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曾七次到過中國)于1877年提出,此后,各種著述層出不窮,關(guān)于絲綢之路的概念也有所拓展,如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等。絲綢之路其實并不是一條明確的路,只是一個通道,或是一個交流帶,這個通道是東起中國、西達歐洲、連接歐亞大陸的交通帶。
絲綢之路到底有幾條路線?
李?;舴姨岢龅慕z綢之路主要是指歐亞之間的一條陸路通道(后被稱為沙漠綠洲絲綢之路),中途經(jīng)過亞洲腹地,在干旱的沙漠、戈壁和高原中由綠洲相連而成。而中間又有分道,如從西安出發(fā)經(jīng)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就在新疆境內(nèi)分為南、中、北三道,其中南、中兩道到喀什又匯成一道,翻越帕米爾高原后進入中亞地區(qū)。通過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為主的中亞兩河流域,到達伊朗高原,然后再到達地中海沿岸。其實,這一路線在中國古籍《隋書·裴矩傳》中已有記載,雖然有所不同,但大體相似。
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或可以算是法國漢學家沙畹,1903年,他在其《西突厥史料》書中說到絲綢之路可分為陸路和海路兩條。1968年,日本三杉隆敏出版《探索海上絲綢之路》。而在中國,陳炎是最早關(guān)注和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他于1980年正式提出、而后又發(fā)表了一系列關(guān)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章。至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具體走向,則包括意大利、希臘、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文萊、菲律賓、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國。
關(guān)于草原絲綢之路的提出,目前沒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說法。西方學者更多地將其稱作草原之路,其實就是一條天然的草原通道。因為在歐亞大陸的地理環(huán)境中,北亞遍布寒冷的苔原和亞寒帶針葉林,中亞又有崇山峻嶺和戈壁沙漠,只有在北緯40度至50度之間的中緯度地區(qū),才有利于人類的東西向交通。而這個地區(qū)恰好就是草原地帶,向西可以連接中亞和東歐,向南越過阿勒泰山可以連接新疆,向東南則可通往中國的中原地區(qū)。
中國境內(nèi)的絲綢之路有幾條?
關(guān)于中國境內(nèi)的絲綢之路,中國學者徐蘋芳在《考古學上所見中國境內(nèi)的絲綢之路》文章中提到四條,一是漢唐兩京(長安和洛陽)經(jīng)河西走廊至西域路,這是絲綢之路的主道,它因通過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中亞的若干沙漠地區(qū)而被稱為絲綢之路的沙漠路線;二是中國北部的草原絲綢之路;三是中國四川、云南和西藏的西南絲綢之路;四是中國東南沿海的海上絲綢之路。
從歐亞大陸上的東西文化交流通道來說,現(xiàn)在較為公認的絲綢之路有三大路線: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真正完整描述三條絲綢之路的學者要數(shù)著名中外交流史專家黃時鑒,他于1991年為中國絲綢博物館展廳繪制了一幅網(wǎng)絡(luò)式的絲綢之路全圖,此圖黃時鑒有專文論述,經(jīng)他同意收錄在《中國絲綢通史》一書中。
西南絲綢之路,從四川進入西藏,過尼泊爾而到達印度,或經(jīng)大理而入緬甸。但此后它又可以分為兩路,一路可以北上到達中亞,融入沙漠絲綢之路,另一路南下連通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技術(shù),包括造船技術(shù)、帆船駕駛以及對海洋知識的積累。同時,人們對海洋知識的進一步了解和航海工具的創(chuàng)新,特別是指南針的應(yīng)用和地圖的繪制,使得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行更加順暢。
最早的絲綢之路是哪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在世界文明發(fā)展的背景下形成的。從目前來看,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fā)展可以分成三個大的階段,以草原絲路為主的青銅時代到早期鐵器時代,以沙漠和綠洲絲路為主的戰(zhàn)國漢唐時期和以海上絲路為主的宋元明時期。
早在五千年前,世界上的古代文明格局已經(jīng)初步形成,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四大文明古國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歐洲則是米諾斯和邁錫尼文明。但人們對這一時期的草原幾乎一無所知。當整個世界進入青銅時代后,這些文明的區(qū)域都相對集中,在中間則是文明的過渡地帶,而文明的交往選擇了最為方便的草原途徑依賴游牧民族來進行,于是,人們對遼闊無垠的草原民族開始有所了解。在歐亞草原之上,從東到西,都有他們活動的身影。
沙漠綠洲絲綢之路何以在漢朝興盛、到唐朝衰落?
2000多年前,東西方分別發(fā)生了兩件重大的事,對絲綢之路沙漠線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西側(cè)是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帝國的興起,在東方則是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通西域。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征服并統(tǒng)治了整個希臘。然后,他又開始了對東方的征戰(zhàn),殲滅了強大的波斯帝國軍隊,占領(lǐng)了印度的大部。從漢武帝開始,位于東方的漢朝國力逐漸強盛,一方面他們與匈奴正面作戰(zhàn),另一方面也聯(lián)合其他部落圍攻匈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但張騫一出西域就被匈奴人所囚禁,若干年后逃回長安。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前往西域。這次,張騫偕同副使、將士等三百余人,攜帶牛羊萬頭、金幣帛數(shù)千萬從長安出發(fā),在到達烏孫(今之新疆)后派副使、副手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這樣,一條在沙漠戈壁里通過一個個綠洲連起來的絲綢之路就基本形成了。
一旦通道形成,大家都開始利用這一通道。由國家主導的軍事力量也開始管理和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而唐代的疆土更為遼闊,四大都護府的建立,各處邊關(guān)的運作,都在極力保護和經(jīng)營著絲綢之路。這種情況一直到阿拉伯興起,特別是在高仙芝一戰(zhàn)之后,唐代放棄了對絲路的經(jīng)營,中亞落入伊斯蘭的手中,沙漠綠洲絲綢之路逐漸衰落。
海上陶瓷之路的由來?
從中唐開始,中國西部逐漸分裂成若干勢力范圍,中原朝廷無力控制絲綢之路。與此同時,中國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沿海港口的成熟,東南地區(qū)的出海貿(mào)易變得十分活躍。唐宋之際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可以從大量的南海沉船看出。1998年,屬于唐晚期到五代初的黑石號沉船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附近出水,其中中國瓷器就達到67000多件。2003年,印尼爪哇附近海域又發(fā)現(xiàn)時屬五代的井里汶沉船,其中更有數(shù)萬件浙江越窯瓷器。此外,中國海域中也發(fā)現(xiàn)大量南宋沉船,如著名的南海1號屬于南宋初年,華光礁1號屬于南宋中期。這些沉船上的發(fā)現(xiàn)雖然沒有絲綢,但并不說明當時不存在絲綢,因為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而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經(jīng)濟貿(mào)易的通道,所有東西方的商品都可以在此進行交換。在草原絲路時期,青銅、玻璃、羊毛、小麥以及玉石的傳播;到沙漠之路時,則是大量的絲綢、黃金、銀器、玻璃、美酒;到海上絲路時,各種布匹、香料、瓷器、染料等都在這里得到交換。所以,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稱呼,如玉石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等,但都不全面,不可一言以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