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詩朦
(南京師范大學(xué),江蘇 南京 210097)
佛教和道教是中國宗教文化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其產(chǎn)生以來就深深根植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之中,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作為傳統(tǒng)世情小說的《紅樓夢》,和眾多中國歷代小說一樣,在很多地方留下了中國佛道文化的痕跡。小說開篇第一回就出現(xiàn)了一僧一道相伴而行的形象,并在之后的一百多回中時隱時現(xiàn),作為小說的一個潛在線索貫穿始終。一僧一道一個屬于佛教,一個屬于道教,而作者卻將這兩個來自不同派系的放在一起,似乎有混淆兩種教派之嫌,還是作者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呢?本文就將以一僧一道為突破口,從佛道文化的角度對紅樓夢進行解讀,探求作者內(nèi)在的價值取向。
在中國的宗教體系里,佛和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信仰體系,他們各有自成一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獨特的思維方式。道教是產(chǎn)生于中國本土的宗教,它的思想根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家的老子和莊子,到了漢末,它又糅合了陰陽五行、方士學(xué)說以及民間傳說,成為一個正式的宗教興起。它以無為無形的“道”作為萬事萬物的根本,齊萬物,一死生,主張通過心齊、坐忘、服氣、內(nèi)丹的方式長生不老、羽化登仙。與道教不同,佛教源自印度并非產(chǎn)自中國本土,傳入中國大約在東漢末年,興盛于魏晉時期。雖然興起得略晚于佛教,但佛教以其強大的適應(yīng)力在中原沃土上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佛教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它相信四大皆空、六道輪回,認為人間是一個有著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羈絆的苦難世界,主張通過主體的自覺來達到超脫境界。
佛教與道教以各自不同的思想體系和信仰模式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紅樓夢》作為中國傳統(tǒng)世情小說,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道文化的影響,書中涉及佛道活動的細節(jié)比比皆是,給整部書打下了宗教的深深烙印,但奇怪的是,《紅樓夢》的作者卻并沒有將佛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嚴格區(qū)分開來,甚至多處出現(xiàn)了佛道混用的情況??v觀全書,除了貫穿小說首尾的一僧一道這個例子外,佛道混用的現(xiàn)象俯拾即是。全書開篇第一回就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便得久延歲月。后來既受天地精華,復(fù)得雨露滋養(yǎng),遂得脫卻草胎木質(zhì),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終日游于離恨天外,饑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nèi)便郁結(jié)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恰近日這神瑛侍者凡心偶熾,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歷幻緣,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掛了號。警幻亦曾問及灌溉之情未償,趁此倒可了結(jié)的。那絳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鄙裨挶旧砭褪堑澜痰臏Y藪之一,但卻是由那個僧人講出,“三生石”、“西方靈河”的字眼也都是佛教世道輪回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在第一回,空空道人抄了一遍《石頭記》,竟改名“情僧”,由道入佛。十二回《王熙鳳毒設(shè)相思局》中,跛足道人送來“風(fēng)月寶鑒”相救,賈瑞卻大喊:“菩薩救我!”,在賈瑞眼里只要能救自己,哪管道人還是菩薩。