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環(huán)非 施月紅
摘 要:道德冷漠已成為制約當前社會道德發(fā)展的瓶頸,究其根源在于傳統(tǒng)倫理對“分離”的強調(diào),即強調(diào)人的自主性和權利是以人與人之間的分離為基礎的。在解決道德冷漠問題的可能性方案中,關懷倫理主張以關系性為理論基點進行自我建構,重新定位關懷與愛等情感因素,重視在情境中強化關懷行為,以對話和商談的方式解決道德分歧,滿足人們“被需要”的心理需求。雖然關懷倫理在公正與關懷的關系、適用度及其在社會變革中的效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但它為促進當代社會和諧發(fā)展而提出的解決道德冷漠問題的可能性方案仍然是一次偉大的嘗試和探索,也為當代人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倫理生存樣態(tài)。
關鍵詞:關懷倫理;道德冷漠;關系性;關懷行為;倫理生存
中圖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1-0017-07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類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階段性的發(fā)展和最大限度的滿足。然而,就在人類生活如此富足的當下,各種有關道德冷漠的負面報道(如見危不救)讓我們不免為社會道德的發(fā)展前景擔心。在一定程度上說,道德冷漠產(chǎn)生的主要根源是過于強調(diào)“分離”,即傳統(tǒng)主流倫理(正義倫理)傾向于把個人看做是獨立于他人的個體,通過強調(diào)自我與他人的區(qū)別、個人利益、個人權利來彰顯自我。這種分離便會導致對他人的需要反應不敏感和冷漠,甚至喪失基本的道德責任。關懷倫理以人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關懷為基礎,更加注重關懷、情感以及情境,而非道德判斷,是具有關注、責任、能力和反應特征的倫理學理論。然而,在二元論思維方式的背景下,關懷、情感、情境等關懷倫理所強調(diào)的觀點始終處于被忽視與被否定的地位,這就致使國內(nèi)對關懷倫理理論自身及其在道德生活中的應用性研究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在許多領域還留有空白。針對造成道德冷漠的分離根源,將關懷倫理視為一個可能解決方案進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一、道德冷漠的分離根源
在社會生活領域,道德主要體現(xiàn)于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中。道德冷漠“是指一種人際道德關系上的膈膜和孤獨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為方式的相互冷漠、互不關心、乃至互相排斥和否定,如同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所描述的‘不誠和‘他人即是地獄”[1]。從好心做好事反被誣陷訛詐到“小悅悅事件”,一個個道德冷漠事件都證明了當前中國道德問題的嚴重性。是什么樣的現(xiàn)實原因?qū)е铝说赖吕淠繌谋砻嫔峡?,造成這種冷漠狀態(tài)的原因是由于道德情感的缺乏,究其實質(zhì)則是道德理想的缺失,進而造成道德人格不健全。然而,知、情、意作為構成信念的要素直接制約著道德理想的建立,其中任一要素的缺乏都會導致道德冷漠。總而言之,道德冷漠的現(xiàn)實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其一,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排斥乃至否定關系,即人們通過自我與他人之間區(qū)別的極端化和差異的絕對化來證明自我,進而導致對他人的排斥、否定;其二,道德理想的缺失,也即由于主體的知識、情感、意志缺失,致使以抽象的概念和符號形式被識記的道德內(nèi)化不能得到實際踐行;其三,道德冷漠的蔓延造成人性逐步失落,人們不再考慮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相互需要性,而是著眼于自身權利和利益的維護。顯然,這些現(xiàn)實原因根植于傳統(tǒng)的主流倫理觀念和思維方式,是其理論弊端在社會生活中的真實展現(xiàn)。
