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功
摘 要: 唐代實行諸子均分家產的財產繼承制度。為了捍衛(wèi)這種維護宗族延續(xù)的財產繼承制,《唐律疏議》明確規(guī)定“即同居應分,不均平者,計所侵,坐贓論減三等”。雖然唐代這種“析產制”嚴格遵循“男尊女卑,以男為先”原則,但女性尤其在室女在法律上也享有財產繼承權,這種財產繼承權對男性繼承權的獨尊地位構成了挑戰(zhàn)。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唐代在室女在非戶絕與戶絕兩種情況下,均享有財產繼承資格;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死商家庭,其在室女也都享有財產繼承地位。關于唐代在室女財產繼承權的探討與研究,對當代女性財產繼承法制建構與完善具有重要歷史參照意義。
關鍵詞: 唐代在室女;析產;戶絕財產;死商財產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829(2014)01-0036-06
通說認為,“中國古代婦女法律地位低下,一般沒有宗祧繼承權,其財產繼承權也受到限制。然而,各個時代婦女財產繼承的具體規(guī)定及其實施狀況有所不同。”[1]118當然,在我國古代宗法、宗族社會中,繼承通常均和祭祀、承戶相關。由于家庭、家族以男性為中心,世襲按男方計算,女子在男方宗族中沒有相應地位。再加上,“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女兒在婚后甚至被認為屬于外姓。因此,繼承通常將女性排斥在外。
但“具體到唐宋時期的歷史過程來看,只是在祭祀與主喪方面嚴格限制在嫡長子一人;家的繼承則寬松些,不僅諸子均分,對女兒也不絕對排斥,也留下了一些繼產的機會”。[2]132因此,“從唐末以后,商品經濟相對發(fā)達,財產繼承關系比過去有所變化,女兒的獨立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承認”。[3]152在父權制的唐代社會,財產雖然主要由男性繼承,具有相對獨立經濟地位的唐代女性也可享有一定財產繼承權。唐代的國家法律、司法實踐及其民間習慣法都承認與保護女性的這種正當的財產繼承權益。
關于唐代女性財產繼承權益,不同身份、不同情形又各不相同。本文通過對具有法定繼承資格的唐代在室女①財產繼承權的梳理,著重分析在非戶絕與戶絕兩種情形下在室女的繼承地位問題,又對死商之家的在室女的財產繼承權益進行考察。由此可以得出,唐代通過對以在室女為代表的女性財產繼承權的法律確認及保障,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女性的財產繼承等合法權益,也同時提高了唐代女性的法律地位及其社會地位,乃至于對我國當代女性財產繼承法制的建構與完善具有重要參照價值。
一、在室女與唐代的財產繼承制度
在現代法律話語系統中,“繼承”即是指遺產的轉移與接受,但在古代的“繼承”概念中,主要是指僅有男子享有的“宗祧繼承”、“封爵繼承”等身份繼承,“析產”、“分析”或“分家析產”才是我國古代具有宗族主義特色的財產繼承,而且“莫不以宗祧繼承為前提,對于財產繼承,……而視為無足重輕”[4]6。隨著身份繼承與財產繼承的逐漸分離,唐律初步確立了包括在室女在內的女性財產繼承權,賦予了其財產繼承地位。
1.唐代的財產繼承制度
在吸取隋代法制基礎之上,標志著我國封建法制成熟的唐代法制“確立了一套較為切實可行和嚴密成熟的家產繼承法律。即以唐代《戶令》為中心,由《唐律疏議》《名例律》《戶婚律》組成的系列律令”。[5]60這套財產繼承法律體系,對唐代的分家析產產生了重要的指引規(guī)范作用。