在第十三回超度秦可卿亡靈的儀式中,這一點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儀式是這樣安排的:“擇準停靈七七四十九日,這四十九日,單請一百零八眾禪僧在大廳上拜大悲懺,超度前亡后化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設(shè)一壇于天香樓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業(yè)蘸。”儀式中僧道同在,一起超度亡靈,令人疑惑究竟是欲亡人洗去冤孽還是得道成仙。第六十六回中尤三姐自刎讓柳湘蓮后悔萬分,他見到一座破廟旁“坐著一位瘸腿道士捕虱”,受到點化,“掣出那雄劍,將萬根煩惱絲一揮而盡,便隨那道士,不知往哪里去了”。“煩惱絲”本是佛教的說法,受戒削發(fā)也是佛教對教徒的要求,道士應(yīng)該留發(fā)高髻才是。這種情況在高鶚的續(xù)篇里依然存在:水月庵中既有女尼也有女道士:“沙彌與道士原系老尼收管,日間教他些經(jīng)懺?!彪m然道人與僧人的居所都可叫庵,但僧道一般是不同庵的,他們所奉的經(jīng)典也各自不同,不可能由老尼一起教習(xí)。當(dāng)寶玉丟失了通靈玉,岫煙去庵中求妙玉扶乩,妙玉是一位尼姑,而扶乩顯然是道教沿用的古代巫術(shù)。扶乩畢,岫煙問:“所請何仙?”妙玉道:“是拐仙?!闭f的正是道教神話“八仙過?!敝械蔫F拐李,可見這妙玉兼通佛道,讓人難以斷言她究竟是入了佛門還是進了道觀。在最后,寶玉出家做了和尚,皇上卻賞了他一個“文妙真人”的號,真人一般是對道教中得道成仙的高人的稱呼,可是皇帝連佛和道都沒有分清楚。
其實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民間,佛教和道教就一直存在混同不分的情況。無論是佛還是道,他們所追求的修身養(yǎng)性,精神超越的思想對于每日接觸柴米油鹽的大多數(shù)世俗之人來說,畢竟太過形而上,佛和道只是在他們在物質(zhì)生活滿足的前提下才有精力追求的。所以民間往往一面祭天祭祖,一面見參佛拜仙,富貴者希望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使自己更富貴,困窘者企圖借精神的超脫逃避現(xiàn)實麻痹自我,佛和道與其說是信仰,毋寧說是世俗之人追求一己私欲的自我安慰。而《紅樓夢》作為一部世情小說,還原的是整個封建社會的角角落落,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書中佛道不分的現(xiàn)象其實也是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真實反映,這在明清時期很多其他小說中也有體現(xiàn),如吳承恩的《西游記》中,天宮中的佛道友好相處,互相幫助,玉帝還經(jīng)常請?zhí)侠暇鐏矸鹱媲苎焦郑瑢O悟空的第一位師父須菩提祖師雖是道教中人講道時卻是說一會兒道,講一會兒禪。
但是,作為《紅樓夢》這樣一部煌煌巨著的作者,必定是一位有著深厚的文學(xué)功底的文人,屬于士大夫階層和知識分子,對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佛教和道教思想即使沒有深入了解也應(yīng)該受到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況且作者自敘“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難道對書中如此之多的佛道混用現(xiàn)象沒有一點察覺么?難道《紅樓夢》真的只是作者的滿紙荒唐言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民間佛道混淆的影響只是一個小小的因素,不可能對《紅樓夢》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而且作者對于世俗虛偽的宗教信徒也給予了辛辣的諷刺,例如馬道婆,假菩薩的名義聚斂財富,第二十五回中她對賈母說:“南安郡王府里的太妃,他許的多,愿心大,一天是四十八斤油,一斤燈草,錦田侯的誥命次一等,一天不過二十四斤油……”利用信徒的善心和富人的虛榮心理騙取錢財,其口氣之大,就連賈母聽了也為難,后來她又拿了趙姨娘的錢行巫蠱之術(shù)陷害寶玉叔嫂,可以說是為了錢財不擇手段,最終東窗事發(fā)身陷囹圄。同樣的還有賣假膏藥的偽道士王一貼。就連賈府里看似不問塵事一味煉丹求仙的賈敬,作者也給了他一個“因吃秘制的丹砂燒脹而死”的悲慘結(jié)局,因為他求的是一己之私的長生不老,并沒有真正接觸到道教思想的核心。真正的原因還是應(yīng)該從佛教和道教本身中尋找。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和道教就一直存在相互融合的情況,兩者在豐富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對方思想為己所用,形成了很多互通之處,宋代的理學(xué)幾乎完成了對儒道釋的“三教合一”,這對于成書于清代的《紅樓夢》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在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迷賈政悲讖語》中寶玉占一偈:“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庇痔睢都纳荨芬辉~作為解釋:“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偈本是佛經(jīng)中的唱詞,也是禪師們用來表達他們對佛教義理領(lǐng)悟的一種方式。