從西方倫理思想史看,不管是傳統(tǒng)主流倫理(正義倫理)還是義務論、功利論,都是在肯定自我與他人、人類與自然、理性與情感分離的基礎上,通過強調(diào)自我與他人的差異和人類的個體化來達到對自我的認同,建立自身倫理思想。這種二元論背景下的倫理思想認為,自我與他者(包括他人、他物等)是相互分離、相互區(qū)別的,個人越是與他者相分離、相區(qū)別就越具有自我性、越能實現(xiàn)自我。長此以往,這種二元論和分離性就會使人類與自身之外的一切他者呈現(xiàn)相互排斥的割裂狀態(tài),造成個人中心主義和工具理性主義。人類個體為了證明和維持各自的自我,就會以自身為中心,將周圍的一切人和事物等“他者”看做不具有任何自身存在目的,而是只為個體自我服務的一種工具性存在。隨之,人類個體就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思想意識:個體越是區(qū)別于、分離于他者,其自我性就越能得到顯現(xiàn)和承認;自身以外的一切他者(包括人、物)越是能被自我掌握、能服務于自我甚至受自我統(tǒng)治,就越能體現(xiàn)自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越能強化自我的存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道德冷漠就是人們以分離的態(tài)度處理自我與他者關系,忽略自我對他者的依賴性,甚至對他者產(chǎn)生排斥感的結果。當然,對傳統(tǒng)主流倫理(正義倫理)的如此評價并不是要抹殺正義對社會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而是試圖在肯定正義能夠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的基礎上,凸顯其理論局限,進而設法彌補和解決“分離”所造成的道德冷漠,以進一步完善和推進社會道德發(fā)展。在道德生活中,“正義倫理在強調(diào)個人的權利、自主、獨立時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關懷倫理則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來縮小或消除這種距離”[2]??梢哉f,解決不平等問題需要正義倫理,而解決正義倫理遺留的分離問題則需要關懷倫理。
相較于以往倫理思想而言,關懷倫理主張以關系性為理論基點,對情感因素重新定位,重視情境、強調(diào)關懷行為等,這顯然對道德冷漠問題的解決具有極大的張力,能夠為道德生活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一個新方向。因此,關懷倫理在當前社會中的興起與備受關注不僅是基于其理論自身的魅力,更在于它為解決當前社會的道德冷漠問題提供了可能,成為當代倫理道德所呼吁的“和諧世界、和諧社會”的理論先行者。
二、關懷倫理對道德冷漠問題的解決理路
關懷倫理學是伴隨西方女性主義運動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的,它建構在女性主義視角之上的,肯定女性獨特的道德體驗,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和相互關懷[3]。與正義倫理所強調(diào)的“分離”不同,關懷倫理更多地強調(diào)“關系性”,認為自我越是與他人相聯(lián)系就越具有自我性,自我與他者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確證的。在道德問題上,關懷倫理認為道德根源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種現(xiàn)實的、客觀的具體關系,而絕不是人的某種先驗的和抽象的本性,通過以關系、責任、關懷和愛為核心可以建立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xié)同共生的理論和實踐。以聯(lián)系性和關系性為理論基點,關懷倫理對道德冷漠問題的解決理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以關系性為理論基點的自我建構
關系性理論有助于我們確定“自我”內(nèi)嵌于社會中的位置,闡明一種非工具化的自我觀。關懷倫理所建構的關系性自我理論在應用于闡釋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的同時,對工具性背景下的人對周圍萬物依賴性的否定也具有強烈的反駁和糾正作用。關懷倫理通過關系性自我的建構,能夠打破自我與他人之間的排斥與否定關系,這無疑是對道德冷漠的分離根源從理論根基上進行的的矯正和完善。
在關懷倫理對關系性自我的建構中,“自我形成的條件不僅包括人際交往,還有與事與物的相遇及其影響;而且,發(fā)展中的自我本身亦具反思性——它能與其自身相遇,向自身提問”[4]98。為了清晰呈現(xiàn)出關懷倫理中自我的形成,我們可以將特定時刻的自我描述為一種關系,即一系列的相遇[4]101:
