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新唯物主義對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超越

2014-03-06 08:15:29王晶雄
關鍵詞:唯物主義費爾巴哈自然界

王晶雄

(南京政治學院 上海校區(qū),上海 200433)

在1845年《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稱為“新唯物主義”,他說:“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盵1]57在這里,“新唯物主義”顯然相對于“舊唯物主義”。有人認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新”就新在實現(xiàn)了歷史觀的變革,從而超越了舊唯物主義。毋庸置疑,這一觀點抓住了馬克思哲學的主要貢獻,但是有失偏頗。應該看到,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既是對舊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超越,又是對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超越,“雙重超越”才真正完整地體現(xiàn)出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深刻內(nèi)涵。

在馬克思之前,唯心史觀在社會歷史觀領域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從人類的生活實踐出發(fā),主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資料的生產(chǎn)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在此,我們需要強調(diào)的是,馬克思在發(fā)動哲學革命的過程中,批判超越舊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同時,也超越了舊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如果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自然觀并沒有超越舊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那么馬克思的自然觀與舊唯物主義自然觀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繼承關系,因而,這種自然觀與舊唯物主義自然觀應該具有同質性,具有相似性。然而,馬克思的自然觀與舊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是否是這樣的一種關系呢?

一般而言,馬克思之前的舊唯物主義主要指笛卡爾以降的近代唯物主義。據(jù)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的分析,近代唯物主義主要包括法國機械唯物主義、英國經(jīng)驗論唯物主義和德國直觀唯物主義。

以笛卡爾為代表的法國唯物主義,由于深受近代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影響,尤其是深受蘊涵在自然科學中的理性主義思維方式的影響,形成了典型的機械唯物主義。笛卡爾認為,精神和物體、人和自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實體,因而,自然界獨立于人之外而存在,“所謂實體不過是不需要別的東西而存在的東西。實際上只有這樣的存在物,即上帝、才是絕對意義上的實體。因此,嚴格說來,有一個絕對的實體,即上帝,和兩個相對的實體,即精神和物體。這兩個相對的實體相互獨立而存在,卻都依賴上帝?!盵2]在笛卡爾的心目中,人和自然互不關聯(lián),彼此獨立,最終統(tǒng)一于絕對的實體——上帝。

“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是培根。”[3]163培根作為近代英國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認為人類社會從屬于自然界,在《新工具》開篇,培根指出:“人,既然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釋者,他所能做的和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實上或思想上對自然過程所觀察到的那么多,也只有那么多。除此以外,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能做?!盵4]培根認為,人不能離開自然界而生活,自然界的范圍規(guī)定了人的認識范圍和活動范圍。“唯物主義在它的第一個創(chuàng)始人培根那里,還在樸素的形式下包含著全面發(fā)展的萌芽。物質帶著詩意的感性光輝對人的全身心發(fā)出微笑?!盵3]163

令人遺憾的是,馬克思認為培根以后的唯物主義在發(fā)展中變得越來越“片面”,這種“片面”主要表現(xiàn)在“感性失去了它的鮮明的色彩而變成了幾何學家的抽象的感性?!ㄎ镏髁x變得敵視人了。”[3]163-164這段文字鮮明地表明,馬克思反對用“抽象的感性”代替具體的感性,因為在馬克思看來“抽象的感性”是遠離人的現(xiàn)實活動的感性,所謂“唯物主義變得敵視人了”,即指近代社會以后,唯物主義遠離人的現(xiàn)實感性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界變成了自在的自然界,變成與人無關的自然界,變成離開人的活動專供自然科學研究的純粹的自然界。

