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 石
在舉世聞名的長征中,李井泉是為數(shù)不多的參加過三個方面軍長征行程的親歷者。
在中央紅軍的長征序列中,李井泉先后擔任過軍委干部團教員、中央直屬隊政治處主任、沒收委員會主任、冕寧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和紅軍游擊隊總政委。在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后,又調(diào)任紅四方面軍第九軍政治部協(xié)理員,先后擔任過紅軍總部二局一科代理科長、紅軍大學政治教員、上級政治科政治教導員。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北上到達哈達鋪后,又調(diào)任紅二方面軍第二軍團第四師政治委員,直至長征結(jié)束。
長征中最為艱難困苦的行程,是雪山草地。而這個“之最”中,最艱難困苦的,是紅四方面軍的雪山草地行程。李井泉就是這個“之最”中的“之最”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幸存者。他在這個“之最”的行程中,先后翻越過11座雪山(其中1座是3次翻越),三次進出和穿越草地,經(jīng)歷了最嚴峻的自然考驗和黨內(nèi)斗爭的考驗,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重大洗禮,最終成為了人民革命斗爭中千錘百練的精華。
1935年6月14日,李井泉跟隨中革軍委直屬縱隊翻越了海拔4114米的夾金山王母寨埡口,來到了懋功縣(今小金縣)的達維鎮(zhèn)。在這里,他們受到了前來迎接的紅四方面軍指戰(zhàn)員的熱烈歡迎。紅四方面軍的戰(zhàn)友們送來了糧食和衣物,端上了熱騰騰的牛、羊肉湯……
當時駐扎在懋功的是李先念所率領的紅四方面軍第九軍、第三十軍各一部。紅四方面軍的兵員眾多,但缺少有文化的干部,而中央紅軍在長途轉(zhuǎn)戰(zhàn)中雖大量減員,但儲備的干部甚多。于是,紅四方面軍給中央紅軍補充了一些兵員,中央紅軍也為紅四方面軍調(diào)去了許多干部。李井泉就是這時從中革軍委直屬縱隊調(diào)到紅四方面軍第九軍政治部任政治協(xié)理員的。
對此,同時期調(diào)任紅九軍參謀長的陳伯鈞將軍在日記中有過記載:
(1935年)7月16日,晴,稍陰,微雨。
……16時請倪志亮同志,九軍政治部主任周子昆、李井泉等同志會餐。一為歡迎來者,一為送別去者,一舉兩得。
翻越夾金山后,李井泉隨紅九軍政治部行動,先后在懋功縣域的達維、撫邊、兩河口等地區(qū)籌糧備戰(zhàn)近兩個月。
政治協(xié)理員是政治工作部門的工作人員,類似于現(xiàn)在的“干事”,工作既瑣碎又繁雜。這個工作對于在中央蘇區(qū)就曾獨當一面擔負過許多重要職務的李井泉來說,是有著很大的“落差”的,而已經(jīng)在黨內(nèi)斗爭中經(jīng)歷過許多蹉跎和委屈的李井泉對此并不介意,仍然兢兢業(yè)業(yè)地去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
1935年8月中旬,駐扎在懋功、馬爾康、理縣等地的紅四方面軍主力和原中央紅軍一部被編為左路軍,開始按中共中央在兩河口會議上確定的“北出陜甘”的方針,陸續(xù)啟動了北上的行程。在這個月里,李井泉跟隨紅九軍部隊一起,連續(xù)翻越了夢筆山、卡子山、格地山等3座雪山,進入了草地。
夢筆山,是藏語“蒙這娜”(意即“萬人之路”的音譯),位于小金縣與馬爾康縣的界山,埡口海拔高度4080米。從兩河口出發(fā)翻越這座雪山到卓克基,當年的徒步行程在120里路以上,李井泉等經(jīng)過整整一天的行軍,直到深夜時分才到達了卓克基。
