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
“呵呵”,這兩個字,被一個網(wǎng)絡調查評為“2013年度最傷人聊天詞匯”?!芭丁保瑒t被另一個類似網(wǎng)絡調查中摘得“桂冠”。
“哦”的傷害力有多大?網(wǎng)友“葉呆呆”深有體會。她和男友是異地戀,十一假期,她想去見男友,在QQ告訴他,男友只回了一個“哦”,她大怒,提出分手,雖然被男友極力挽回,但從此“哦”成了他們網(wǎng)聊的禁語。
“呵呵”與“哦”等類似詞匯,為何會如此傷人?因為,它們不是一個真正的回應。而你如何回應別人向你發(fā)出的聲音?這是基本的溝通能力。
很多成年人感覺到,若對方?jīng)]有回應或不及時回應,自己的情緒會產生巨大波動。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許多客體關系心理學家們都講到一點:對幼童來說,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并且,幼童獲得回應的數(shù)量和質量,將決定他未來的溝通能力。
弗洛伊德的著作《性學三論》中講到一個故事:一個三歲男孩在一間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里太黑了?!卑⒁袒貞f:“那樣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蹦泻⒒卮穑骸皼]關系,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p>
沒有回應,就是黑暗;有回應,就有了光。
不僅要回應,而且回應要及時。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若嬰兒向媽媽發(fā)出信號,而媽媽能在七秒內給出準確回應,嬰兒就沒有受挫感。若超過七秒,受挫感就會生出。若總是受挫,甚至總是徹底受挫——媽媽基本不回應,那么,嬰兒就會減少甚至再也不向媽媽發(fā)出呼應。嚴重的宅,極可能都有這樣的背景。
這樣說,可能會讓人感覺到很大壓力。其實,準確回應并不是特別難。一個網(wǎng)友講到她的故事:兒子和外婆玩,我就去洗臉。他瘋得很高興,突然跑來說:媽媽,媽媽。我對他說:嗯,媽媽在洗臉。我突然意識到他是想告訴我他很高興。我說:你是不是很高興?。克帕艘幌戮妥约号荛_了。很多哲學家表達過這一觀點: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放到這個故事中,其意思即,媽媽回應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確認了,于是存在了。
若孩子總處于無回應的絕境,那長大后會衍生出很多有問題的溝通方式。一女子和父親吵架,憤怒之下回到房間,將門猛力帶上。父親叩門,她就是不開,并且心里有恨恨的快感升起:你們很少回應我,讓你們嘗嘗沒有回應的感覺!
這是報復。關于這種報復心,電影《殺死比爾》中有刻畫:白眉道長給少林寺方丈打招呼,但沒得到回應,而后白眉滅了少林。睚眥必報,總是因太渴望獲得所有人無時不刻的愛與認可。
幼時總是生活在無回應之絕境的人,甚至會形成這種心理:精準的回應,帶著深切共情的理解,會瞬間穿透他的自我,喚起他對回應的強烈渴望與恐懼,讓他有被瓦解感。這樣的人,他們都會成為如孤魂野鬼般的存在。
在無回應之絕境下長大的人,認知治療幾乎不可能。一來訪者,長時間內,咨詢中我說了什么,她甚至聽不見。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次次精準回應的累積,她逐漸能聽到我說什么。這也是因幼時嚴重缺乏回應,她的自我,幾乎沒有將他人納入。
每個人,他能共情別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夠多且好的回應。那些安靜又孤獨的人,其安靜即不向別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也不求別人回應。同樣,他們也很難回應別人。一位看上去超安靜的女子說,她封閉自己,不求別人關心,也不關心別人。關于童年,她最常有的記憶是,媽媽痛苦,她逗媽媽,但媽媽板著臉沒做任何回應。
一個“哦”之所以險些制造了一起分手,是因女方火焰般的熱情,如同撞在一塊冰冷的石頭上,只得到了一個最簡單的回響。許多人,可以為戀人做一切奉獻,卻給不出情感回應,因他們是在無回應之地長大。
你講話的聲音如何?這也關乎回應的質量。如我自己,聲音一直偏低沉,這種低沉,是在壓抑自己的聲音。我若壓抑自己,對你的聽見,一樣會打折扣,因最好的回應是活生生的我遇見你。我曾見過多人,他們說話時,每句話的后幾個字,音調會突然下降,變得如蚊子呻吟般難以聽見,于是,和他們對話就變得太累,因你忍不住要去聽到他的聲音。這種回應程度,也反映了他曾獲得的回應質量。
準確而及時地回應別人,這不容易做到,不過,比這一點更關鍵的,是我們首先得意識到,我們那些關于互動的人格特征,并非就是天生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但它可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