在唐代,對分家析產即財產繼承已有相當詳細的具體規(guī)定:
“食封人身沒以后,所封物隨其男數為分,承嫡者加與一分。若子亡者,即男承父分;寡妻無男,承夫分?!鋺梅址繜o男,有女在室者。準當房分得數與半;女雖多,更不加。雖有男,其姑、姊、妹在室者,亦三分減一男之二?!盵6]79
“諸應分田宅及財物者,兄弟均分?!藜宜弥?,不在分限?!值芡稣撸映懈阜?;兄弟俱亡,則諸子均分?!湮慈⑵拚邉e與聘財,姑姊妹在室者減聘財之半。寡妻妾無男者承夫分,若夫兄弟皆亡,同一子之分?!盵7]132
由此,可一窺唐代基本分家析產制度:
首先,在同居共財的家庭財產制下,唐代實施“子承父分”、“諸子均分”作為法定繼承的基本原則。在宗法制的社會背景下,同一宗族男子的繼承地位是唐代析產制的核心內容,以致構成整個古代析產制的核心內容。
其次,唐律將在室女、出嫁女、寡妻妾等各類女性的財產繼承制度化。在中國法制史上,唐律首次確立了女性財產繼承地位。其中,“為人女”②的女性繼承權依其婚姻狀況分為在室女、已嫁女、歸宗女,給予區(qū)別對待。另外,雖然唐律首次賦予寡妻妾財產繼承權,但只在守節(jié)的條件下方可實現,并受到其他條件的苛責與阻礙。
2.在室女在唐代財產繼承中的法律地位
眾所周知,唐代社會在我國封建歷史上最為繁盛,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與多元性。在如此開明的背景下,使得唐代女性有機會參與經濟及社會活動。因此,唐代女性在經濟、家庭及社會生活等民事法律中都享有一定的權利及其地位,這集中體現在財產繼承權利的享有與保障。
在我國封建社會,由于受宗法制的規(guī)制,析產僅僅是宗祧傳承的附帶部分。由于女性無身份繼承地位,因而在法律上也不存在財產繼承權問題。因此,唐代之前,盡管有一些女性參與分家析產的歷史事實,關于女性的繼承資格在法律典籍中并無明確規(guī)定。隨著唐律對身份繼承與財產繼承的嚴格區(qū)分,女性的財產繼承資格也逐漸得以制度化。唐代之后,從法律上基本確立了女性的財產資格,賦予女性以財產繼承地位。唐律將“女性的財產繼承主體分為兩類,其一為在室女,即與父母共同居住(或與兄弟共同居?。┑奈椿榕?;其二是出嫁女,即已婚同丈夫家族一同居住的婦女”。[8]32由此可知,在室女是唐代財產繼承制的法律主體之一,具有財產繼承資格及地位,享有一定財產繼承繼承權。
按照唐律規(guī)定,在室女與諸子同樣享有繼承權,只是繼承份額問題。通常,在室女僅僅可分得父母家財中的奩產作為嫁資。倘若在戶絕情形,則“諸戶絕財產,盡給在室女”。[9]251由此,戶絕之家的在室女兒有權繼承遺產的全部份額。另外,唐代法律對死商的遺產單獨作了特別規(guī)定,死商之家的在室女的財產繼承地位也受到法律保障。
二、唐代戶絕與非戶絕之家在室女的財產繼承權
一般地,唐代分非戶絕與戶絕兩種情形,作為具有法定繼承資格的在室女均可以享有一定財產繼承權。其中,非戶絕家庭在室女主要通過分獲嫁資的間接方式參與父母家產繼承。戶絕家庭通過招婿入贅承戶或家長遺囑等方式可以繼承父母部分甚至全部家產。
(一)非戶絕與唐代在室女的財產繼承權
在我國封建社會,非戶絕之家,女兒一般不能直接參與到父母遺產的分配。但在唐代,在室女兒則可以奩產陪嫁的方式間接參與本家財產的分配。事實上,在室女分得妝奩份額就是在“與其他繼承人一起分割父母財產”,一定意義上即可看做是對父母財產的繼承,雖無繼產之名而有繼產之實。這是唐代女性可以合法合理獲得父母家財的一種普遍析產方式,也是我國古代女性參與分家析產的基本特征及其方式。因此,在唐代,較之于戶絕家庭在室女,非戶絕家庭在室女獲得家產份額相對較少,她們所獲得家產僅僅是嫁資或者家長遺囑所贈。
