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曉紅
(最高人民檢察院 法律政策研究室, 北京 100726)
“無被害人犯罪”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美國學者埃德溫·舒爾1965年出版的《無被害人犯罪》著作中。該書作者首次提出了“無被害人犯罪”即“人們有強烈的需要,主要在成年人之間依自由意志積極交換的行為,如果屬于不為社會承認且被法律所禁止買賣的物品或服務,即構成(無被害人犯罪)?!盵1]14
在西方國家,“無被害人犯罪”主要是從刑法學意義上說的,主要包括在輕罪和違警罪中。而在我國,對“無被害人犯罪”的界定,要區(qū)分不同的論域,分別從刑法學意義上和犯罪學意義上進行界定。在刑法學意義上,“無被害人犯罪”是指違背倫理道德但法益侵害不明顯,表現(xiàn)為雙方自愿或自損,除本人外無直接個人被害人的刑事違法行為。而在犯罪學意義上,“無被害人犯罪”則是指違反倫理道德但社會危害性小,雙方自愿或自損,對象涉及違禁品或禁止服務,除本人外無直接個人被害人,除國家外無其他控告人的行為。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內(nèi)涵比犯罪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內(nèi)涵要豐富,前者強調(diào)行為的刑事違法性、法益侵害性,后者則彰顯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犯罪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的外延則比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的外延要廣,犯罪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除了包括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外,還包括大量的違反行政法律、行政法規(guī)、違背社會主義道德的社會危害性較小的行為。
從對不同論域“無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即:犯罪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如果我們根據(jù)社會治安形勢需要,突出強調(diào)行為對社會、對國家的社會危害性,使它上升到刑事立法中,它就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從而轉(zhuǎn)化為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而隨著犯罪手段、犯罪方式的不斷更新,隨著犯罪形式的不斷變化,人們對不同的犯罪行為、對同一種犯罪行為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社會危害性認識也會發(fā)生變化,在司法實踐中,一些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中的某些具體的行為也會演變成法益侵害性消失(指對他人個人法益的侵害性消失),直至社會危害性很小的危害行為,這些危害行為經(jīng)過非犯罪化實踐,會從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轉(zhuǎn)化為犯罪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
相對于有被害人犯罪來說無被害人犯罪主要是指:1、行為除了給自己造成損害,沒有具體的侵害對象;2、行為雖然也侵害了社會法益,但并沒有侵害到他人的個人法益;3、犯罪被害人不包括國家和社會,而僅限于個人被害人;4、犯罪被害人雖然存在間接被害人,但卻沒有直接個人被害人。無被害人犯罪這四點含義直接決定著前述不同論域“無被害人犯罪”內(nèi)涵的界定,也決定著無被害人犯罪的具體特征,即發(fā)案量大、犯罪黑數(shù)大、難以控制、懲罰成本高。同時也要求我們必須采取不同的、與無被害人犯罪特征相適應的犯罪對策(指刑事政策)。
半個世紀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已經(jīng)或正在將無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如1957年英國《沃爾芬登報告》和1962年《美國模范刑法典》就已經(jīng)提出將賣淫及通奸罪非犯罪化的主張。從各國刑法的發(fā)展看,對無被害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呈現(xiàn)出非犯罪化或輕刑化兩大趨勢,[2]69-70即對無被害人犯罪的行為在刑法中犯罪化的趨勢越來越少,而且,即使在現(xiàn)有刑法中所保留的那些罪名,如賭博、賣淫、吸毒等,其處罰力度也越來越輕。與此同時,西方一些國家在一方面將個別無被害人犯罪實行非犯罪化的同時,更多地是在另一方面不斷擴大刑法的調(diào)整范圍,彰顯懲治犯罪的不同刑事政策需要。我們應當深刻反思西方國家對無被害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制定出科學、有效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無被害人犯罪刑事政策。
