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妞媽媽
因為自己缺席、失職,對孩子教育無能,就抱怨老人。
有天逛商場,在扶梯上聽到身后一男一女在爭吵,女的說:你什么時候管過孩子?現(xiàn)在孩子出問題了你想起來抱怨了。男的說:我工作這么忙,哪有時間天天管孩子?孩子都是你和媽照顧的,孩子出問題不找你們找誰?女的說:我們管孩子還錯了?你不管的還有理啦?男的說:孩子那些臭毛病都是你和媽慣出來的……
兩個人喋喋不休,我忍不住回頭看了看他們:兩口子滿身名牌,手里大包小包提了一堆剛買的東西,男人還戴著一副金絲邊眼鏡,文質(zhì)彬彬的樣子……如果不聽剛才兩個人的爭吵,單憑看一眼,該是讓很多人羨慕的一對吧?
孩子出了問題,媽媽抱怨爸爸不管孩子,爸爸抱怨媽媽和老人慣孩子。這樣的爭吵特別普遍,尤其是“老人把孩子慣壞了”的說法,簡直就是教育孩子失敗的最佳借口。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每當管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都攔著,不讓管,孩子就和爺爺奶奶親。
可是我身邊有過這樣的例子:爸爸媽媽平時上班,孩子由爺爺奶奶幫忙照顧。但是兒子兒媳婦教育孩子特別有一套,奶奶偶爾帶孫子去逛超市,要給孩子買點什么零食玩具,孫子都會認真告訴奶奶:“媽媽說了,每次只能買一樣。”奶奶想給孩子多買,孩子都不要。別說管孩子時老人攔著了,孩子會完全聽媽媽的話,不配合奶奶的溺愛。
其實很多家長把因果關系理解反了,并不是你管孩子時,爺爺奶奶攔著,孩子才和你不親,和爺爺奶奶親。真相是:孩子和你不親,和爺爺奶奶親,所以孩子不聽你的話。
孩子為啥和你不親?因為你沒時間管他,你不親他!
那位不配合奶奶溺愛的孩子,爸爸媽媽都對孩子十分上心,下班后和節(jié)假日都會盡量多拿出時間陪伴孩子,陪孩子時會全身心投入。他們很明白一點:抱怨爺爺奶奶溺愛孩子,不管孩子,不如轉(zhuǎn)變思維方式:老人是來幫忙照顧孩子的,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能指望別人。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就可以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發(fā)揮父母的效力。
現(xiàn)在社會上流傳一種論調(diào):隔代教育是誤人子弟的一種教育方式。很多孩子成為問題少年都是爺爺奶奶慣壞的。事實上,除非做全職媽媽,否則總要找人來幫忙照顧孩子。誰也不會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寄托于保姆或者幼兒園,憑什么就要求老人肩負起父母該肩負的責任呢?
因為自己缺席、失職,對孩子的教養(yǎng)無能,就抱怨老人把孩子慣壞了,這樣老人也很委屈呢。換句話說,不論孩子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父母不妨首先想想自己應該擔負哪些責任,應該做哪些努力,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做檢討,老人也會隨之動容,和你共同努力。否則,總抱怨老人做得不好,不僅是缺乏感恩心,還容易引起老人的反感,打擊老人用心照顧孩子的積極性,傷了老人的心。
編輯≡韓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