學者邢鐵強調,在我國古代社會,家庭財產繼承與家庭門戶延續(xù)具有權利義務的一致性。在室女在沒有出嫁之前,還是本家成員,但終究還是要嫁出去成為“外人”。因而,在這個“本家”與“外人”之間的過渡期間,唐代規(guī)定其通常只可以從父母處取得一份妝奩③作為嫁資?!堕_元·戶令》載:如父母亡故,兄弟分家時,“諸應分田宅及財物者,兄弟均分……其未娶妻者,別與聘財,姑、姊、妹在室者,減男聘財之半。”即在室女可依法分獲未婚兄弟聘財份額的一半。可以看出,唐代在室女取得奩產是得到法律的確認與保護的??傊@取奩產陪嫁,在我國以諸子均分的主體分配原則下,為在室女能夠間接介入本家家產分配提供契機。
據歷史文獻記載,唐代社會常有父母死后在室女兒與兒子爭奪遺產,為了分家析產挑起糾紛,有的經過族人調解,有的甚至對簿公堂。在室女為爭嫁資,不滿家產的分配,“送回來,男女鬧,為分財物不停愕(懊)惱”[10]668。因此,應該說,在非絕戶之家中的在室女已把分得嫁資作為一項理所當然的法定權利,甚至能對于不公平的家庭財產分配方式提出自己的主張,有的則訴諸法律。
唐代社會生活中,在“諸子均分”的同時,家長有時還可以決定是否由女兒來繼承家產,這便表現在遺囑繼承之上。敦煌文書中有一份析產遺囑:“吾以生存之時,所造家業(yè),……則依吾囑定矣。更莫相遺,謹例田舍家產畜牧等,及憶念,錄依后身,長男厶甲次男厶甲某女。右通前當自己內分配,指領已訖后,時更不得啾唧……”[11]231通過這份遺囑,我們可以發(fā)現這位家長的兩個兒子一個在室女在遺囑中均有家產繼承資格且繼承地位基本相當。因為,“由于家庭或家族共財制度賦予父祖尊長支配財產的特權,因此他們也擁有一定的遺囑自由?!盵12]159若有遺囑者,采取遺囑優(yōu)先原則。非戶絕家庭的家長可以通過遺囑方式把家產部分或全部留給在室女,藉此保障在室女兒的繼承地位。
(二)戶絕與唐代在室女的財產繼承權
所謂戶絕④,指被繼承人無子,又無立繼或命繼。在戶絕的情況發(fā)生時,“在室女”是父母遺產的首要繼承人。除了應得的“減男聘財之半”的妝奩外,在室女對戶絕財產享有相對完整的繼承權,在一定條件下更有機會繼承全部財產。在唐及唐以降,歷代法律對在室女的財產繼承均曾給予確認,對其財產繼承的范圍及其份額都有規(guī)定。根據這些規(guī)定及現實情況,唐代戶絕家庭在室女析產繼承一般是通過招婿入贅承戶、遺囑繼承等幾種繼承方式來實現的。
1.唐代戶絕之家在室女通過招婿入贅承戶獲得財產繼承權
唐開元二十五年《開元·喪葬令》規(guī)定:“諸身喪戶絕者,所有部曲、客女、奴裨、店宅、資財,并令近親(親,依本服,不以出降)轉易貨賣,將營葬事及量營功德之外,余財并與女(戶雖同,資財先別者,亦準此);無女,均入以次近親;無親戚者,官為檢校。若亡人在日,自有遺囑處分,證驗分明者,不用此令”。[13]222-223這是唐代對戶絕財產處理的基本原則及其方式。再結合唐開成元年(836年)敕令的規(guī)定:“死絕無男,空有女,已出嫁者,令文合得資產”。此處“女”,應僅指在室女。根據喪葬令的規(guī)定,父母亡故,若沒有子嗣承戶,除了喪葬等費用之外,在室女可繼承全部遺產。
由于我國封建社會的財產繼承與家庭身份有直接關系,是以維護宗族延續(xù)為目的,唐代也不例外。而在唐代社會,其普遍認同在室女的本家成員身份。因而父母亡故而沒有男性繼承人,女兒尚未出嫁,其可以繼承父母全部家產?!柏敭a繼承必然承載著贍養(yǎng)、撫養(yǎng)及保證家庭門戶的延續(xù)等功能,在財產的繼承過程中必然要防范家庭財產從家庭倫理范圍內流失,并且家庭財產的繼承必然承擔著相應的家庭義務。”[14]68而一旦女兒出嫁,父母本家財產有轉移給“外人”的危險。為預防本家財產的流失,在室女兒若要永久地繼承本家的部分或全部財產,就要擔起起上事宗廟、下續(xù)后世的“承戶”義務,一般的做法便是招婿入贅。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在室女在戶絕情況下往往通過招婿入贅的方式繼承家產,承擔繼立門戶、傳宗接代的責任。