在德國典型的直觀唯物主義者——費爾巴哈的哲學中,近代唯物主義的“片面性”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xiàn),即費爾巴哈進一步發(fā)展了“抽象的感性”?!案行浴笔琴M爾巴哈哲學的重要支點,費爾巴哈借助于“感性原則”批判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從而使唯物主義重新登上王座。在費爾巴哈那里,“感性”是離開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感性直觀”,在他看來,人們只有直接與大自然交往,才能獲得對自然的認識:“一個哲學家,至少是我所理解的哲學家,應該把自然看成自己的女友;他不只應該從書本上,而且應該面對面來認識她?!盵5]費爾巴哈雖然力求用“感性直觀”對抗思辨哲學,但他最終并沒有找到一條從抽象王國通向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世界的道路,正如恩格斯所說:費爾巴哈“緊緊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話。無論關于現(xiàn)實的自然界或關于現(xiàn)實的人,他都不能對我們說出任何確定的東西。但是,要從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轉到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須把這些人作為在歷史中行動的人去考察?!盵6]240-241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費爾巴哈的自然觀充分體現(xiàn)了培根以后唯物主義的“片面性”,即從脫離社會的“抽象的感性”出發(fā),離開人的具體的歷史活動研究自然,因此,這樣的自然觀仍然沒有跳出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藩籬。尤其是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盵1]54即不能把“感性對象”作為實踐活動的對象,不能從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角度去理解感性客體。

綜上所述,舊唯物主義自然觀承認自然界獨立于人而存在,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結果,人類社會一旦形成以后,與自然界構成互不關聯(lián)的兩極,形成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兩者彼此割裂,并把自然視為與人的感性活動毫無關系的純粹客觀的自在的自然。試問: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難道是這樣的一種自然觀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毫無疑問,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對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繼承,強調(diào)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的優(yōu)先地位。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對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批判和超越,新唯物主義自然觀與舊唯物主義自然觀具有明顯的異質性。

新唯物主義之“新”首先在于確立了自身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基石——實踐。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分析了舊哲學——舊唯物主義哲學(含費爾巴哈)、唯心主義哲學——的共同缺陷,那就是不懂得實踐。尤其是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直觀唯物主義,把現(xiàn)實、感性僅僅理解為感性直觀,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活動。在批判舊哲學的過程中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是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因而,實踐也構成了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由于在馬克思看來人是感性的對象性存在,人與自然互為對象,人與自然之間必然形成互相作用的關系,其中最基本的關系即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這樣的關系形成了人類最基本的物質生產(chǎn)實踐,這種實踐活動成為人類社會的基礎,人們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以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所以,實踐不但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把實踐作為新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充分體現(xiàn)了邏輯和歷史相統(tǒng)一的原則。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自然觀以實踐為基礎,是對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超越。在新唯物主義看來,人是感性的、現(xiàn)實的、受動的對象性存在,人一刻也不能離開感性對象。具體來說,人作為感性的、現(xiàn)實的、受動的自然存在物,為了自身的存在,首先與自然構成對象性關系,正是在與自然的感性對象性關系中,人通過實踐滿足自身的感性需要。在人類社會產(chǎn)生之前雖然存在著自在的自然界,但是,馬克思更關注的是現(xiàn)實的感性自然界,與人互為對象的自然界,他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盵7]178所謂“對人說來也是無”,即指自在的自然界對人來說毫無意義。所以,馬克思始終認為:“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chǎn)物,是歷史的產(chǎn)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盵1]76這里特別需要強調(diào),新唯物主義并不否認自然界的優(yōu)先地位,但是,如果僅僅承認這一點,把自在的自然作為本原,那么這種理論并沒有完全超越舊唯物主義的理論立場,只有明確主張人與自然互為對象,才是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所以,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關注的自然界是與人互為對象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界、感性的自然界、現(xiàn)實的自然界,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產(chǎn)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xiàn)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yè)——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7]128所以,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不可分離。一方面,人在實踐中,把自己的目的、需要賦予自然,不斷實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不斷創(chuàng)造“人化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界為人提供展示的舞臺,自然界的規(guī)律不斷融入到人的活動之中,實現(xiàn)“自然化人”。由于人與自然具有同一性,所以在馬克思看來,人同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隨著歷史的演進,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最終也將融合為一門科學,這是一個極其深刻的思想。

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集中闡述了有別于舊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主要觀點表現(xiàn)在:

