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別緒
導演其人
2013年10月10日,韓國釜山電影節(jié)上的“亞洲電影之窗”單元環(huán)節(jié),法國導演菲利普·彌勒攜《夜鶯》成為該單元矚目的焦點。這一部中法投資合拍的電影,延續(xù)的主題依然是一老一少的一次心靈之旅。在拍完《魔力大篷車》之后,菲利普·彌勒在接受訪問時就曾表示不會再拍同一類型的影片,看來這次是徹底“食言”了。
從最初的《可愛的小炸彈》開始,菲利普·彌勒的電影視角開始視角關注小孩,他說“在我的4部電影中,都有兒童的參與,我也樂于這樣做。我感覺沒有足夠的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觀賞的家庭性影片;我也相信,對于兒童來說,電影有著現(xiàn)實性的責任:傳播將會伴隨其一生的人道主義價值觀。這就是我的抱負,藝術上的,也是道德上的?!?/p>
2002年,他拍攝了后來在法國和國際上都大獲成功的《蝴蝶》,這部影片為他帶來了廣泛的聲譽和客觀的票房,該影片被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并在中國的法國電影愛好者中獲得了很高的贊譽。而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則是源于一次不經(jīng)意的閑逛,他看到一個跟蝴蝶相關的網(wǎng)站,點擊進入后,他發(fā)現(xiàn)有一種十分稀罕并被禁止捕捉的蝴蝶,是以西班牙女王Isabella“伊莎貝拉”來命名的,她被譽為歐洲最美麗、最罕見的飛蛾。菲利普·穆伊爾隨手將名字寫在便利貼上,每天看著這張黃色紙片,一年之后,菲利普·穆伊爾突發(fā)奇想地構思出了一個關于性格古怪的老爺爺和一個狡猾可愛小女孩的故事,就是后來熱映的《蝴蝶》。
總感覺菲利普·彌勒不是一個與商業(yè)片掛鉤的導演,雖然由他導演的影片也有在商業(yè)上獲得巨大成功的。但很多時候,菲利普·彌勒在影片上獲得的經(jīng)濟收入并不豐厚,從寫劇本到選演員,每次電影拍攝對他來說都是一次新的冒險。菲利普·彌勒自己也承認,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
對電影接近癡迷狀態(tài)的菲利普·彌勒,最先的起點并不是與之相關的專業(yè)或者行業(yè),但這些經(jīng)歷最終都將他導引上了電影之路,并對他的電影影響至深。比如他大學時的哲學專業(yè)雖然沒有使得法國再多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而這種哲理性的思考卻經(jīng)常被他帶到電影之中,在平凡的小事上引人深思;又比如他喜歡的圖畫藝術,雖然沒有讓更多的人在盧浮宮里見到他的作品,但在后來的電影構圖以及色彩選擇和搭配上,也為他省了不少做功課的時間;而做廣告宣傳片的經(jīng)歷則引起了他對電影行業(yè)的濃烈興趣,并直接將他導向了電影之路。雖然在前期由于制作經(jīng)費的關系,使得他嘗試創(chuàng)作的五六個故事都未成形,第一部好不容易上映的電影卻為他帶來了300萬法郎的債務,并在其后的八年時間才得以還清,但他對電影的追求并沒有因此而降低,反而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堅持下來。
如孩童般美好,如成人般智慧
在影片中,時年8歲的柯萊兒·布翁尼許飾演的小女孩麗莎,有著孩童般的美好,也擁有成人般的智慧,也正是因為這樣,她贏得了全世界觀眾的心。畢竟能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極大關注的影片,往往是超越了特定文化的,又體現(xiàn)了文化自身的特點,但又不致成為一種文化隔閡。