寶玉上偈雙關(guān),既是說情,也是談禪。就后者而言,其所表達的禪意是:一切有皆空,只有無才是實,正是對佛教經(jīng)典《般若多羅密心經(jīng)》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觀的一種闡釋。同時,這種“有”和“無”的觀念和道教虛無的哲學(xué)觀念是有很大的相通性的,道之始祖老子《道德經(jīng)》中就有“天下萬物有生于無,無生于有的”的說法。寶玉的《寄生草》取意莊子《齊物論》“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用道教經(jīng)典來對佛偈進一步解釋。由此可見,佛道本身的相融應(yīng)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講經(jīng)論道不是《紅樓夢》的主要目的,但整個故事卻以相伴而行的一僧一道的講述開始,而且他們總是來無影去無蹤,神秘莫測,我們不妨就以那令讀者迷惑的一僧一道為突破口,嘗試解讀蘊含在其中的深意。整部書中,這一僧一道出現(xiàn)了不下十次。第一次出現(xiàn)是他們在青梗峰下送石頭入紅塵歷劫,接著他們又去賈府說這玉的好處。當(dāng)寶玉和王熙鳳受到馬道婆巫術(shù)陷害,正是一個和尚持玉吟誦,方才救了叔嫂二人。寶玉失玉癡癡傻傻,最終也是一個和尚將玉送回,后來寶玉再次入太虛幻境時又見到了這真人不露相的一僧一道,最終又是他們將寶玉度化。除此之外,這一僧一道還對紅樓夢中其他人的命運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一開始他們就點化了甄士隱,后來第七回寶釵說自幼體內(nèi)有股熱毒,虧了一個禿頭和尚制了一位冷香丸給她吃了才好,十二回救賈瑞動了邪思妄動之心,送來風(fēng)月寶鑒相救的是一個跛足道人,十六回柳湘蓮?fù)词в热?,灰心失意,正是被一個捕虱的道人度化。這一僧一道或者一起出現(xiàn),或者單個出現(xiàn),或為庇護者形象或為引導(dǎo)、點化者形象,每一次出現(xiàn),都對相應(yīng)人物的命運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顯然,作者將這一僧一道安排在一起,并非是強調(diào)兩者的區(qū)別,而是將這兩者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的,他們所代表的佛教和道教思想相互融合,只是作為小說的一個載體。第一回中作者寫道:“此回中凡用‘夢’用‘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按則深有趣味。待在下將此來歷注明,方使閱者了然不惑?!眽簟⒒玫母拍钤诜鸾毯偷澜讨卸加畜w現(xiàn),《紅樓夢》中的佛道文化現(xiàn)象,更多體現(xiàn)的是作者通過對佛道兩者思想的揚棄吸收,借以表達自己的思想。
三生石畔的美麗神話,給了了寶玉和黛玉與眾不同的形象,更賦予了他們神性和靈性,二人雖投身于溫柔富貴鄉(xiāng)、花柳繁華地,但并未被富貴功名所蒙蔽,依然執(zhí)著地追求著性靈。寶玉是個離經(jīng)叛道的混世魔王,黛玉是個至情至性的扶風(fēng)弱柳,在他們身上具有一種清凈圣潔的高貴品質(zhì)。他們?nèi)怏w可以被毀滅,而靈性卻不可以被賤踏。姊妹堆里長大的寶玉似乎愛博心勞,但正如他自己所說,“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他和黛玉的情斷然不能和其他姊妹們一樣。黛玉一遍又一遍地追問、試探,她的淚難道僅僅是為了還當(dāng)年的灌溉之恩么?更是她體內(nèi)赤子真心的凝結(jié)。他們的愛是精神的契合,他們的情是彼此的信仰與寄托,遠遠超越了世俗并不單純的欲望之愛。凄美的傳說從一開始就預(yù)示了寶黛愛情的悲劇,作者想要做的,是對這種超越凡塵的愛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但是這在充滿了流俗桎梏的現(xiàn)實社會中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黛玉的多愁多病身,寶釵的金玉良緣等等都不看好這段愛情,縱然情深似海,到頭來也只能是紅樓一夢,萬境歸空,只能在虛無縹緲中去追尋了。第五回,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翻閱了十二釵正副冊,讖語似的每一首詞都對應(yīng)了一位女子的命運。她們都非有福之人,“千紅一窟”、“萬艷同悲”的凄慘結(jié)局在她們轉(zhuǎn)世為人之前就已經(jīng)命中注定了,人世間或喜或悲的經(jīng)歷都是都只是鏡中花、水中月而已,正如太虛幻境里的對聯(lián)所說:“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
