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燕
(鹽城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聽是信息輸入的主要途徑之一,是衡量一個人英語水平的重要標準,也是反映一個人英語交際能力的關鍵指標。聽、說、讀、寫、譯五項英語技能中,聽位于首位;而聽力卻恰恰是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攔路虎。英語聽力理解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涉及人腦對口語信息的復雜處理。聽力活動既受語言因素,如語音、語法和詞匯量等的影響,又受非語言因素,如語境、背景知識、主題熟悉度、學生心理和外部環(huán)境等的影響。換言之,英語聽力理解既受語言技能的影響,又受聽力微技能的影響,有其獨特的認知特點。因此,學生在掌握一定語言技能的基礎上,還必須具備一系列的聽力微技能。所謂聽力微技能,就是指能完成一項聽力活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如預測、猜測、推測、聯(lián)想、識別等。本文以鹽城師范學院英語專業(yè)學生使用的聽力教材Listen This Way,也就是《英語聽力教程(第二版)》(以下簡稱《聽力》)為例,探討預測、猜測和推測這三種微技能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
預測是一種重要的聽力微技能?,F代認知心理學認為,預測是一個外部信號激活大腦內部圖式、進而產生預期,再經過“證實—擴展—修正—再預測—再證實”的知覺循環(huán)過程,是一個不斷選擇、理解、總結所聽內容的過程[1]91。預測可以起很多作用,如激活圖式、提高任務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預測主要是作為一項聽前活動,其作用類似于體育活動前的熱身運動。而這種聽前熱身活動對于激活圖式十分重要。在講授課文前,教師可以根據單元標題引導學生對該單元有可能出現的單詞、詞組和話題進行推測。以《聽力》第三冊第一單元:Is the Earth Being Squeezed Dry?為例。在聽材料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只看該單元題目進行思考,預測本單元的主題以及本單元材料中可能出現的詞匯和話題。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鼓勵下,可能會七嘴八舌地喊出一些單詞或詞組,如:environ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ater pollution, global warming, water shortage等。也可能有學生指出本單元主題應該會跟環(huán)保相關。預測的好處是激活學生環(huán)保這一塊的圖式,也就是激活學生已掌握的和環(huán)保相關的語言知識和背景知識,同時還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生的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可謂一舉多得。當然,預測活動不應喧賓奪主,時間以5分鐘以內為宜。
預測除了用在聽前,也可以運用在聽中。在聽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邊聽邊預測即將聽到的內容,積極主動地參與聽力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語音信息;并且即時地修正、補充自己的預測,以實現快速高效地信息輸入和輸出,提高自己的聽力理解能力。以《聽力》第二冊第六單元第三部分:A claim for expenses為例。既然該部分的主題是費用報銷,學生完全可以預測到材料中肯定會出現一些價格,并激活所掌握的英文價格的讀法、一些常見貨幣的讀音和常用的貨幣符號、以及價格讀法中需要關注的一些細節(jié),如價格中小數點不讀,由貨幣單位替代或者直接跳過。結合課文中習題中出現的十個問題,學生可以預測出該員工出公差是為了參加為期一天的課程,但卻住了兩夜(Park Hotel 一夜,Crown Hotel一夜);該員工是乘火車從London去的Westhampton等信息。繼而預測出一系列的相關支出費用,如火車車票費用、兩家旅館的B & B的費用等,并在聽錄音的時候把注意力有選擇地集中在這些信息上??傊瑢W生在瀏覽任務后就會自然而然地激活自己的圖式,并在聽的過程中主動關注他們將要完成的任務;同時,預測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他們的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做出猜測后最希望做的一件事便是驗證他們的預測是否準確。教師便可以通過引導學生不斷地預測、驗證,讓學生一直保持著對話題的期待和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最終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
猜測也是學生必備的聽力微技能之一。猜測的信息是言明的而非隱含的。這種技能多用于詞義、句意甚至是語篇意義的猜想。正如閱讀一樣,學生在聽力語篇中總會碰到一些模糊的、不熟悉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單詞或詞組。在閱讀過程中碰到的不解的詞匯,學生根本沒有必要挨個去查字典,完全可以通過上下文語境、構詞法、詞性等因素或是這些因素的綜合、混合運用來猜得詞義。這種能力是學生在英語閱讀中必須具備的。同樣,在聽力中,這些技能一樣適用。《聽力》第一冊第六單元第一部分C題是語篇聽寫,其中最后一句是“Because of these, China Hong Kong City is a must to visit”[2]54。在這句話中,單詞“must”詞型學生相當熟悉。但學生所熟悉的“must”主要是情態(tài)動詞,作“必須”解。作名詞使用的“must”學生很少接觸,甚至很多學生是第一次碰到“must”作名詞用的情形。但學生完全不必緊張。根據所學過的知識,學生知道一詞多義,同一個詞有不同的詞性是英語語言的特點之一。結合句中的“a”,學生便可斷定“must”在這里肯定不用作情態(tài)動詞,顯然是用作一個名詞。根據已掌握的作為情態(tài)動詞的“must”的含義,學生便可以輕而易舉地猜出在這個語境下,“must”作“必去之地”解。在聽的過程中一遇到聽不懂的詞匯就馬上去查字典顯然是不現實的。學生要做的后續(xù)工作是,課后有時間查一下字典,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測,在驗證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信,鞏固這項技能。再以英語表達中常出現“A or B”為例?!癆 or B”并不總是解釋為“A 或者 B”。這種表達法在很多聽力語篇中更多地解釋為“A即B”、“A就是B”。“A or B”中出現的“A”或是“B”學生并不總是兩者都熟悉。但學生只要知曉其中的一個,另一個的含義學生只要借助于自己認識的那個猜出即可?!堵犃Α返诙缘诰艈卧诙糠郑篢he digestive system and diarrhea中有這樣一句話:“… so there is a very risk of the body drying out or becoming dehydrated”[3]90?!癲rying out or becoming dehydrated”中,“A”,“drying out”是學生所熟悉的。“B”,“becoming dehydrated”對絕大部分學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學生只要通過“A即B”,不難猜出“becoming dehydrated”就是“drying out”。緊跟著該語篇下面一句話中就出現了“dehydration”,而這個單詞在學生利用“A即B”的表達法猜出“dehydrated”的詞義后,再通過詞性的知識,即可得出該詞的含義。