在無意中聽到朱利安要去尋找“伊莎貝拉”的時候,貝莎尾隨著來到了朱利安落腳的飯店,為了說服朱利安帶著她一起去,她故意將公用電話的號碼告訴朱利安,讓他無法聯(lián)系到她的家人。
“我好想去看看大山,看看飛翔的小鳥,還有真正的奶牛,還有蝴蝶……”當朱利安態(tài)度堅決的拒絕帶麗莎一起去時,她這樣自言自語道。朱利安此時極其矛盾,“總之我不能這樣做,這不合法?!边@是他能說服自己的理由之一。來到警察局,麗莎不再說話,看著被警察扭送走的“問題少年”,她只是看著朱利安,最終朱利安心里的天平還是向帶著她一起去的方向傾斜了。即便這樣,走出警察局之前,朱利安還是要和她約法三章,如果有任何怨言,就用“陸運或者空運把你送回家,必要的時候就是用傳真機也把你發(fā)回去?!睂τ谥炖驳倪@些要求,麗莎都爽快答應,能真正去感受大自然那才是她心中最為雀躍的想法。
在野外用餐的時候,面對自己不喜歡吃的西紅柿、土豆還有萵苣時,麗莎看著朱利安的飯菜問道“你的是芹菜沙拉嗎?我最愛吃芹菜沙拉,要不要交換一下?”在得到否定回答之后,她不再出聲,只是默默的攪拌著飯盒中的食物,當朱利安和她交換之后,立馬是歡快的表情,還不忘道謝。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麗莎的表現(xiàn)完全異于同齡孩子,而是在用小大人的方式向成人爭取自己的權益,也在用一種大家都不會太反感的方式在表達自己的想法。
麗莎通過朱利安給她穿衣服而推測出朱利安沒有養(yǎng)過小孩,還用了一個“高明”的比喻,“你照顧小孩就像母雞耍叉子”,朱利安糾正到“你應該說‘母雞耍大刀”,被糾正后,她也不覺得尷尬,反而回答到“都一樣,反正這兩樣母雞都不會用!”
趁著朱利安晚上睡著了,更改了他的手機密碼,在朱利安打電話的時候,麗莎坐在一旁“善意”的提醒是否輸入了密碼,借機要幫他檢查手機卡,貝莎向前走了幾步,一是為了避開朱利安的視線,同時她還記得朱利安告訴她的那個比喻“在大山中尋找‘伊莎貝拉就像是在草叢中尋找針一樣”,所以她選擇在草叢中“弄掉”電話卡。還有朱利安在問路的時候,麗莎看到了報紙上刊登的尋找她的啟事,她小心地將報紙疊起。這些細節(jié)無不傳達出麗莎猶如成人般的智慧。
麗莎在影片中唯一一次鬧情緒,是因為她看著河里的魚兒著了迷,沒注意腳下,結果摔在了水里,讓心愛的游戲機報廢了,但重新上路的時候,麗莎又恢復了孩子所應有的歡快。在漫長的路途中,麗莎喜歡用提問來打發(fā)時間,當朱利安有些惱火的告訴她這三天就像蚊子一樣在耳朵邊嗡嗡個不停,麗莎有些掃興的自言自語道“真可惜,這個故事有趣極了,肯定會逗你發(fā)笑的?!笨磥睇惿诙分嵌酚碌倪^程中,還學會了自嘲。
時間最終改變了什么
一個脾氣古怪的老爺爺,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當他們開始一段心靈之旅的時候,他們之間的關系在一開始并沒有很親近,而是在逐步的找尋之中,在逐步的了解之中,將這段友誼慢慢醞釀。
誰能說朱利安的性格中不具備孩子氣呢?雖然兩人存在巨大的年齡差距,但在影片中他們會不由自主的斗嘴、嘲弄、反駁,以及采取相對極端的“粗暴”手段,從某種層面來說,他們都是兩個孩子。而且在電影開篇,導演就有意無意的點出了這一點,“有時候你就像個孩子一樣”,只不過這句話由公寓管理員瑪格麗特說出的。endprint
法國電影通常以語言取勝,在這部影片中也不例外?!懊缐艉蛺簤粲惺裁床煌??”麗莎總有問不完的問題,而朱利安則不愿將享受自然的時間浪費在無聊的對答上面。
“你有很多這類問題嗎?當美夢開始變糟時就成了惡夢,就像小孩,一開始是美夢,當他們一天天長大后,就變成了惡夢?!?/p>
“為什么會有窮人和富人?”
