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琴
有些地方是值得長久回眸的,鯉城就是一個。
這里有條古街叫萬壽路,這條古街比起中心鬧市顯得有些零落,而惦念它的人卻從未減少過。
這里有厚重的歷史積淀,豐富的人文景觀,更有李贄。
因了對偉人的敬仰之情——敬仰他的主張,敬仰他的“童心說”,敬仰他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十多年前,我走上南街萬壽路,終于尋訪到李贄的故居。這才知道,我曾多次與故居擦肩而過,形同陌路。故居幽深不起眼,而我又近視,目光自然短淺,加上我并未刻意去尋找,找到故居,心也是重的。以后全國各地的文化人陸續(xù)來訪,我成了自告奮勇的向?qū)В棵康酱?,對李贄的認知都有進一步延伸的感覺。今天,借“走進鯉城”采風之緣,我又來了,我是一位虔誠的讀者。這里有故事,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前塵驚心動魄的故事,讓跌宕起伏的章節(jié)牽動你的心。不遠處,曾穿越過十六世紀的晉江水不停地流淌著,嘩嘩的拍岸聲由遠而近,仿佛在時空交錯的隧道里起起伏伏,而我只是無足輕重的聽潮者。
故居雖在鬧市,入門卻顯得頗為幽靜。三開間二進深的院落顯得很瘦,瘦如李贄。故居很深,因了很窄小,猶如李贄一道穿越而過的深邃的目光。古樸的故居,高懸著他清廉的本色。故居的后墻根下有一條奔騰的溪流,漂流的小船曾與他叛逆不經(jīng)的思想相伴而行。而小岸上的那一片長著稀疏雜草的空地呢?曾經(jīng)是奢侈的小花園嗎?抑或是一代偉人心靈的休憩地?就李贄而言,一小塊足矣。但很可能是花草兩三株或是各種植了幾株蔥姜蒜?李贄是好客的,他的“糟糠妻”黃氏勤儉持家,他曾在妻子去世后寫下《哭黃宜人》(六首),其中回憶“貧交猶不棄”的妻子“賓朋日夜往,龜手事香醪”的情景?;▓@墻根下支著一塊簡單的石桌棋盤,是他與友人用于洗心品茗或是博弈智慧的方寸之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如今,流水已在樹蔭的掩映下下沉了,但依然嘩嘩嘩地懷念著故人,很有些蒼涼的意境。而小廳堂南墻上的李贄遺像,刻畫出的是他非凡的筋骨,仿佛用柔指輕輕一彈,就會發(fā)出錚錚的聲音,那聲音撼動了我的心弦,讓我感到李贄的骨頭是硬的。玻璃柜里,擺滿了他的部分著作,以無聲的語言與來訪者交流。我似乎頓悟了,這位明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的思想,為什么經(jīng)歷了四百多年的風塵,仍然熠熠發(fā)光、璀璨奪目。
也許你無法理解,55歲的李贄為何攜妻從云南直奔湖北黃安的天臺書院,白天講學論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業(yè)是門客,兼職家庭教師。寄人籬下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在俗人眼里,“真理”有時只是個虛詞。更不幸的是,他招收女弟子,以及個性要解放、個人要自由的“異端邪說”,與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統(tǒng)觀點激烈沖突,雙方水火不容。耿家門人也分成了兩派,彼此針鋒相對。耿定理一去世,李贄就離開了耿家,于1585年應(yīng)好友之邀遷往湖北麻城維摩庵,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開始了孤寂的學術(shù)流浪。三年后,他削發(fā)為僧,定居麻城龍?zhí)逗?。為真理,他選擇無牽無掛。
無牽無掛,而心靈深處他牽掛的是那片故土。泉州又名溫陵,李贄出生于泉州南門,自稱“溫陵居士”。就可見他又有難忘故土的絲絲情結(jié),只是深藏在心底罷了。早年他在故居地下埋下石印章兩枚:一陰刻“李贄”,一陽刻“卓吾”。更說明他把心靈深處的根留在了難忘的故土。
無牽無掛的李贄,站在講臺上,他雙眉微鎖,嘴角輕抿,深邃的目光,超塵的氣質(zhì),流露著思想家的睿智和鯁直堅強的意志以及他思想的博大、精深、宏富。字字句句,如劃破黑暗天空的閃電,震聾啟聵的驚雷!
這位杰出的人物,生于明嘉靖六年,25歲中舉,30歲任共城教諭,33歲遷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37歲任北京國子監(jiān)博士,39歲任禮部司務(wù),43歲調(diào)任南京刑部主事,50歲調(diào)任姚安知府,60歲移居麻城——李贄仕官生活前后歷經(jīng)21年,一生最大的官是萬歷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在任期間,他順民施教,為民做主,用自己不多的俸祿修繕孔廟學宮,開辦書院,建橋修城。三年離任時,囊中僅有圖書教卷,士民遮道相送,車馬不前。全家卻跟著他輾轉(zhuǎn)南北,艱難度日。三子兩女患疾病餓死于災(zāi)荒年,卻只剩下一長女。相形之下,歷代為官者,哪個不是衣錦還鄉(xiāng)?
