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在2013年12月24日《中國青年報》撰文指出:當“簡政放權”再次成為改革熱詞,重溫以下觀點顯得很有必要:“中國教育是計劃經(jīng)濟的最后一個堡壘?!贝苏f不無道理,幾乎每年都有人借此表達對教育的不滿,最近一次出自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之口,他呼吁教育改革開放。
其實,這些年來,在基礎教育階段一直涌動著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改革熱情,山東濰坊、山西晉中、浙江上虞、四川閬中等不少地方的教育品質(zhì),已有令人欣喜的改善,可以說,計劃經(jīng)濟的這個堡壘正從內(nèi)部松動。三中全會《決定》釋放的信號進一步表明,堡壘遲早會被攻破。一個令人興奮的突破是,給予學生可多次考試的權利。前不久,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解讀這一方向時舉例說,有的高中一年級學生參加了社會化的英語考試,成績非常不錯,他可以不上高二、高三的英語課,“可以去操場上跑步,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可以搞一些課題研究”。他還強調(diào)說,高中每一個學生將擁有自己獨立的課表,“我們期盼多年,這一次必須實現(xiàn)”。很顯然,新一輪教育改革突出的一個關鍵詞就是“選擇”。
30多年來,我們接受的教育,從小學開始,我們學什么、跟誰學、如何學,被一張張課表計劃好了,學生們只能在一條既定的軌道上前行,區(qū)別只在于有的人走完了全程,有的人半途而廢。而在辦學之路上,學校也缺乏自主權,大都只能按照教育主管部門的指令齊步走。
中國的基礎教育必須走出這個怪圈:學校被上級管得過死,學生被學校管得太嚴。一些校長會抱怨檢查、評比太多,沒有選擇教師的權利,甚至無法做主為學校購買什么樣的圖書,導致大量“垃圾”占據(jù)圖書室等等。而他們中的一些人一旦面對學生,又會把上級對他們的管理方式變本加厲地轉(zhuǎn)嫁給孩子們。
教育部門和學校一直聲稱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須知,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必須基于學生自由、充分的選擇。何謂發(fā)展?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認為,擴展自由既是發(fā)展的首要目的,又是發(fā)展的主要手段。消除使人們幾乎不能有選擇、而且?guī)缀鯖]有機會來發(fā)揮其理性主體的作用的各種類型的不自由,構成了發(fā)展。
對于教育而言,不自由必然阻礙發(fā)展。幾乎不能有選擇,導致了教育的一大問題:把不同的人培養(yǎng)成了同一種人。無數(shù)個性格、天賦、興趣、生活經(jīng)歷迥異的學生,以高度相似的方式接受教育,讀同樣的教材、上同樣的課、做同樣的作業(yè),連體育課也不例外。這樣的學校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工廠,一個個不同的孩子來到這里,經(jīng)過學校幾年十幾年的打磨,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棱角,變成了相似的產(chǎn)品:他們雖然長著不同的腦袋,卻難以產(chǎn)生與眾不同的想法,甚至連自己喜歡做什么、擅長做什么都不清楚,所以才會出現(xiàn)每年數(shù)百萬人一窩蜂報考公務員的奇觀。從某種程度上講,一所好的學校應該像一家大型的超市,學生就像顧客,能在其中各取所需。學校要做的,應該是盡己所能開發(fā)、提供多元、適合的課程產(chǎn)品吸引學生們選擇,而不是強制性地把他們?nèi)υ谝粋€個的教室里。一些學校的探索表明,只有自主的選擇,才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活力,他們的差異才可能因此而展現(xiàn),“因材施教”才不會淪為空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