“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雖然響亮,但實行起來并不容易?!?/p>
“怎么才能成為富人?”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這一節(jié)對話里,也可以看出導演是讓自己的價值觀通過電影中的人物角色來完成,朱利安沒有告訴麗莎成人世界理解的富人是什么樣的,只是告訴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那未必會獲得物質(zhì)上的滿足,但精神上的豐腴是必然的。
深層挖掘的話,導演選擇沒有任何牽絆的老人和天真的孩子作為電影主角是有深層含義的,他們或許并不代表主流價值取向,但誰說真理一定是在多數(shù)人手中呢?對于過盡千帆的老人來說,金錢必定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對于充滿稚氣的孩子來說,他們還認識不到金錢的重要和可怕,所以以這兩條線拍出來的片子,必定是童真而又飽含哲理的。老人是智者的化身,要將他的人生所經(jīng)歷的事情,以及從經(jīng)歷中得到的感受通過一個聲音來傳達,通過一老一小的對話來實現(xiàn)這種精神和文化上的延續(xù),這種延續(xù)是直觀的,也是自然的。
影片中有一個相當震撼的細節(jié),朱利安和麗莎躲在樹后面觀察著母鹿和小鹿,鳥叫聲、蟲鳴聲和整個畫面融為一體,看得入神的時候,槍響了,背景中的鳥叫聲消失了,伴隨著小鳥揮動翅膀遠離的聲音,整個森林變得寂靜下來,當偷獵者抬走母鹿后,只有朱利安憤怒的聲音“混帳偷獵者”。
從射殺母鹿開始,影片的主題有了稍稍的偏移。從被殺害的母鹿,麗莎的難過,人們自然會聯(lián)系到生命、死亡這一永恒的話題。在休息的時候,朱利安和麗莎聊到了這一主題,朱利安告訴麗莎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死亡的來臨是不可預知的,很多人都以為能長生不老,但誰也不能確保自己能說完最后一句話。
“到2050年的時候你都150歲了?!丙惿袷前参康恼f到。
“但這并不能改變什么,生命永遠是一秒鐘一秒鐘在消失,一秒鐘過去后,又是一秒鐘過去,滴答……”
那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關于生命的主題仍在延續(xù),帳篷被風鼓動著,震扇著的頻率和時鐘的滴答聲剛好合拍,就這樣一直靜靜流淌著。此時時間是顯性的,也是隱性的。就時間的隱性而言,由一秒鐘一秒鐘所組成的人生顯得太過漫長,所以人在很多情況下都忽略了時間的存在,忽略了生命的流逝;就時間的顯性而言,麗莎和朱利安經(jīng)過短短幾天的相處,他們的關系變得融洽和友善起來,這幾乎是看得見的時間,可以輕易計算出來的時間。
“我在小的時候,比現(xiàn)在還小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夢,一個金絲雀的夢,就是那種金黃色的小鳥,我把它抓出鳥籠子,把它放在窗臺前,然后松開雙手,知道后來怎樣了嗎?它并沒有飛走,它留在了我身邊,我很高興,知道為什么嗎?”麗莎和朱利安分享著小時候的夢境。
“不知道”
“如果它情愿留在我身邊,就表明它一定是喜歡我?!?/p>