在唐代敦煌文獻中,在室女戶絕承戶、男方入贅女家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據唐代書儀殘卷所載婚俗:“……兒郎于堂前北面辭父母?…即侍從俱相列出向女家戲謔。……女家鋪設帳儀?!穾ち?,即以扇及行障遮女于堂中,令女婿檳相行禮?!盵15]7唐代《太平廣記》記載了一位已故尚書的幼女,“少喪二親,無兄弟”,因而繼承全部家財。該女子在山之側構筑別墅,打算招婿入贅承戶?!疤拼膵D女地位,在中國古代史上具有較顯著的特點。男子投到婦家成禮,首要條件是婦人具有較為獨立的經濟地位;換言之,擁有獨立的財產。在敦煌、吐魯番的戶籍文書和田制方面的文書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少女子“當戶”的資料,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婦女在唐代也可以是一家之主,擁有一定的財產?!盵16]16-17
2.唐代戶絕之家在室女通過家長遺囑享有財產繼承權
關于戶絕家庭在室女的繼承權,還可以通過遺囑的方式來獲得及保障。雖然我國古代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遺囑繼承,但在唐律及其司法實踐中對遺囑繼承已經有了法律確認及其保護。戶絕情況,戶絕之人可以立遺囑將全部財產分配給在室女。而且,家長在立遺囑處分家產有相當的自由,并為司法及其流俗所認同。若有遺囑確定家庭中在室女兒作為家財的繼承人,則其擁有遺產繼承的優(yōu)先權。
敦煌文書中的析產遺囑:“咸通六年十月廿三日尼靈惠忽染疾病,日日漸加,恐身無常,遂告諸親,一一分析。不是昏沉之語,并是醒蘇之言。靈惠只有家生蟀子一名威娘,留與侄女潘娘,更無房資。靈惠遷變之日,一仰潘娘葬送營辦,以后更不許諸親吝護??趾鬅o憑,并對諸親,遂作唯書,押署為驗。弟金剛、索家小娘子、外甥尼靈阪、外甥十二娘、侄男康毛、外甥索計計、侄男福展、侄男勝賢、索郎水官、左都督成真(下殘)。”[17]153
從這份遺囑看,尼靈惠無子嗣及其女兒,依照《喪葬令》,財產均由其近親所得??墒?,她沒依次將財產留給弟弟、外甥等男性法定繼承人,反而將自己的財產通過遺囑方式,留與其侄女潘娘繼承。
前文中唐開元二十五年《開元·喪葬令》規(guī)定“若亡人存日,自有遺處分,證驗分明者,不用此令”。這說明,唐代戶絕家長對其家產的處分,可以用遺囑的方式,而且遺囑效力比法定繼承高。
三、唐代死商之家在室女的財產繼承權
唐代是一個社會相對開放、商品經濟比較繁榮的時期,商人集團大量崛起,國內商人及其外商流通量非常大。由此,唐代法律對死商的遺產單獨作了規(guī)定,他們親屬的財產繼承權利受到法律保障,而在室女是死商財產的法定繼承主體。
關于唐代死商之家在室女財產繼承權,唐文宗太和年間敕文規(guī)定:
“死商錢物等,其死商有父母、嫡妻及男,或親兄弟、在室姊妹、在室女、親侄男,見相隨者,便任收管財物。如死商父母、妻兒等不相隨,如后親屬將本貫文碟來收認,委專官切加根尋,實是至親,責保訖,任分付領取,狀入案申省。”[18]153(唐太和五年敕令831年)
“死商客及外界人身死,應有資財貨物等,檢勘從前救旨,內有父母、嫡妻、男、親侄男、在室女,并合給付。如有在室姊妹,三分內給一分。如無上件親族,所有錢物等,并合官收?!盵18]199(唐太和八年敕令834年)
“死波斯及諸蕃人資財貨物等,伏請依諸‘商客例,如有父母、嫡妻、男女、親女、親兄弟元相隨,并請給還。如無上件至親,所有錢物等并請官收,更不碟本貫追勘親族?!盵13]224
“自今以后,諸州郡應有波斯及諸蕃人身死,……商客及外界人身死,……如有父母、嫡妻、男及在室女,即任收認。……在室親姊妹,亦請依前例三分內給一分?!盵18]198-199