另外,由于說話者的語速過快、有口音問題、或是發(fā)音模糊等原因,聽力語篇中有些信息學生難以抓住,或是根本就抓不住,影響他們對語篇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合理的猜測是非常有必要的?!堵犃Α返诙缘谒膯卧诙糠郑篢he teacher I remember best中有一句話:“… and he wasn’t friendly either, for the first two or …”[3]36。音頻材料中由于說話者wasn’t說得非常模糊,給學生判斷這位老師是否“friendly”這一細節(jié)增加了難度。但在這句話中,“either”的發(fā)音非常清楚,有心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either”放在句尾只能用在否定句中的語法知識猜出這句話肯定是個否定句,繼而斷定這位老師肯定不友好。此外,像“and”“but”這類語篇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連接詞,也是學生猜測句意的“好幫手”。以《聽力》第二冊第一單元第三部分:Family life then and now為例。其中說話者之一的Josephine 講道:“Well, my mother actually didn’t do a tremendous amount in the house, but she did do a great deal of work outside and she was very interested, for example, in the Nursing Association collecting money for it. We had somebody who looked after us and then we also had someone who did the cleaning.”[3]7
在這句話中,“didn’t”發(fā)得相當模糊,根本就聽不清。而“but”之后的“did do”卻發(fā)得相當清晰。“but”這個關聯(lián)詞表達的是轉折關系。也就是說,“but”前是否定的,“but”之后肯定是肯定的,反之亦然。若學生由于漏聽或未聽懂,仍然對Josephine的媽媽在家是否干活不確定,可進一步通過后面的連接詞“and”以及后句提供的具體細節(jié)仍可猜出“but”之前的肯定是“didn’t”。
因此,猜測主要指學生利用相關知識,如:詞匯知識、語法知識、語篇知識等,對聽力語篇中明示出來的,而學生由于不了解、聽不清或是未聽懂等原因,對聽力語篇中的詞匯意義、句子意義和語篇意義進行的揣摩和探求。
推測,也叫推理或推斷,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聽力微技能,指學生對聽力材料中沒有直接表明而是隱含的信息所做的反應,是一種假設驗證的主動思維活動。以《聽力》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五部分:Two Girls Talking on the Phone為例。在這組對話中,兩個女孩的關系并未言明,但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她倆剛開始電話對話中的那句“How are you?”推斷出這兩個女孩之間是朋友的關系。因為根據所學過的語言知識,學生知道“How are you?”這句問候語多用于朋友和熟人之間。如果是“How do you do?”,那么說話者之間是陌生人的關系,因為“How do you do?”一般用于兩個人初次見面的場合。再以第一冊第三單元第三部分:At a Bus Stop為例。教材中有一個問題是讓學生推斷季節(jié)的。既然是讓學生推測,那么對話中絕不會直接告訴學生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但對話中肯定會提供某個或某些關鍵詞,甚至是句子,讓學生有據可推。在這篇材料中,一開始就出現了這樣一句話:My feet are freezing!“freezing”詞義為“嚴寒的,冰凍的”。學生立馬可以通過生活常識判斷出對話發(fā)生的季節(jié)為冬季。最后以《聽力》第二冊第六單元第一部分為例。該語篇內容是一家商場的促銷廣播,語篇中沒提到商場的所在國,但出現了pound (英國貨幣單位英鎊)和表示樓層的詞組ground floor、first floor等。學生根據文化背景知識可以推斷出該商場在英國。因為地上一樓美國不用ground floor,而用first floor;英國才稱地上一層為ground floor,而first floor在英國指“地上二樓”。
英語聽力材料中有很多信息是跟推測技能相關的。以英語聽力中最常見的兩人對話為例,常規(guī)的跟推斷能力相關的問題主要有: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對話是在哪里發(fā)生的?);When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對話是在何時發(fā)生的?);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說話者之間是什么關系?)等??傊巴评砭褪抢靡延械闹R(語言知識、生活常識、文化背景知識等)對聽力語篇材料中沒有直接表明而是隱含的語義、說話者的意圖、事件間的關系以及相關結論等進行推斷的過程”[1]92。
綜上所述,預測、猜測和推測都是重要的聽力微技能,在英語聽力教學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微技能意識,引導學生熟悉并熟練運用預測、猜測和推測于聽力活動中,有效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激發(fā)學生對英語聽力學習的興趣,最終實現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持續(xù)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任慶梅.英語聽力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2] 張民倫.英語聽力教程1(教師用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張民倫.英語聽力教程2(教師用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