At={(A1,B),(A2,C),(A3D)……(A4,e)(A5,f)…}
其中,A代表對先于時間t的自我的種種描述,大寫字母(B、C等)代表他人,小寫字母(e、f等)表示事物、思想及其他除人以外的因素。結成相遇對子的規(guī)則簡要而模糊:⑴在相遇的時刻,自我總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不一定是第一因素;⑵相遇對于A來說必須有影響或意義[4]。所以,A在相遇時只是關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也說明,自我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人在出生時只是一個有機體,這個有機體(下面公式中O)通過不斷地與他人、他物(公式中W),同時也與自身發(fā)生相遇,從而促使尚未完成的自我(SR)在這些相遇關系中得以生成和變化。其公式[4]102為:
SR={(O1,W1),(W2,O2),(W3,O3)…}
不過,在這些相遇的對子中,生物體必須是通過相遇而受到影響,并產(chǎn)生一些基本意義,而不能僅僅是“碰上了”而沒有產(chǎn)生絲毫的影響,因為沒有任何影響意義的相遇并不能構成自我發(fā)展的因素。只有代表著相遇和意義的這些對子次第形成,自我便會開始顯現(xiàn)出來,當然此時的自我還只是初級的自我。伴隨著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對相遇過程的評價、對自我在相遇中自身所受到的影響的評價及其反思等這些復雜的關系和過程,自我便會在與他者的關系性相遇中得到不斷提升和完善,逐步形成真正的、完整的自我??梢哉f,自我與他者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構成、相互確證的的關系,它所匯集的意義和影響隨著與他者關系的變動而隨時變化,是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tài)之中的。
從上述關系性自我的建構過程可以看出,關懷倫理以關系性為基礎所建立的自我不是一個縱向的等級式階梯,而是一張橫向的、平面的關系性網(wǎng)絡,自我就處于關系網(wǎng)絡的中心并向四周輻射,網(wǎng)絡的范圍越大越廣,這個自我就越具有價值。在這種關系模式中,自我不但沒有使他者從屬于自我的目標而成為工具性存在,而且把他者的終極目的作為自我實現(xiàn)的首要目的的一部分,這就把相互排斥的二元論關系和具有高低等級價值的邏輯統(tǒng)治制度轉化為一種相互關涉、相互牽連、相互確證的網(wǎng)狀關系。以關系性自我為基點來處理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從理論根基上改變了傳統(tǒng)正義倫理中人類視自我與他者的分離程度為確證自我性程度高低的標準,改變了人忽視他者的內(nèi)在價值并將他者看做工具性存在的偏見。人們不再將自身孤立于他者或在與他者的排斥與分離中定位自身,而是將自我置身于與他者的關系中來彰顯自我性。只有與他者處于不斷的相遇、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相互肯定的關系中,自我才能夠更強烈地體現(xiàn)出主體性和自我性。
(二)重新定位關懷、愛、尊重等情感因素
一般來說,以往傳統(tǒng)倫理更多地把理性與抽象性、普遍性相聯(lián)系,而把與情感有關的因素,如關懷、愛、尊重等與特殊性聯(lián)系在一起,且將兩方描述為相互對立的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與理性、普遍性相連的一方成為應當?shù)玫教岢桶龘P的“優(yōu)勝者”,而歸屬于情感的一方則要極力抵制和壓抑,因為它們會削弱人類的理性判斷能力,阻礙人類的發(fā)展。與傳統(tǒng)倫理對情感因素的貶抑不同,關懷倫理則強調(diào)情感因素在道德發(fā)展中的作用,為關懷、愛、尊重等這些情感因素找回其應有的位置。因為“倫理世界中的關系建構于主體人的‘情理之中,無論是倫理世界中的價值秩序,還是倫理世界中的主體人的生活,都出自于人性之‘清源,并以此作為行為至善的價值依據(jù)與價值原點”[5]。盡管關懷倫理是基于對理性主義和抽象思維的批判而提出,但這并不意味著對理性的絕對否定和排斥,而是提倡一種思維(理性)和感受(情感)之間的融通。關懷倫理指出,關懷具有理性和情感雙重屬性,但就其根本而言,關懷是感受和情感問題,而不是知識(理性)和分析的問題,感覺和情感即便不是關懷的全部內(nèi)容,也是其最根本的內(nèi)容。可以說,關懷作為一種德性,來源于感覺,它既是一種道德情感,又是一種道德認識;既表現(xiàn)為一種意志,也表現(xiàn)為由這種意志所支持的行為。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對情感因素的接受和運用必定會導致對理性和意識的削弱和否定。