從以上可知,由于商人財產具有一定特殊性,不僅流動性很大,而且通常具有較大的數額。唐律對商人(包括國內商人及外商,關于外商的也會涉及到管轄與法律適用的問題)財產的繼承給予特殊規(guī)定,并且明確了在室女的財產繼承地位。在唐代,對于國內死商財產,唐太和五年敕令規(guī)定,其“母、嫡妻、在室女”均有財產繼承的權利,在室女也被明確列入死商繼承主體范圍之內。唐太和八年敕令對繼承資格及份額作了進一步區(qū)分,規(guī)定了遺產的繼承順序是“父母、嫡妻、子、侄、在室女”,具備這些身份的人都可以參與死商遺產繼承,并且都可以繼承全部份額。對于外商財產,如波斯商、蕃客等外國商人的財產繼承,唐律雖然較國內死商財產的繼承主體范圍明顯縮小了,但還是賦予作為“親女”的在室女繼承資格,可以繼承外商的全部財產。而且稍后修改的唐代法律對女性的家庭財產繼承權得到更為可靠的保障。對于“波斯及諸蕃人身死”后,無論是在室女兒,還是在室姊妹等女性(出嫁女除外)都享有繼承資格,區(qū)別只是數額的差別。
總之,按照以上具有法律效力的唐文宗大和年間敕文可知,無論是國內死商之家,還是外商之家,唐代在室女等女性都在遺產繼承范圍之內。因此,無論是戶絕還是非戶絕家庭在室女都可以獲得其家庭財產繼承權。
結語
一言以蔽之,雖然我國古代婦女的財產繼承權的保障與實現困難重重,但在唐代,一方面在室女可以通過隨嫁奩產與同宗兄弟分享非戶絕財產從而間接分得父母遺產,從而一定程度上挑戰(zhàn)著男性的財產繼承權;另一方面,在戶絕財產的繼承中享有更完整的繼承權,在室女通過招婿入贅、遺囑等方式獲得部分甚至全部遺產。唐代死商之家在室女的財產繼承權利也受到法律保護。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唐代女性具有較高的法律及其社會地位。
在進入近現代之后,女子開始正式取得與男子平等的財產繼承權。我國現行《繼承法》亦明文規(guī)定,無論性別,只要是合法繼承人,無論兒子女兒都有平等的繼承權利。然而,必須看到的是,從法律的規(guī)定到現實的實現還是有差距的。
截至目前,依據農村的風俗習慣,其一直認為由兒子們平分父親的財產,女兒一般沒有繼承權。女兒對家庭財產的繼承只表現為在出嫁時可以得到一份嫁妝,有時它是家庭財產的一部分。因此,無論是在農村的普遍實踐中,還是在人們對女兒繼承權的思想觀念中,女兒都是沒有財產繼承權,也被認為是不應當擁有財產繼承權的。由此觀之,我國現在農村地區(qū)女性繼承權的現狀依然堪憂。
根據學者對習慣法的研究認為,法律不過是更為正式、更受廣泛人群認可的升華了的風俗習慣。在現代化程度不高的社會中,習俗作為非正式的規(guī)范在調整人際關系、社會關系時,往往比正式的規(guī)范——法律更具效力。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未進入現代化的村落中,習俗的力量往往會壓倒法律的力量。正如費孝通早在祿村調查時就發(fā)現,盡管新法給予女性與男性平等繼承權,但在農村地區(qū)沒有人理會這些。
然而,在這個女性權利意識與主體意識逐漸覺醒的現代社會,女性完全可以張揚權利以法制之傘來保護自己的正當利益。而在關于女性的法制、尤其是財產及其繼承法制的建構與完善中,應當從法律史的角度,通過梳理我國以唐代為代表的古代女性財產繼承法律文化傳統,參照并汲取具有現實意義的理念及其制度。以史為鑒,這樣不僅有助于消除各種陳規(guī)陋習,而且可以從各個方面不斷促進女性法律地位及其社會地位的真正提升。
注釋:
①所謂在室女,又稱“未嫁女”,“凡女子在父母家,尚未適人者,皆……在室女也。其年齡之大小,是否許嫁,均非所計; 故一家中之姑、姊、妹、女,與孫女等,皆在內焉?!陛d于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7頁。