在卓克基、馬爾康地區(qū)修整一天后,他們又繼續(xù)起程。在經(jīng)大郎腳溝,翻越了海拔4272米的卡子山埡口,到達了大藏寺。卡子山這座雪山名不見紅軍長征史籍,實際上海拔高度高于夾金山和夢筆山,紅九軍的將士們在此付出了很大犧牲,據(jù)陳伯鈞日記記載,那天(8月19日),“沿途無反動武裝擾亂。但因病亡故暴尸者不下廿人”。
大藏寺是一個座落于半山腰的著名寺院,有幾百年的歷史。李井泉隨紅九軍政治部在此休整了兩天(8月20日、21日)。那天上午,李井泉與陳伯鈞、朱良才等紅一方面軍的干部一起,討論了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的問題。對此,陳伯鈞日記有過記載:
(1935年)8月20日, 稍晴,夜雨。
……早飯后,與朱良才、李井泉等同志談一、四方面軍會合后的問題。
這次戰(zhàn)友間的正常談話,給這3位來自紅一方面軍的干部帶來了諸多蹉跎。
那個時候,由于張國燾與黨中央在戰(zhàn)略方針上有分歧,他刻意延宕“北出陜甘”方針的貫徹執(zhí)行,并在紅四方面軍干部中散布對中央不滿的情緒,致使松潘戰(zhàn)役流產(chǎn),部隊遲遲不能行動。紅一、紅四方面軍的團結(jié)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陳伯鈞、李井泉等在這個敏感時期在一起討論這個敏感問題,當然也引起了一些被蒙蔽的紅四方面軍干部的注意。
這個事情被匯報到張國燾那里,3個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特殊待遇”。
1935年8月22日,李井泉跟隨紅九軍政治部,從大藏寺進至卡爾古村宿營,準備翻越格地山(當時叫安得山)埡口后穿越草地,向查理寺、阿壩地區(qū)前進。格地山埡口海拔4252米,是如今馬爾康縣(當時的卓克基土司轄地)與紅原縣的界山,翻過了格地山,也就進入了著名的“松潘大草地”(今屬紅原縣)。23日,李井泉隨紅九軍政治部翻越了格地山埡口,走過了一大片草地,宿營于江貢瑪村(當年紅軍文獻中譯作“石匠關(guān)”)。
隨后,李井泉跟隨紅九軍政治部到查理寺。
28日,李井泉被任命為紅軍總部二局一科代理科長,跟隨紅軍總部進至甲本塘(當年紅軍文獻中稱為“箭步塘”),準備渡過噶曲河,到巴西、阿西、包座地區(qū)與右路軍會師,繼續(xù)執(zhí)行黨中央的“北出陜甘”方針——這是李井泉一過草地。
然而,9月3日,已進至噶曲河畔的紅軍總部等左路軍部隊,在張國燾的強令下,被迫從草地折返,于9月上旬,陸續(xù)回到查理寺、阿壩地區(qū)——這是李井泉的二過草地。
回到查理寺、阿壩地區(qū)后,李井泉再次面臨黨內(nèi)斗爭的考驗:張國燾組織了格爾登寺會議等一系列對“毛周張博右傾逃跑路線”聲討活動,李井泉和陳伯鈞等人在大藏寺的那次談話被人“檢舉揭發(fā)”,受到了嚴厲的批評。但他仍然表示擁護黨中央“北出陜甘”的方針,堅決維護兩個方面軍兄弟般的團結(jié)。
李井泉剛?cè)蚊鼪]幾天的“紅軍總部二局一科代理科長”的職務,很快就被免了。
不久,左、右路軍的紅四方面軍部隊開始南下,李井泉也從紅軍總部調(diào)離,到新成立的紅軍大學任政治教員(后任上級政治科教導員),隨部隊沿大金川河南下至金川、丹巴地區(qū),爾后再次翻越夾金山,來到天全的仁家壩附近紅巖嘴。李井泉再次承受著黨內(nèi)斗爭不公正對待的委屈,忍辱負重地繼續(xù)努力工作。
1935年年底,紅四方面軍百丈戰(zhàn)役失利,張國燾的“南下計劃”碰壁。紅四方面軍在天(全)蘆(山)寶(興)地區(qū)的處境也日漸險惡。1936年初,在黨中央的一再規(guī)勸下,在中央紅軍北出陜甘取得重大勝利打開了局面的事實推動下,在紅四方面軍將士希望再次北上的呼聲下,張國燾不得不接受黨中央瓦窯堡會議的決議,決定西進康北,迎接紅二、紅六軍團前來會師,以圖“完成戰(zhàn)斗準備”,打開局面。