第一,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用了一個非常感性的概念——“無機的身體”來刻畫自然界,他說:“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lián)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lián)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盵7]95由于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與此對應,人本身則是“有機的身體”,“有機身體”依賴于“無機身體”,“無機身體”成為“有機身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是自然界內(nèi)在的關系。一旦自然界成為人的“無機身體”,人必然對自然充滿敬畏、充滿感恩。馬克思認為,自然界一方面給勞動者提供“勞動加工的對象”,另一方面給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數(shù)據(jù)”,否則“勞動就不能存在”。令人遺憾的是,在資本的統(tǒng)治下,自然界已經(jīng)異化為非人的自然界,因此馬克思憤慨地指出:“人的這種腐化墮落,文明的陰溝(就這個詞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違反自然的荒蕪,日益腐敗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7]134

第二,現(xiàn)實的感性自然界是確證人的本質力量的重要舞臺。人作為具體的感性對象性存在,他的本質、他的屬性必須在一定的“關系”中才能得到展現(xiàn)。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是自由的、有意識的、自覺的活動,人的這種本質需要在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中得到確證,其中重要的路徑就是在人與自然界的互相作用中“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以確證人的本質和屬性,“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chǎn)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chǎn),自然界才表現(xiàn)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xiàn)實。”[7]97在此,馬克思認為,自然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人對自然界的改造,其結果轉變?yōu)榉从橙说谋举|力量的“作品”,“隨著對象性的現(xiàn)實在社會中對人說來到處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xiàn)實,成為人的現(xiàn)實,因而成為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xiàn)實,一切對象對他說來也就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成為確證和實現(xiàn)他的個性的對象?!盵7]125在馬克思生活的那個年代,大工業(yè)凝聚著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本質力量,因而大工業(yè)無疑成為確證人的本質力量的首要“作品”,“如果把工業(yè)看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質,也就可以理解了?!盵7]128

第三,人與自然不但互為對象而且互相生成。一方面人在實踐中生成自然界,“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xiàn)實的自然界”,“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盵7]131所謂人“生成”自然界,也就是人把自己的知、情、意按照人的“內(nèi)在尺度”和美的規(guī)律投射到自然之中,改變自然,即“人化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界生成人,“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xiàn)實部分?!盵7]128所謂“自然界成為人”,也就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本質、品性內(nèi)化于人的活動之中,即“自然化人”。人的實踐活動一方面是人生成自然界的過程,另一方面是自然界生成人的過程。在新唯物主義看來,人生成自然,自然生成人,這是一個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實現(xiàn)主客觀統(tǒng)一的過程。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自然觀以實踐為基礎,主張人和自然互為對象、互相依賴,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顯而易見,這種新唯物主義自然觀雖然繼承了近代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傳統(tǒng),強調(diào)人類社會來源于自然界,但是新唯物主義自然觀既不同于法國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也不同于英國經(jīng)驗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更不同于德國直觀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所以,新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對近代舊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揚棄和超越,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

按照新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人和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是,在私有制的條件下這一有機整體遭到嚴重破壞,人與自然之間互為對象的關系轉變?yōu)榛ハ鄬α⒌年P系。私有制、分工以及雇傭勞動制度不僅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fā)生異化,同時也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發(fā)生異化?!爱惢瘎趧樱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動機能,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也就使類同人相異化;它使人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薄爱惢瘎趧邮谷俗约旱纳眢w,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7]96-97由于在馬克思看來人和自然互為對象,所以,當人的類本質發(fā)生異化的同時,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必然發(fā)生異化。具體來說,馬克思認為私有制條件下的異化勞動導致人變得不像人,作為人的本質的自由自覺的勞動,轉變成維持人的生存的手段,于是,“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盵7]94當人的類本質發(fā)生異化以后,人與人的關系蛻化為狼與狼的關系,適者生存、弱肉強食重新成為人的生存原則;與此同時,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走了他的無機的身體即自然界?!盵7]97當人失去類本質以后,人與自然之間便失去了感性對象性關系,人不再把自然界作為自己的“無機的身體”,而是作為統(tǒng)治的對象、壓迫的對象、掠奪的對象、開發(fā)的對象、改造的對象、折騰的對象,大自然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倉庫,成為排放工業(yè)污水的蓄水池,資本邏輯使人變得越來越貪得無厭,越來越無法無天,人類社會在現(xiàn)代性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所以,資本邏輯既統(tǒng)治人又統(tǒng)治自然,人和自然同時受到奴役和壓迫。不同的是,人直接成為資本的奴隸,而自然通過人的中介成為資本的奴隸,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所以,只有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揚棄私有制,揚棄舊式分工,揚棄資本的統(tǒng)治,人和自然界才能同時獲得解放。