②在中國古代社會,“為人女”者依其婚姻狀況在法律上基本分為在室女、出嫁女和歸宗女 三種身份。在室女是指尚未出嫁的女兒,出嫁女即已嫁的女兒,而歸宗女則是指出嫁后又因各種原因回到父母家的女兒。在唐代,女兒有一定的財產繼承權,且根據女兒的地位身份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繼承權利。
③奩是古代女性用的梳妝匣,因為倉匣是陪嫁女兒的必備之物,所以俗稱娘家陪送的包括隨嫁田地在內的所有貴重物品為奩產,這也是未婚在室女財產承分之最大宗項。這些嫁妝、聘財不只是金錢,它們也包括田地、房屋等不動產、金銀首飾、禮儀用品、家具、奢侈用品等在內。
④《唐律疏議》卷125戶婚律“立嫡違法”條疏議云:“無后者,為戶絕”。所謂“無后”, 是指無男性繼承人,既無嫡子,又無庶子,下至嫡孫、庶孫等皆無,即為戶絕。需注意的是,唐制有女兒的情況也屬戶絕,因為女兒無論是未婚還是已嫁都最終算是別人家的人,一個家庭是否戶絕,就是要考慮到后續(xù)的繼承人能否為本家承擔起傳宗接代、繼立門戶的義務,而并不單純是一種家庭財產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程維榮.中國古代婦女財產繼承權要論[J].政治與法律,2013(9).
[2] 邢鐵.宋代家庭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程維榮.論中國傳統財產繼承制度的固有矛盾[J].政治與法律,2004(1).
[4] 宗惟恭.民法繼承淺釋.[M].上海:上海法學編譯社, 1937.
[5]王瓊.從唐律看唐代女性家庭財產問題[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2).
[6] [唐]李林甫等修撰.唐六典(卷三)[M].上海:中華書局.1992.
[7] [宋]竇儀.宋刑統[M].吉林:長春出版社,1989.
[8] 鄭顯文.律令制下唐代婦女的法律地位[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4(3).
[9] [宋]朱熹、真德秀.名公書判清明集(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卷五)[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資料室.敦煌資料(一)[M].北京:中華書局,1961.
[12]姜密.中國古代非“戶絕”條件下的遺囑繼承制度[J].歷史研究.2002(2).
[13] [宋]竇儀等.宋刑統(卷十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4]焦垣生、張維.中國傳統家文化下的財產繼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8(6).
[15]石小英.唐五代宋初敦煌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 2005.
[16]周一良、趙和平.唐五代書儀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17]唐耕禍等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2輯)[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
[18] [宋]竇儀等.宋刑統(卷十二)[M].上海:中華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