即便關懷、愛、尊重等這些情感都是道德化的“感覺”,但它們同時也內(nèi)在包含了認知的成分,因為情感的產(chǎn)生和存在總是基于對他者的了解和認識。相對于理性、抽象性等這些先驗性的原則和規(guī)則,或許關懷、愛、尊重等這些更為具體化的情感概念更能照顧到事物間的個別性和差異性,避免同化的產(chǎn)生。此外,關懷倫理所定義的關懷對象并不只局限于人類,而是擴展至人類以外的其他一切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所有他者;關懷行為也不是以抽象的、普遍的先驗原則為準則,而是在關懷、愛、尊重等情感因素及具體情境的背景下以對話的形式完成道德行為。所以,在關懷、愛和尊重這些情感因素的粘合作用下,關懷倫理不但能夠縮小社會道德中自身與他者之間相互分離的距離,而且又能確保他者也作為自我存在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如此一來,情感因素的重新定位不但改變了人類對他者的排斥感以及視分離與區(qū)別為確證自我之標準的態(tài)度,而且也是對他者的自身價值和主體性存在的肯定,緩解了彼此間分離和排斥的韌度。
(三)在情境中強化關懷行為
不同于傳統(tǒng)倫理追求抽象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判斷,關懷倫理重新肯定了情境的重要性,將具體的道德行為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下,認為道德是體現(xiàn)在具體社會中的特有行為或規(guī)范,絕非普遍性的抽象原則。所謂情境原則,就是根據(jù)實際情境的需要實施關懷行為,要求我們“在具體的關懷倫理實踐中,不能抽象的對待規(guī)則,不能走向‘唯規(guī)則論,而必須根據(jù)實際的情境來靈活地運用規(guī)則”[6]。當然,情境原則并不是絕對地否定一切行為規(guī)則而一味以情境、特殊性為道德判斷標準,其基本精神是要求人們處理好原則性和靈活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杜絕唯理至上。關于道德的原則性和靈活性,亞里士多德曾提出過“明智”的概念,即在實踐中要同時考慮具體環(huán)境和事實的一種智慧。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德性確定一個正確的目標,明智則提出達到目標的手段”[7]。換句話說,道德目的是不可偏離的,而道德行為則是要根據(jù)具體環(huán)境和事實來靈活應用與選擇的?;谇榫车闹匾院完P鍵性,關懷倫理不再像傳統(tǒng)倫理那樣將大部分精力投放于道德認識和準則的推理之上,或強調(diào)道德原則和邏輯演繹,使倫理學更傾向于一個僵死的數(shù)學排列,而是將道德看做一種具體的實際行為,一種在特定情境下發(fā)生和進行的活生生的道德實踐活動——具體情境下的關懷行為。
相對于傳統(tǒng)倫理思想根據(jù)抽象的普遍的原則、規(guī)則進行道德推理和判斷,關懷倫理則是將重心轉向關懷行為,強調(diào)行為的發(fā)生。關懷倫理以外的其他倫理形態(tài),主要有三種道德推論: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論、康德的義務論和邊沁的功利論,對應于這三種倫理形態(tài)的關注焦點分別是行為者、行為、結果。關懷倫理的關注點則不是這三者之一,而是在實際道德困境中道德行為的實施技巧和道德行為者之道德關懷能力的表達,是一個行為者、行為與結果之間關聯(lián)的動態(tài)結合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關懷倫理所強調(diào)的“關懷”并不能單純地作為一種美德來理解。因為美德倫理的關注點偏重于行為者單方意志的實現(xiàn),而關懷倫理的屬性更傾向于一種關系行為,即在關懷行為發(fā)生的過程中,關懷者要時刻體察關懷最終在被關懷對象身上所起到的作用,隨時根據(jù)被關懷對象的需要和新變化來調(diào)整對其的關懷行為。這就要求作為關懷者的人在道德生活中不能只是以自我意志的實現(xiàn)作為行為焦點,而是要將他者的需要、道德行為對他者的影響納入到道德行為中,維持一種互惠的關懷行為模式??梢?,關懷倫理對情境和關懷行為的重視將人們的道德關注點從自身擴展至被關懷者和關懷關系,更適應于當前道德冷漠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以及各種道德問題的探討與解決,為冷冰、無情的道德判斷及抽象的道德規(guī)則增添了更多的現(xiàn)實感和真實感,滿足了道德生活的豐富性和動態(tài)性。
(四)以對話和商談的方式解決道德分歧