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人的解放與自然解放相統(tǒng)一的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對他說來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tǒng)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xiàn)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xiàn)了的人道主義。”[7]121這里的“社會”顯然是指共產(chǎn)主義社會,所謂“自然界的真正復活”即指自然的解放。由于社會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人與自然無論是和諧相處的對象性關系還是充滿矛盾和對抗的關系,具體的社會關系、社會制度無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共產(chǎn)主義是對私有制的積極揚棄,所以,只有到了共產(chǎn)主義社會,自然界才能真正成為人的自然界,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的內(nèi)在尺度與外在尺度的統(tǒng)一,真正實現(xiàn)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統(tǒng)一。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由于把最大程度地攫取利潤當作社會生產(chǎn)的唯一目標,于是,大自然成為資本掠奪的對象、壓迫的對象,人與自然的關系嚴重惡化,所以,在資本占統(tǒng)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要真正解決人和自然的沖突,“僅僅有認識還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chǎn)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chǎn)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xiàn)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盵6]385這種社會制度的變革,也就是馬克思意義上的“革命的實踐”,即現(xiàn)實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所以,人類只有進入到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才能實現(xiàn)“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才能消除人與自然的矛盾,到那時,“社會化的人,聯(lián)合起來的生產(chǎn)者,將合理地調(diào)節(jié)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tǒng)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8]

當代中國正在構建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正在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雖然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為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正是為最終揚棄市場經(jīng)濟、揚棄私有制創(chuàng)造條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以公有制為基礎,強調(diào)政府的科學調(diào)控,因此,它完全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調(diào)節(jié)市場經(jīng)濟這一社會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把市場經(jīng)濟對自然界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

黨的十八大把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一方面,在經(jīng)歷了30多年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以后,我國積累下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日益顯現(xiàn),這一問題業(yè)已成為當下中國的民生問題,因此,加強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努力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產(chǎn)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社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美麗中國是億萬逐步富裕起來的中國老百姓的期盼;另一方面,加強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自然觀應有之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中,我們既要著眼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實現(xiàn)我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各項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同時又要關注我們的“無機的身體”,自覺以新唯物主義自然觀為指導,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努力保護好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樣才能實現(xiàn)中國社會的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梯利.西方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31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北京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345.

[5]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39.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猜你喜歡
唯物主義費爾巴哈自然界
唯物主義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與“再生”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飯人”
軍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44
實踐唯物主義的三重辯護
他者的批判與實踐思維方式的創(chuàng)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的重新解讀
自然界的一秒鐘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認識論的變革
費爾巴哈與孔子“愛”的差異及當代意義
例說“自然界的水”
費爾巴哈之火:一個現(xiàn)象學的分析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自然界的奧運狂歡
學生天地(2016年24期)2016-05-17 05:47:30
和顺县| 嘉峪关市| 禄丰县| 江城| 靖边县| 陕西省| 蓬溪县| 霍山县| 康定县| 克拉玛依市| 洛扎县| 邢台县| 漳平市| 宁津县| 乡城县| 皮山县| 乌拉特前旗| 溆浦县| 桂阳县| 宜丰县| 贵溪市| 杭州市| 定襄县| 临泽县| 江门市| 东阿县| 土默特左旗| 临汾市| 南江县| 宝丰县| 盐山县| 崇阳县| 二连浩特市| 朝阳区| 年辖:市辖区| 渝北区| 隆德县| 阜南县| 济宁市| 延津县| 大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