西方國家對無被害人犯罪實行非犯罪化或輕刑化刑事政策,其理論基礎是刑法謙抑性原理,它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從刑法的補充性來看,“無被害人犯罪”與社會的公序良俗相抵觸,應屬于道德規(guī)范的調(diào)整范圍。刑法只能調(diào)整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并且只有在道德等其他調(diào)整方式不奏效的情況下作為補充調(diào)整手段適用。對于“無被害人犯罪”這些并非嚴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的行為,刑法應該讓位于倫理道德來調(diào)整,即將其作非犯罪化處理,或者,即使刑法迫不得已進行干預,也只能作輕刑化處理。第二,從刑法的不完整性(即經(jīng)濟性)來看,“無被害人犯罪”所涉及的行為大多是公民的私人生活,屬于公民隱私范圍的事務。這些行為不僅社會危害性不大,沒有必要成為刑法的調(diào)整對象,而且行為的秘密性特征很明顯,如果以刑法加以懲治,會遇到案件線索來源枯竭、證據(jù)難以搜集的實際問題,需要耗盡大量的司法資源,有違刑法經(jīng)濟性原則,故將其非犯罪化不失為一種比較適當?shù)倪x擇。第三,從刑法的寬容性來看,“無被害人犯罪”大多涉及公民自由、權利,且并未傷及他人的權利,刑法對這種行為應當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寬容,應當盡可能地尊重個人自由,刑法即使介入其中,對行為的懲罰也應當是比較輕緩的。
西方國家對“無被害人犯罪”實行非犯罪化或輕刑化的刑事政策,有其自身的制度基礎、社會基礎和價值觀念基礎。首先,西方國家刑法中的犯罪包括重罪、輕罪和違警罪,“無被害人犯罪”大多屬于輕罪或違警罪,西方國家刑法中的輕罪和違警罪,在我國,則相當于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或違背社會主義道德的行為,這樣,西方國家刑法中作非犯罪化處理的“無被害人犯罪”行為,就可以變成合法行為,而在我國,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處理,則變成違反行政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違法行為或者變成悖逆社會主義道德的行為,而應當受到行政處罰或道德譴責。其次,刑法干預的限度與社會形態(tài)密切相關,在不同的社會結(jié)構形態(tài)中,刑法具有各自不同的使命,對人們行為調(diào)整的范圍和力度也不同。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市民社會為政治國家所取代,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被忽略或蔑視,刑法對涉及個人自由或權利的事務干預較多,到了資本主義形成和上升時期,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分離,形成二元社會結(jié)構,個人的自由、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刑法只能調(diào)整個人進入政治國家范圍內(nèi)的行為,而不能觸及屬于私人領域的事情,所以才出現(xiàn)對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實行非犯罪化或輕刑化的趨勢。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刑法在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方面,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其中之一就是,在強調(diào)尊重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同時,也突出保障資本主義社會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在對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實行非犯罪化或輕刑化刑事政策的同時,也從其他方面加強刑法的調(diào)整范圍和調(diào)整力度。再次,西方國家強調(diào)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權利本位的價值觀念,這種尊重個性、不干涉私人領域的價值觀念在國家立法者和社會民眾中根深蒂固。受這種價值觀念的影響,西方國家對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實行非犯罪化或輕刑化的刑事政策,如,某些國家或者某些國家的某些地區(qū)對賣淫行為、賭博行為以及吸食軟性毒品行為,逐步實行合法化政策。
在我國,我們應當將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與犯罪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結(jié)合起來,樹立大犯罪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觀”,將“無被害人犯罪”與相關的“有被害人犯罪”結(jié)合起來,全面系統(tǒng)分析治理“無被害人犯罪”刑事政策,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治、預防對策。
