張?zhí)炫?/p>
中國新一輪改革,以及社會變革進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只是主導改革者唱獨角戲是不行的。
但既往社會心態(tài)的惡化,它在當前的新的變化,消磨著人們參與和行動的能力。如何找回這種能力,成為一個嚴峻考驗。
《南風窗》特約記者就此訪談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郭于華。
《南風窗》: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未來10年基本已經明朗化了。而整個社會的心態(tài),各個階層的心態(tài),也已經有了一個可以感觸得到的轉變。你認為這些心態(tài)說明了什么?該如何看待?
郭于華:這次改革的呼聲非常高,公報出來后,好像給了一個特別強的信號,但有些人卻反應平平。到現在仍然如此。這首先就是社會心態(tài)的真實反映。它們取決于大家怎么理解改革的本質。
對改革本質的理解有三個東西,需要我們注意。這一改革話語高調,卻并沒有很明確的改革對象,這兩者之間是有問題的??梢曰仡櫳鲜兰o80年代的改革開放。那個時候大家都知道要改的是什么,就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次新改革,改的到底是什么?還是經濟。對象呢卻沒有說。在我看來,這次改革的對象就應該是要破除這30年來,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團及其既得利益,其實就是這個東西。
另外,要改革的話,得有開放的東西相伴。80年代改革就叫“改革開放”,有一場解放思想的運動。那時候倡導解放思想,有比較開闊的胸襟,有比較開放的心態(tài),有比較開明的思想,才能充分的使社會活力釋放出來。一次改革,實際上要釋放社會的活力,帶動整個經濟社會文化的改變,帶來一種生機,一種發(fā)展。但是這次改革大家感受不到這些,神經比較緊繃。
《南風窗》:或許我們對“去感受”沒有了興趣。這背后,過去的那種不安全感,焦慮感,掙扎感,已經被壓抑和麻木代替了。它們似乎是治療不安全感的藥方。如果是這樣,如何能夠期待各個階層參與改革和社會變革的新的進程呢?
郭于華:確實是。中產階層始終就是爭議的話題,沒有人承認自己是中產,研究者研究中產階層,就發(fā)現這個階層其實處在特別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因為他覺得他明天就有可能發(fā)生變化,完蛋就完蛋了。雖然他們無論在財富、聲望,還是職業(yè)、社會地位上都還不錯,但是他們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預期,而且一個政策出來他們先觀望,能得點好處就得點好處。不行的話,隨時準備撤退。
前不久,跟企業(yè)家階層、白領包括一些體制內的公務員等社區(qū)業(yè)主這樣典型的中產階層接觸,發(fā)現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考慮,要不要移民。甚至這些人當中已經辦好了國外的身份。只不過他今天還在這兒掙錢。實際上他對這個社會,對這塊土地,就是索取,不再承擔責任,如果這個社會中層是這種狀態(tài)的話,其實挺令人堪憂。
下層就不用說了,我覺得下層經常是,每次改革、發(fā)生變化,他們都很容易成為最大的利益受損者,權利被剝奪,而且更要命的是,維權無門表達無路。這時就會是充滿怨恨、暴戾之氣。所以不同階層在這樣的改革當中,他們的社會心態(tài),其實跟他們各自所處的位置,和他們每天經歷的切身經歷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他對這個社會和國家沒有信心的話,或者他也鬧不清局勢到底是怎么回事的話,即便你釋放很高調的改革信號,他也不再信任,我覺得這就到了必須真的改變的時刻了。
《南風窗》:你說到80年代大家是朝氣蓬勃有激情的狀態(tài),到現在中間已經過了30年。這30年,如果我們以10年為一個階段,90年代跟21世紀的前10年,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慢慢導致現在這種社會心態(tài)?
郭于華: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和現在會形成一種很明顯的比較。那時候有自由開放的局面,今天是收緊。那時候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氛,各個階層普遍都有奔頭,覺得只要我努力,只要我付出了,我就有相應的所得收獲,可能會改變處境,改善生活,提升社會地位,不同層面的人,哪怕是最下層的人,都會懷有希望。
到了90年代到新世紀的10年,就是權貴結合這個體制坐大,中國進入到權貴體制形成擴張、固化,進入到這樣的階段,這是非常明顯的一個過程。恰恰中國跟其他社會的改革不一樣,就在于經濟結構變了,而且走得很快,走得很靠前,但是政治結構跟不上。這時候就發(fā)生權力和資本的結合。到了新世紀,這個東西已經有點尾大不掉了。
《南風窗》:很難想象既有社會結構的“結構緊張”,以及人們的“心態(tài)緊張”能夠給我們一個好的未來。新一輪社會變革的進程,迫切需要整合各個階層,以及社會的心態(tài)。很自然地有一個問題:怎么辦?
郭于華:重建社會或許是唯一出路。這是一項理性的、溫和的、持久的、具有積極的建設性意義的重要任務。從國家層面,改革在出發(fā),能夠給人信心的,還是要回應民眾的強烈呼聲。
社會建設至少應包括或可始于以下基本面向:首先需要制約權力,法律要至上,從真正落實依法治國,權力不能比法律還要大。
但建設什么樣的社會,是我們首先要面對的問題。社會不是虛無縹緲的,它如同國家和市場一樣,有著實質的含義和內容。對于社會的理解,有兩種不同的角度:一是作為領域的社會,即社會是與經濟、政治、文化并列存在的一個領域。把社會領域內的事辦好,如大力發(fā)展科、教、文、衛(wèi)等社會事業(yè),改善社會管理和加強社會保障等社會制度也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二是作為主體的社會,即我們所理解社會必須將其放在與國家和市場的關系之中,社會是獨立于國家和市場之外,又與前兩者緊密相關的一個制度空間和行動領域;我們所強調社會建設的含義重在建設和維護社會的主體性,即培育一個獨立、自主、自治、自律的主體性社會。另外在政府層面上要信息透明,有暢通的信息渠道才能實現公民的知情權—了解真相的權利;有真相才有信任,信任了才有信心,不至于有絕望、無安全感、猜謎等等心態(tài)。完善利益表達,承認和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社會建設的應有之義。公民需要通過社會參與來實現和保護個人權利;常規(guī)的、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渠道也必不可少。一個健全的體制應該容納各種合法的表達方式,包括信訪、上訪和通過各類媒體的意見、質疑和批評的發(fā)表,也包括集會、游行、請愿、對話等法律框架內的抗爭表達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嚴防死守、草木皆兵,壓制社會訴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