朱利安從背后看著麗莎,目光閃爍著,雖然無法確切描繪出朱利安當時的感受,但感動是不會少的,它們定如潮水般席卷著一顆蒼老的心。在影片中,看似是朱利安一直在教麗莎一些東西,在照顧她,幫助她,其實反過來麗莎也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朱利安晚年生活的一種救贖,對于經(jīng)歷過喪子之痛的朱利安來說,他晚年生活唯一的寄托便是為兒子找到“伊莎貝拉”,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促使朱利安繼續(xù)活下去的最大動力,當然,他實現(xiàn)了曾經(jīng)對兒子的許諾,同時在完成許諾的過程中也收獲了親情以外的東西,足以令他的想法和態(tài)度發(fā)生顛覆性的變化。
還記得餐廳服務員請他幫忙修手表的事情嗎?他的第一反應是拒絕,最終因為無法配到零件而沒有修理。而當他和麗莎借宿在一個村民家的時候,男主人在介紹他母親的時候說道:“掛鐘停了之后,她就一直瞅著鐘表”,當鏡頭一轉,朱利安正在幫主人修理鐘表……改變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
在麗莎捕捉到一只蝴蝶的時候,朱利安熟練地將其裝入了一只裝了氰化鉀的罐子中,當他說“它會毫無痛苦的死去”的時候,麗莎臉上的笑容消失了,她看著罐子中垂死掙扎的蝴蝶說出了“偷獵者”三個字,朱利安無言的、無奈的點了點頭。朱利安心中應該也是愧疚的,但他默認了自己的“罪行”。這是成人們常犯的錯誤,他們在憤怒的、理直氣壯的指責某種行徑的時候,自己卻也在做著從性質(zhì)上相同的事情,在小孩的世界中,一切都是那么單純,他們會用大人教給他們的理論去對應很多事情,甚至是駁斥大人們的做法,于是在很多情況下,“不聽話”、“不懂事”就成了大人訓斥孩子的用語,而很少有人會像朱利安這樣默認自己的“罪行”,這也正好呼應了最后放飛“伊莎貝拉”的行為。
若隱若現(xiàn)的“伊莎貝拉”
“伊莎貝拉”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電影序幕鏡頭里,當鏡頭像眼睛一樣掃描朱利安的室內(nèi)陳設時,在一本書上有了短暫停留,那是觀眾對“伊莎貝拉”外觀的第一印象。
第二次出現(xiàn)則是朱利安來到生物標本店,想用一只1984年的卡利果蝶,交換“伊莎貝拉”出沒的確切地點、時間和日期。店老板直言不諱的告訴朱利安,雖然“伊莎貝拉”是歐洲最美的蝴蝶,但仍然比不上這只蝴蝶絕色。
“您為什么要拿來交換?”店老板不解的問道。
“為了很久以前許下的一個承諾?!痹谟捌瑒倓傞_始的時候,朱利安并沒有說出他極力尋找“伊莎貝拉”的真實原因。
“伊莎貝拉”作為主要線索在影片中第三次出現(xiàn),又是另外一個角度,貝莎的媽媽發(fā)現(xiàn)女兒失蹤后向警察局報了案,當警察來到朱利安的住處時,其中一個職員似是無意中翻看的一本雜志的封面正是牽動全篇的“伊莎貝拉”。
雖然朱利安和麗莎的整個旅程都是因為“伊莎貝拉”而展開的,但在行進的過程中, 并沒有涉及多少有關“伊莎貝拉”的事情,直到他們找到了“伊莎貝拉”出沒的地方,真正的主題才圍繞它而展開。包括它的習性、大小、生命周期、出沒時間等等。endprint
有一天,朱利安和麗莎來到山這邊尋找蝴蝶的幼蟲,卻因突然下雨的關系,借宿在一戶人家。在男主人過生日的時候,朱利安很自然的問了一句,“你今年多大了?”“43歲”,男主人回答道,朱利安默默的不再說什么。在孩子們睡覺了以后,朱利安和男主人在樓下聊開了,他從最先收集一只蝴蝶,到十只二十只,收集蝴蝶標準的習慣就這樣形成了,他一定要找到“伊莎貝拉”,以及他在影片開始的時候提到的許諾都是因為患憂郁癥去世的兒子?!八热粼谑溃埠湍阋粯哟罅??!敝炖猜燥@悲傷的說到。他兒子去世的時候是28歲,在之后的十五年里朱利安一直在尋找兒子想要看到的“伊莎貝拉”。
一個完整的家庭