(一)在關聯(lián)思維中,樹立“抓根本問題、打基礎犯罪”的刑事政策。在大犯罪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觀”看來,涉“黃”、涉“賭”、涉“毒”三類無被害人犯罪內(nèi)部各種具體的無被害人犯罪是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著的,另外,有的無被害人犯罪與相關的有被害人犯罪存在著重要聯(lián)系,因此,要想有效遏制、減少各類“無被害人犯罪”,就應當運用聯(lián)系的觀點、系統(tǒng)的觀點,厘清導致各類無被害人犯罪存在和多發(fā)易發(fā)的根本問題,搞清楚有關的有被害人犯罪賴以產(chǎn)生和兇猛發(fā)展的根本原因,集中有限的社會資源,有效打擊基礎犯罪。如在涉“黃”無被害人犯罪中,通奸行為是根本問題,相對于賣淫、秘密聚眾淫亂、婚前性行為而言,是基礎犯罪;在涉“賭”無被害人犯罪中,容留、容忍(他人)賭博行為是根本問題,是賭博罪和開設賭場罪存在和發(fā)生的基礎原因,是基礎犯罪;在涉“毒”無被害人犯罪中,吸毒行為是為自己吸食、注射非法持有毒品罪這一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毒品犯罪和所有刑法學意義上有被害人毒品犯罪的根本問題,是基礎犯罪,因此,要有效遏制、減少“無被害人犯罪”,就必須抓住通奸、容留、容忍(他人)賭博和吸毒行為,下大氣力,狠狠整治,分別將它們歸入《治安管理處罰法》或刑法典中,運用法律手段,進行有效治理。
(二)根據(jù)國情和社會治安形勢,有所為,有所不為,科學懲治“無被害人犯罪”。就涉“黃”無被害人犯罪而言,在我國建國初,通奸行為是作為刑法學意義上的犯罪處理的,那時,新生政權剛剛建立,為了鞏固新生政權,為了有效根治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賣淫現(xiàn)象和混亂的治安形勢,維護新社會的社會秩序,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到了1979年我國第一部刑法典頒布,該部刑法典沒有規(guī)定通奸為犯罪(指刑法學意義上的犯罪),在實際生活中,通奸行為被列入違反社會主義道德范圍,讓社會主義道德調(diào)整和譴責,這種做法一直延續(xù)到今天。通奸行為除罪化(指不作為刑法學意義上的犯罪對待,下同),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強奸罪的發(fā)生,這是它積極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認,通奸行為除罪化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包括誘發(fā)、引發(fā)大量的賣淫、秘密聚眾淫亂、婚前性行為,惡化了社會治安秩序,引發(fā)家庭不和、家庭暴力甚至情殺案件,敗壞了黨風和社會風氣。因此,在今天的社會治安形勢下,我國應加強對通奸行為的管控??尚械霓k法是,將通奸行為交由《治安管理處罰法》處理。就涉“毒”無被害人犯罪而言,我國對吸毒行為的處理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發(fā)展過程。1990年12月,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禁毒的決定》,首次規(guī)定吸毒的,由公安機關處以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單處或并處二千元以下罰款,首次將吸毒納入司法行政機關勞教范圍,并規(guī)定在勞教中強制戒毒。為了落實強制戒毒的措施,國務院又于1995年1月頒布了《強制戒毒辦法》,對強制戒毒的主管機關、強制戒毒對象、戒毒措施及期限等問題作出了規(guī)定。2000年3月,公安部頒布了《強制戒毒所管理辦法》,對公安機關的強制戒毒工作進行了規(guī)定。2003年5月,司法部頒布了《勞動教養(yǎng)戒毒工作規(guī)定》,對屬于司法機關的勞教機關的強制戒毒工作進行了規(guī)定。2005年8月通過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對吸毒人員的處罰與《關于禁毒的決定》保持一致,即規(guī)定處以十五日以下行政拘留,并處二千元以下罰款。2007年12月,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禁毒法》,規(guī)定吸毒成癮人員必須配合有關機關檢測、進行登記和接受為期三年的社區(qū)戒毒。對于拒絕接受社區(qū)戒毒、在社區(qū)戒毒期間吸毒、嚴重違反社區(qū)戒毒協(xié)議以及經(jīng)過社區(qū)戒毒、強制戒毒后再次吸毒的,公安機關可作出為期二年的強制隔離戒毒。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和實施實際上奠定了我國對吸毒行為的刑事政策思想基礎,即,在治病救人的理念上,以自愿戒毒為主,以強制戒毒為輔,以公安機關行政拘留、行政罰款為常見,以司法行政機關的勞動教養(yǎng)為最后手段。這些法律法規(guī)對吸毒行為的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減弱了社會吸毒人員的毒癮,但并沒有根除吸毒現(xiàn)象,大量的反復的吸毒行為不僅誘發(fā)、引發(fā)了更多的有被害人的毒品犯罪,引發(fā)了許多暴力、侵財犯罪,引發(fā)了大量的賣淫行為,形成以販養(yǎng)吸、以搶養(yǎng)吸、以盜養(yǎng)吸、以賣養(yǎng)吸,而且,現(xiàn)有的社區(qū)戒毒、強制戒毒、行政拘留和罰款的治理處罰措施,對吸毒成癮人員來說,適用效果并不理想,[3]86-89國家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將吸毒行為規(guī)定為刑法學意義上的犯罪,運用刑罰手段,治理吸毒,杜絕吸毒,并以此推動對其它有被害人的毒品犯罪的有效治理。