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艷
(陜西省旅游學校,陜西 西安710075)
成語, 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語意完整、形式簡潔、字數(shù)固定、表現(xiàn)力強的固定詞組。成語的正確使用,可以讓語言簡潔明了、文采飛揚,使文章的表現(xiàn)力更加生動。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喜歡使用成語, 然而卻經(jīng)常有用錯成語的現(xiàn)象。 成語用錯可不是小事,輕則不知所云,重則謬以千里。 筆者認為,在寫作教學課中,如何教會學生正確使用成語、避免用錯是很有必要的。
相當多的成語是從古代一直流傳到今天的,因此,許多成語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詞義,不能用現(xiàn)代漢語詞義去解釋,這樣就會誤解誤用。 例如對“不刊之論”的誤解。 有一篇學生習作這樣寫道:“我的好朋友趙明亮平時愛看一些玄幻小說,所以他有時說的話我總覺得是不刊之論、不實之詞。 ”“刊”在古漢語中指消除錯字,“不刊”就是不可消除不可修改,“不刊之論”引申為言論正確不可改動。而本例中學生把“不刊”按現(xiàn)代語“不可以刊登”來理解了,當然屬于誤用了。
許多成語是在特定的語境中形成的, 有些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神話故事或古代詩歌,有些具有深層次的含義,絕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否則就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例如對“三人成虎”的誤解。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星期天我們?nèi)ソ加巍N覀儼呀加嗡璧奈锲范家灰涣_列寫在紙上,以防把什么東西落下了。 當然對于郊游有可能會出現(xiàn)的意外,我們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團結(jié)一致、齊心協(xié)力,就一定會三人成虎,克服各種困難。 ”顯然把“三人成虎”理解成立眾人人團結(jié)起來可以頂個老虎。 這是典型的望文生義。 “三人成虎”出自《戰(zhàn)國策·魏策》,原意是城里沒有老虎,三個人謊報集市有老虎,聽者信以為真。 比喻謠言多次重復,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有一個學生在她的作文《觀燈展》中寫道:“春節(jié)城墻燈會燈火通明,燈火輝煌、燈火闌珊,我和媽媽興致盎然的欣賞著……”她想表達燈光明亮,但顯然是隨意曲解“闌珊”一詞?!盁艋痍@珊”出自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瓣@珊”是指稀疏暗淡。把“燈火闌珊”理解成與它本意截然相反的燈火輝煌,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許多成語都有出處、都有典故。有些成語的典故本身就很精彩、很生動。把中學生必會成語中帶有典故的加以歸納整理,向?qū)W生講述,學生掌握起來效果很好。 我是按照年代加以分類的,如先前時期的帶有典故的成語:臥薪嘗膽、一鳴驚人、負荊請罪、老馬識途、紙上談兵等;秦漢時期的成語: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約法三章、指鹿為馬、一諾千金等。還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的帶典故的成語,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有些學生語文功底扎實,作文里的成語運用得也恰到好處,我會把這樣的作文當做范文在全班朗讀,并剖析成語運用好的原因。這樣,對于其他同學而言,成語的本義掌握了,在什么語境下用也掌握了,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學習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運用。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掌握并運用成語。在寫作課教學中,我會經(jīng)常安排一些練習。 比如進行成語練習時,我會問學生,我們學習成語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學以致用”、“文采奕奕”,這樣至少這兩個成語學生是牢牢掌握了。 一些常用的練習有:
(1)猜謎語:出一些謎底是成語的謎語讓學生猜,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 如謎語“水管關(guān)不住”打一成語(放任自流)。 謎語“一”打一成語(接二連三)。
(2)填詞并說出意思:如“ 日黃花”填上空并解釋成語意思。
(3)給出成語,讓造句。這個練習最能反映出學生對成語的理解正確與否?!安豢摗?、“三人成虎”、“燈火闌珊”這樣的成語我在課堂上都做過講析,并要求學生造句。 經(jīng)過講解后,學生的造句都很成功。
(4)修改病句。一例病句中,有明顯的成語錯用,讓學生改正過來,達到熟悉在何種語境下于用什么成語的目的。
(5)背誦成語。要正確使用成語首先就要儲存大量成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多讀、多記、多背成語,達到孰能生巧的地步。 因此,在寫作課教學中,我會讓學生背誦一些本人自編教材《高中生必備成語300 條》、《應(yīng)用文寫作成語100 例》等,并定期檢查。
我在課堂上明確宣布,在作文中,如果出現(xiàn)的成語多且運用的恰到好處,我會給出高分。 這種方法姑且稱之為“鼓勵法”吧。 當然,此法也許并不完美,那些成語運用的少但條理清晰、文辭優(yōu)美的作文怎么辦? 因此,在實際運用此法時,筆者還需酌情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