菲利普·彌勒擅長拍家庭題材的影片,在故事中展示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在《蝴蝶》中隱隱有三個家庭的線索,即由朱利安和他去世的兒子組成的家庭,雖然這個家在某種意義上已經(jīng)失去了,因為朱利安的兒子在28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已經(jīng)沒有家人可言了。但這個“家”在某種意義上依然存在,它因為愛而存在,因為一個許諾,以及十五年來一直在踐行承諾而存在,因為愛是家庭最牢固的黏合劑,不管是在天堂還是地獄,不管是生是死。
第二個家庭的存在則是麗莎和她的媽媽,這是一個不怎么“穩(wěn)定”的家庭,單親媽媽帶著女兒一起生活,生活得如何艱辛不是導演所要著重表達的,家的存在感是導演想要強化的。媽媽覺得自己是愛女兒的,但從來沒有親口說過,她覺得這些事情麗莎是知道的。然而麗莎并沒有感受到這份隱藏著的愛,在搬家的時候媽媽將她忘在了汽車里,在放學的時候,經(jīng)常是麗莎獨自在小道上奔跑,在公用電話亭等媽媽的電話,晚上獨自睡覺,經(jīng)常被媽媽遺忘……在幼小的心靈中害怕收容所,害怕孤兒院,所以她想長大,她想跟著鄰居爺爺一起出去看看,因為對于她來說,這個家的存在感太弱了。
第三個家庭即收留了他們一個晚上的男主人一家,從朱利安和麗莎步行上山和駕車經(jīng)過的男主人他們相遇的時候,麗莎和小男孩互望的眼神,就隱隱已經(jīng)感覺到,他們和這個家庭應該還會有某種聯(lián)系。也確實如此,也正是來到男主人家的時候,朱利安和男主人的對話才將影片的關鍵線索連接在一起。
這也是影片中出現(xiàn)的唯一一個完整的家庭,有老年癡呆的奶奶,有聰明的小孩,還有爸爸媽媽,雖然爸爸在進餐的時候還在抱怨國家政策對農(nóng)民如何不利,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在這樣溫馨的家庭里面,容易讓人和自身的境遇對比,于是朱利安第一次主動和男主人分享了自己的遭遇,于是麗莎爬起來給媽媽打了電話。
麗莎掉進去的那個石縫,從CCTV監(jiān)控著的畫面來看,多么像是一個子宮的形狀,麗莎媽媽通過投影機看到的施救過程,那種感覺,那種畫面的色調(diào),正像是一個媽媽在醫(yī)院孕檢時做的B超。最后施救人員緩慢的將麗莎從石縫里拉出來,不也正象征著一個孩子從孕育到生產(chǎn)的過程嗎?這種從得到后不知道如何珍惜,到失去再到重新找回的過程,麗莎媽媽都深刻體會到了,所以她和麗莎的關系親密了很多。
或許看到這里,你會感慨整部影片其實就是三個家庭的故事,一個完整的家庭和一個不完整的家庭,最終解決的還是另一個家庭的問題所在,雖然麗莎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就是坍塌了一方,但如果能用愛細心補縫,也是可以將這一角撐起來的。
在影片結束之際,朱利安和麗莎一起放飛了他們辛苦找到的“伊莎貝拉”。在巴黎的夜空下,朱利安問麗莎的母親叫什么名字,麗莎的回答是“伊莎貝拉”。這讓人頗感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伊莎貝拉”,朱利安的是他對兒子的承諾,麗莎的是自己的媽媽。每個人窮其一生可能都在尋找自己的“伊莎貝拉”,只是有的人不用跋涉千里就已經(jīng)找到了,而有的人明明已經(jīng)擁有了卻不自知,就像朱利安的最后那句臺詞“我們老遠去找‘伊莎貝拉,她卻在這里等著我們?!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