就涉“賭”無被害人犯罪而言,我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了賭博罪和開設賭場罪兩種犯罪,其中,賭博罪是公認的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而開設賭場罪雖然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但也沒有直接的個人被害人,也不失為一種刑法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在現(xiàn)實生活中,賭博罪的發(fā)生,并不是由于他人開設了賭場為聚眾賭博制造了條件(這種情況少見),更多的是由于有人為他人聚眾賭博提供秘密場所,或者是居委會、村委會組成人員對社區(qū)、鄰里公然的賭博行為一味容忍,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容留、容忍他人賭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盡管這種行為也沒有直接的個人被害人,因此,要有效制止、減少涉“賭”無被害人犯罪,就應當穩(wěn)妥處置明知他人聚眾賭博卻仍然容留、容忍他人賭博的行為,將容留、容忍他人賭博行為歸入《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進行調(diào)整,使這種行為成為犯罪學意義上的無被害人犯罪。
(三)充分發(fā)揮家庭、社區(qū)、學校、單位的積極作用,著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由于“無被害人犯罪”大多是關涉私人領域的自由、權利的犯罪,它的有效治理需要借助、依托家庭、社區(qū)、學校、單位溫馨、可以信賴的人文環(huán)境的積極參與,需要通過家庭成員、社區(qū)工作人員、學校老師、單位領導、同事進行耐心細致的正面思想教育和健康的心理疏導,使犯罪人認識到各種“無被害人犯罪”給自己、給家庭、給社會所造成的損害或消極作用,自覺建立健康人格,與犯罪行為徹底告別,引導他們自覺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走出不良心理定勢和生活習慣的陰影,教育他們熱愛勞動、勤奮工作、遵紀守法,通過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高尚的公民。
(四)重視對相關犯罪的綜合治理?!盁o被害人犯罪”中各類犯罪、各種犯罪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的,“無被害人犯罪”與相關的“有被害人犯罪”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的,因此,有效治理“無被害人犯罪”、提升治理“無被害人犯罪”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就不應當局限于為了治理某種“無被害人犯罪”而進行治理的思維,而應開拓視野,將同類不同種的其他“無被害人犯罪”結(jié)合起來,將“無被害人犯罪”與相關聯(lián)的“有被害人犯罪”結(jié)合起來,同步謀劃,協(xié)同推進,既集中精力依法懲治和有效預防發(fā)案率較高的顯形犯罪,也重視對各種相關的隱形犯罪的治理,通過懲治和預防“兩手”,通過對明處犯罪和暗處犯罪平衡用力,有效遏制和逐漸減少“無被害人犯罪”。
(五)認真開展“黃賭毒”專項整治活動,形成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彌補法制環(huán)境?!盁o被害人犯罪”主要是涉及“黃賭毒”方面的犯罪,因此,要有效治理“無被害人犯罪”,必須在“長、常”二字上下功夫,通過定期組織開展“黃賭毒”專項整治活動,建立起治理“無被害人犯罪”的長效機制,使治理“無被害人犯罪”工作常態(tài)化。通過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大力宣傳“黃賭毒”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普及有效預防各種“黃賭毒”犯罪的法律常識,逐漸消除滋生、誘發(fā)各種“無被害人犯罪”的社會誘因、社會基礎和彌補法制漏洞,為公民生產(chǎn)、生活、學習、工作、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法制環(huán)境,通過發(fā)動群眾、武裝群眾,使每個公民都自覺養(yǎng)成制止“黃賭毒”現(xiàn)象的社會責任,在全社會凝聚起同“黃賭毒”現(xiàn)象作斗爭的強大正能量,有效遏制、逐漸減少各種“無被害人犯罪”。
參考文獻:
[1]轉(zhuǎn)引自王恩海.無被害人犯罪與未成年人保護[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4(2).
[2]肖怡.中西無被害人犯罪立法的比較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3]萬志鵬,杜雄柏.淺談我國對吸毒行為刑事政策的應有調(diào)整[J].犯罪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