李贄一生講學、著述,為百姓做事,家務(wù)家事全靠妻子苦辛支撐。她卻從未嫌惡李贄一生奔波、兩袖清風,默默地為他、為兒女勞累一生。56歲的黃宜人終于不堪重負早逝,安葬在泉州紫帽山張園村的一片荔枝林中。李贄更是“無牽無掛”奮筆疾書,清瘦的身影,在他等身著作的相形之下顯得異常單薄,他的頭發(fā)稀疏而花白。
74歲的李贄,背著他的思想又一次開始流浪,此時他已與死亡相距不遠。
萬歷二十八年(1603年),76歲高齡的李贄回到了龍湖,打算結(jié)束多年流浪的生活,終老在此。
正義化作手中的筆,一如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戰(zhàn)無不勝。然而,“孫悟空”終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終于,“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從“天”而降,牢獄之門陰森森地向李贄敞開。在通州獄中,李贄留偈云:“志士不忘在溝壑,烈士不忘喪其元?!庇衷娫疲骸鞍杨^迎白月,一似斬秋風。”仰望黑暗的夜空,與天地融為一體,超然于世外,長空回蕩著他心中的獨白:“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俗緣好了,唯有精神不了?!?/p>
李贄只是被關(guān)在牢房里,遲遲不被“定案”。 李贄等處分等得胡須都三千丈了,獄卒都看不下去了。萬歷三十年三月十五日,獄卒拿一把剃刀給他修面,李贄卻一把奪了過來,毅然自刎,割斷喉管,頓時鮮血濺地,如一幅傲雪梅花。獄卒問:“和尚痛否?” 李贄已不能說話,他蘸著鮮血,用剃刀寫下了:“不痛?!豹z卒失聲問:“和尚何自割?” 李贄又寫道:“七十老翁何所求?”兩日之后,十六子時氣絕,終年76歲。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殷紅的鮮血,就這樣未曾流出監(jiān)獄破敗的門檻。
一個肉身倒下去,化解為塵土;
一種精神樹起來,升騰為日月。
李贄走進監(jiān)獄,只要彎腰就可以出來。而李贄卻選擇了以割喉這一獨特的方式向統(tǒng)治者明志。他用自己的鮮血,書寫了一部令人驚駭、迷惑、深思的人生巨書。
京城傳出令人震驚的消息,李贄以“敢倡亂道、憨世惑民”的罪名被捕入獄……消息很快傳遍了四面八方。李贄的著作成為禁書,被搜查燒毀,卻屢燒不盡。芝佛院長老聞此消息,手持念珠,對弟子們?nèi)鐢?shù)家珍地說:“李贄著書數(shù)十種,《藏書》六十八卷,《續(xù)藏書》二十七卷,《焚書》、《續(xù)焚書》、《史綱評要》、《九正易因》……他的著作昭如明月,涉及之廣為后人望塵莫及。他吸收佛學、老莊思想,高見卓識、震聾啟聵、膽識獨具。故氣慨激昂、駭世驚俗,談吐新奇、時寓針譏。老僧為之欽佩?。 苯又宦暋鞍浲臃稹?,兩顆濁淚悄然滑下。弟子們無不為之愕然,長老要我們不念俗事,緣何又為一獄中老人如此動容?
書生的死,無需刀光劍影地張揚。死亡方式,也像他的每篇文章一樣洗練,一樣精致,一樣一針見血,一樣義無反顧、堅定不移!
傳說李贄氣絕之時,天空傳來錚錚音樂,有一仙女若隱若現(xiàn)踩著蓮花浮云而來,吟唱李贄六言詩《云中舍芍藥》:
“芍藥庭開兩朵,紅僧閣里評論。木魚暫且停手,風送花香有情?!?/p>
一縷青煙從李贄七竅逸出,有人看見李贄的身影一如薄霧朦朦朧朧,騰空踏著蓮花浮云而去……
人們說那接引的仙女是黃宜人的化身。
這時不知從何家傳來凄惻纏綿的歌聲——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yīng)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薄?/p>
李贄的一生,是矢志不移地反對腐朽的道學和黑暗的吏治戰(zhàn)斗的一生。他的狂狷不羈的學說,無疑給統(tǒng)治者當頭一棒。統(tǒng)治者身上是有些不太漂亮的瘡疤的,李贄沒有眼色地亂揭一氣,他們能不叫痛嗎?能不將他囚置于大牢嗎?可想而知。
不識時務(wù)的李贄,真的是不識時務(wù)嗎?有人說,因為他是大丈夫,大丈夫九死而后生。這是一種氣節(jié),張揚著滔天氣概。
李贄以死蔑視皇帝,當朝狀元朋友焦竑冒天之大不韙以穆斯林葬禮的儀式埋葬了他,葬于北京通州清真寺。李贄墓碑留有好友焦竑的筆墨——“李卓吾先生墓”幾個鎏金大字。
一九一二年,馬廠的村民以為貧困是李卓吾墓碑所致,在“馬廠好,石碑倒”的謠傳下,將題碑推倒,斷為三節(jié)。而可悲的村民仍無法溫飽。一九二六年,日本有位研究李卓吾思想的學者鈴木至此祭掃,見到碑折在草叢之中,欲盜之運往日本。通縣縣長張效良聞訊禁止,并下命復立。此碑添建硬山卷棚頂,碑樓嵌往碑身,還在碑陰下端部位加刻簡記。李贄一生攜妻女流離,死后骸骨也多次輾轉(zhuǎn),活著不被世人理解,死后也讓村民認為有礙風水,這就是一代國學大師的真實命運,蓋棺也不得安寧!他不泯的良知、獨到的思想,招致的是無盡的災(zāi)難。難怪有人把他看成災(zāi)難的象征!
新中國成立后,李贄被中央書記處列為中華民族的83位杰出人物之一。此為后話了。
佇立故居前,我知道我的喟嘆是無力的,所幸,不倦的知音常來常往,憑吊或是取暖。
故居已深遠,與李贄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