木石前盟的神話,太虛幻境的讖語似乎都是對佛教中因緣輪回思想的映證,同時繁華一夢到頭空的構(gòu)想也和道文化中“莊周夢蝶”的故事有著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但這些并非只是為了證明佛或道而設(shè)置的預(yù)言中介,作者真正的目的是反映一種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矛盾。這一點在妙玉這個身入佛門的遁世者身上就有著集中的體現(xiàn)。她本是官家的小姐,因為自小多病不得不出家,可見她出家并非完全出自內(nèi)心的意愿。她的形象也不似一般尼姑——帶發(fā)修行,斬不斷萬根煩惱絲,可見她終究是矛盾在理想和塵俗之間。第四十一回劉姥姥造訪,妙玉用茶盤獻上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內(nèi)用舊年蠲的雨水泡的老君眉。賈母喝了半盞遞與劉姥姥喝了。后來道婆收拾茶具,妙玉竟因是劉姥姥用過的忙命將那成窯的茶杯擱在外頭,還說:“幸而那杯子是我沒吃過的,若我使過,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給他。”真正超然物外之人又何必在意這些外在的潔與不潔呢?第八十七回寫妙玉與惜春下棋,寶玉突然的出現(xiàn)和幾句對話竟然讓她這個“檻外人”臉紅起來,不得不趕緊離開以掩飾自己的虛心??墒堑搅送黹g一人坐禪寂之時,她又突然想起日間寶玉那幾句十分平常的話來,一陣陣心跳耳熱,走火入魔了。惜春聽丫鬟說妙玉中邪,想道:“妙玉雖然潔凈,畢竟塵緣未斷。”正如判詞中所說,妙玉是“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在行動上,妙玉的內(nèi)心一直是沖突矛盾著的,一方面她自詡清高,一方面卻斬不斷俗欲。清凈之人尚且難免俗,世俗之人就更是如此了。賈瑞見王熙鳳美色而起淫心,道人送來風(fēng)月寶鑒救他,風(fēng)月寶鑒正反兩面表面所展示的鳳姐的美艷與骷髏的猙獰對應(yīng)的是一假一真,賈瑞的不幸在于以假為真只看到他所癡迷的美色而識不破背后的無情與陰謀,滿足了色心卻失去了生命。王熙鳳機關(guān)算盡,討好賈母、弄權(quán)鐵檻寺、逼死尤二姐,仍然擋不住賈璉的尋花覓柳,挽不回賈府的大廈傾頹,救不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她的悲劇在于無所不用其極卻看不到繁華背后隱藏的危機。賈瑞、鳳姐,一個沖不破情欲,一個沖不破物欲,都看不透外在的虛無。
在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里,一直有這樣一個傳統(tǒng):在追求主流價值體系受挫之后往往會在佛道文化中尋求慰藉與庇護。曹雪芹一生與佛道之人是有密切交往的,他的好友敦敏在給他的贈詩中說道:“尋詩人去留僧舍,賣畫錢來付酒家?!保ā俄S詩鈔》),他對于佛道思想必定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反映在《紅樓夢》里,就是以此為載體構(gòu)建的一個矛盾沖突的世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曹雪芹的一生,親眼目睹了康、雍、乾三朝風(fēng)云變幻的政治局勢,經(jīng)歷了由錦衣玉食的人上之人到舉家食粥的貧民百姓的滄桑之變,這既使他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最后的輝煌背后腐朽真相有了深刻的認識,也對社會上的黑暗和罪惡有了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認識。祖輩沐浴的皇恩讓他至老都難以割舍曾經(jīng)的輝煌,但家道中落的現(xiàn)實又讓他看透世態(tài)炎涼,他對封建王朝的思想感情是復(fù)雜、矛盾的,他的心就像書中一個個清凈兒女,追求性靈但最終一場虛空,厭惡惡俗又難免留有一絲不舍。正如《好了歌》中所唱:“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于是他將自己這顆癡心付與《紅樓夢》,用佛和道構(gòu)建起一個與流俗的骯臟現(xiàn)實世界相抗衡的清凈精神世界,自成一體,看似混同不分的佛與道卻正是作者用意之所在。
[1]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1.
[2]龔鵬程.《<紅樓夢>與儒釋道三教關(guān)系》.(《<紅樓夢>十五講》).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8.
[3]王平《儒釋道互補與新舊文化的沖突——論明清小說的文化心理特征》山東青年政治學(xué)院學(xué)報,2011.1.
[4]楊建波.《佛道框架下的<紅樓夢>》.荊楚學(xué)術(shù)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