1936年2月底,李井泉跟隨紅軍大學一起,在隆冬季節(jié)第三次翻越夾金山。3月上旬,又翻越了黨嶺雪山的夏羌涅阿埡口(海拔4810米),來到道孚、爐霍地區(qū),籌集糧草,進行再次北上的準備。這片地區(qū)人煙稀少,高寒缺糧,籌集糧食成了紅軍將士面對的最大困難,部隊減員非常之大,這是他在紅軍生涯中度過的最困難的時期。
1936年6月中旬,紅二、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甘孜會師前夕,徐向前總指揮率領紅四方面軍總部直屬隊、紅軍大學和紅四方面軍一部作為再次北上的中縱隊,從爐霍出發(fā),開始了又一次艱苦卓絕的雪山草地行軍。
這次北上,翻越了更多的雪山,走過了更多草地,時間長達一個半月。據(jù)紅軍大學《從爐霍出發(fā)一個半月政治工作報告(1936年9月23日)》記載:
一、紅大是于七月三號從爐霍出發(fā),八月十九日到達岷縣南四十里之大草攤,共歷時一個半月,中途除因為籌糧共休息七天(壤塘一天,三灣二天,四門壩一天,葛曲河半天,中包座一天,救濟寺一天半)外有四十天是在行軍走路的中間。
二、一個半月的行軍中,共計爬了比較大的山八個,最大的是阿壩附近的一個,上下各卅里。阿壩以前大多是帶山地行軍的性質(zhì),阿壩以后,才是在廣大的草原中行軍,一直到達包座。
這個報告所言的“八座較大的山”中,目前能夠確認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共有6座,即:老則嘎登山(爐霍—色達界山),海拔4352米;扎格海格山(色達—壤塘界山),海拔4654米;曾克寺—漳臘村間無名雪山,海拔4518米;漳臘村—中壤塘間無名雪山,海拔4525米;刑木達—伊俄村間無名雪山(壤塘—阿壩界山),海拔4333米;沙灣—安壩間無名雪山,海拔4314米。
而在這一個半月的長途行軍中,他們能夠得到糧食情況是這樣的:
一、糧食:爐霍出發(fā)各人背的及牛背上馱的糌粑粉,平均每人攜帶約十五斤(注:舊秤,下同)糌粑粉,馱牛牦牛爐霍出發(fā)的共180頭平均約每五人一頭,食鹽每人沒有帶夠三斤,平均只每人約一斤,這是爐霍出發(fā)時所攜帶的糧食。
二、在沿途只壤塘每人補充生麥子五斤,三灣挖窯共挖一千多斤麥子(注:紅軍大學有教員學員近千人),一部分部隊補充了一部麥子(按各部的需要來補充的),在三滿由總供給部接收四軍領來大小牦牛卅頭,在葛曲河道由四局發(fā)給牦牛大小卅頭,這是在途中所補充的糧食。
在這次長達45天的長途行軍中,為保證以盡可能少的減員抵達目的地,紅軍總部曾嚴格規(guī)定:每人攜帶的糧食“每天只能吃四兩”——過了噶曲河后增至七兩,違者最高的懲罰是“處決”!為了保證所有戰(zhàn)友都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已任紅軍大學上級政治科政治教導員的李井泉多次召開黨的會議,與大家一起商討克服困難的辦法,嚴格執(zhí)行糧食管理和節(jié)糧措施,組織學員們沿途尋野菜或捕魚來充饑,而且還適時地進行政治鼓動和動員,天天宣布到達包座的日程和行程,提高學員們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這次行軍結(jié)束后,上級政治科減員9人——在紅大各部中,這是減員較少的一個單位。
走出草地到達哈達鋪后,李井泉見到了在中央蘇區(qū)的老領導任弼時和蕭克等很多幾年不見的老戰(zhàn)友,也得到了黨中央在陜北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確切信息。不久,他又奉調(diào)到紅二方面軍第二軍團第四師任政治委員,結(jié)束了他的雪山草地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