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孫 誠臺灣知名導演魏德圣監(jiān)制的電影《KANO》27日在島內(nèi)上映。這部反映日據(jù)時期臺灣嘉農(nóng)棒球隊故事的電影因大量起用日本演員,導致日語對白高達九成,未上映就引發(fā)爭議。這也是繼《海角七號》之后,魏德圣電影再度引發(fā)媚日質(zhì)疑。臺灣東森新聞網(wǎng)26日報道稱,由魏德圣監(jiān)制、馬志翔導演的《KANO》被譽為臺灣“2014年最期待電影”。它講述了1929年處于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的臺灣誕生了一支由漢人及原住民組成的嘉農(nóng)棒球隊。他們在日本教練的魔鬼訓練下,一改往日的散漫作風,斗志昂揚取得勝利,并最終代表臺灣去征戰(zhàn)甲子園(指日本甲子園球場,為日本高中棒球大賽決賽主場地)的故事。由于劇情需要,電影中的棒球教練、教練之妻以及水利工程“嘉男大壩”設計者等角色,大量起用日本演員擔綱,包括大澤隆父、永瀨正敏及坂井真紀等知名演員。而為了“精準還原”上世紀30年代初臺灣的社會風貌,《KANO》的九成對白采用了日語,剩下一成為閩南語、原住民語,因此不少臺灣民眾還以為這是一部日本電影。魏德圣稱,過去一年臺灣政治與社會都不安定,希望透過《KANO》讓大家“對未來有所期待”。不過,在不少臺灣民眾看來,雖然該片主打棒球題材,但無處不在的日據(jù)時代背景“能讓大家期待什么?再回去讓日本人統(tǒng)治嗎”? 有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倡議“不要去看媚日電影”,稱《KANO》明明講的是臺灣的棒球故事,劇情卻敘述日本殖民政府興建水庫,還找來日本男性飾演日本官員,有美化日本殖民統(tǒng)治之嫌。還有網(wǎng)友說,臺灣棒球少年熱血追夢的主題固然沒有什么錯,但在殖民統(tǒng)治之下,中國人家國淪喪,還要拼命努力去參加日本人的棒球賽,并以此為榮,“價值觀好錯亂”。對于新片引發(fā)的媚日爭議,魏德圣解釋稱,會用日語對白是因為1931年的時空背景,“相信大家進戲院看完之后,疑慮應該都會消除”。他還表示,不介意不能參報金馬獎。導演馬志翔稱,他希望借電影喚回臺灣人對棒球的熱情;而故事中日本人、原住民和漢人在同一球隊中實現(xiàn)族群融合,他本身是賽德克族,顯示族群多元。臺灣中山大學學者葉高華撰文稱,在《KANO》的時空背景下,30歲以上普通臺灣人講日語“怪怪的”,沒進入中等學校的臺灣人講日語也不太自然,但“進入中等學校的年輕世代不會講日語,才有問題”。他說,根據(jù)調(diào)查,當時臺灣人只有12.36%懂日語,大多數(shù)30歲以上的臺灣人不懂,但30歲以下又是另一番局面;隨著初等教育普及,當時將近一半的10—14歲男性懂日語,女性由于就學率低于男性,日語普及率也相對較低。不過中時電子報網(wǎng)站的評論文章認為,類似《KANO》一類的電影會“腐蝕臺灣主體性”;“教育部”該擔心的并非教科書,而是近年陸續(xù)有電影鼓吹哈日,長此以往會加深臺灣社會的“認同危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