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和
咸漿
◎鐘正和
咸漿,全稱應(yīng)是“咸豆?jié){”。說起豆?jié){,舉國上下皆知。但絕大部分地區(qū)的豆?jié){,要么是淡漿,要么就是甜漿。而在滬上,豆?jié){還有一種吃法,就是這咸漿。老上海對它的執(zhí)著程度由來已久,甚至超出了早餐本身的意義,成為對這座城市的味覺回憶。
咸漿的“咸”,不是指放鹽的咸,而是混入了豐富的內(nèi)容。里面不僅有醬油、蝦皮和蔥花,還有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油條,最后還要淋上幾滴紅紅的辣油,熱氣騰騰、實實足足的一碗,有稀有稠,亦湯亦飯。暑天喝得滿頭大汗,冬天喝得全身暖暖,很是過癮!
喝咸漿最好是在過去那種大餅攤上。那時的上海早晨,馬路邊、弄堂口隨處可見這類平民化的攤點。支起的拂拂飄揚的遮陽布下,幾張黑乎乎的方桌邊圍滿了前來吃早點的人們。一個個埋頭啃上幾口大餅油條,再撮起嘴,對著一碗碗滾燙的咸漿呼呼吹氣,應(yīng)和著攤上隆隆的鼓風(fēng)機聲,那情景、那氛圍,在如今的連鎖早餐店是感受不到的。而新的一天,也就在這街頭巷尾的咸漿香氣中漸次蘇醒了。
筆者早年家住南市。作為上海灘棚戶最多的中心城區(qū),南市哪方面都不怎么樣,惟獨吃的東西好。各類點心小吃,走幾步路就能吃到,大餅攤更是遍布老城鄉(xiāng)各個角落。離筆者家不遠處就有這么一個小店,老板娘是興化人。半露天的店里,兩只爐子,一只油鍋煎油條,一只烤爐烘大餅,另有一個齊腰高的煮豆?jié){的白鋁桶,桶下有加熱的小電爐。
做咸漿的生意要好,靠的是四點∶豆?jié){熱、味道鮮、色面好、手勢快。尤其是第四點極重要,老吃客不用嘗,在旁一看便知。這家老板娘的整套動作就異常嫻熟,一氣呵成。從手腕到手指,一招一式,十個指頭里全是表情,每一根手指上的招式都似婀娜多姿的旗袍女子扭動著的細腰,散發(fā)著市井煙火騰騰的氣息。
記憶中,生意忙時,老板娘總先在桌上擺好幾只寬口淺底的藍邊大碗,趁著忙做大餅油條的空隙,往碗里預(yù)先放上沖咸漿的配料∶剪成寸許的油條,一撮榨菜末兒,幾粒小蔥,再擱點小蝦皮,還有一勺兌了些許香醋的鮮醬油。
當(dāng)有客人叫了碗咸漿,老板娘就會拿起紫銅勺,到鋁桶中舀上一勺乳白的豆?jié){,然后高高舉起,飛流直下般地傾進碗里,一勺下來不多不少正好一大碗。豆?jié){煮得滾燙,又是高沖而下的姿勢,一遇醋,瞬間起花,如同開出了一朵朵的棉絮,濃郁翻滾,香氣四溢。最后還有一道必須的工序∶滴上幾滴辣油,一碗賞心悅目的咸豆?jié){就遞上來了。
一碗好的咸漿,除了要有濃濃的豆香味,還有一個要求∶第一口必須燙嘴。咸漿一燙,沒法大口灌,只能一個個撮著嘴,吱溜吱溜地喝。所以,好咸漿,一定是吃得出聲音的。咸鮮的豆?jié){、噴香的油條、爽脆的榨菜,再加上火熱的辣油,在嘴里交織在一起,一滴不剩地喝到碗底,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真是美妙到了心底。抹抹嘴,意猶未盡地走人,愉悅的心情真的可以保持一個上午。
如今的上海,大餅攤早已拆的拆,搬的搬,逐漸消失于人們的視線外了。即便找到那么幾家,那咸漿也成了縮水減料版的。舊時那種真材實料的好味咸漿,可能只能作為某種“憶往”的思念符號,偶爾存現(xiàn)于老上海的語境中了。
責(zé)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