傳統(tǒng)主流倫理始終強調(diào)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否定道德的個體差異性,總是試圖通過宣揚人類道德生活的一元性和統(tǒng)一性來掩蓋道德分歧。后現(xiàn)代西方倫理學則倡導相對主義的立場,強調(diào)道德原則的有效性也是相對的,認為道德原則僅僅適用于一定的語境,道德分歧是人類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個事實。所以,對于普遍存在的道德分歧,后現(xiàn)代西方倫理學主張以倫理對話來處理,對話過程即勸服的過程,即“道德分歧的一方通過語言交流和思想溝通的方式來勸導或說服另一方接受某種道德觀念或善惡觀念的過程”[8]。倫理對話的成功則意味著道德分歧的一方說服另一方接受了某種善惡觀念,也就是通過羅爾斯所說的“重疊共識”的形成而消滅了道德分歧,反之,則對話失敗。
作為后現(xiàn)代西方倫理學中的一員,關懷倫理也體現(xiàn)了以對話解決道德分歧的理論特色。關懷倫理起初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傾聽與交流基礎之上的,它把聲音看成是一種關系行為,認為聲音的發(fā)出和表達就意味著人與人的關系,意味著自我。吉利根借用科爾伯格設計的“海因茨偷藥”實驗指出,女性與男性對于道德發(fā)展上的不同表現(xiàn)并不能代表女性的道德水平低于男性,而是表明女性對道德分歧的解決方式不同于男性,她們更想通過關系對話找出比偷盜更好的解決方案。所以,吉利根認為,正是這種相互關系的意識才帶來了對相互責任的承認,而道德就來自這種承認。因此,相互交流和溝通可以成為解決道德沖突的方式[9]。諾丁斯則把對話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提出“對話是雙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賞的過程”,“它把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使我們有可能建立一種充滿關心的人際關系”[10],“隨著對話的展開,我們參與到參照框架的共同建構中,這一工作并不簡單,它涉及完全的接納、反思、引導、評價、修正和進一步的探索”[11]。顯然,這種對話或商談的方式具有開放性,允許雙方表達各自的心聲并進行相互探索,從而能夠達成某種意見或保持雙方的利益共在,以一種“既…又…”的相融性思考方式代替了“不是…就是…”的排他性獨斷,以“主體間性”代替了“主體性”的作用,更適應于當前競爭激烈化、選擇多元化的社會道德生活,有利于化解因各方利益沖突而導致的道德問題。
(五)滿足人們“被需要”的真實心理
從某種層面上講,正義倫理的主要作用是從反面角度避免和阻止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相互侵犯,保證雙方各自權利的實現(xiàn);而關懷倫理的主要作用則是從正面角度維護和促進自我與他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確保雙方各自需要的滿足。因此,在道德生活中,正義倫理在強調(diào)相互間個人權利和自由互不侵犯、互不干涉的過程中就拉開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距離,造成了“分離”的現(xiàn)象;關懷倫理則能夠在強調(diào)自我與他者相互依賴、相互確證的關系中拉近或消除這種距離。而且,關懷倫理致力于對他人被關懷、被需要的心理滿足,通過對他人的關懷行為滿足他人的需求,塑造自我,顯然這是對道德冷漠影響下人性自我放棄與人格缺憾的一種重新締造和修繕。
在關懷倫理的框架中,關懷被定義為關懷者與被關懷者之間一種互動的關系行為,這就為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行為賦予了更為濃厚的人性色彩。而作為一個新的倫理學概念,關懷又可以當做關心、關愛、愛護、照顧等含義來理解,很顯然這些概念都與生活中“善”的經(jīng)驗相連接。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人們理想的道德關系是彼此間擁有可相互信賴、相互依戀的人際關系,而這種依戀實際上就是我們每個人所渴望“被需要”(包括被關懷、被尊重等這些基本的善)而非“被忽略”的真實心理。顯然,被傷害、被忽略的后果便是人與人之間發(fā)生了相互分離,繼而產(chǎn)生了人性的喪失,最終導致了道德冷漠乃至道德淪喪。關懷倫理作為一種基于需要的社會理論,突出自我對他者需要的關注和識別,并要求關懷者(自我)及時做出關懷行為,且必須伴隨著他者被關懷感受的回饋加以調(diào)整,進而滿足他者的需求來完成關懷行為。關懷倫理認為,自我對他者的關懷行為并不只是對他者需求的滿足,也是對自我的一種發(fā)展和再構造,雙方的雙贏結果維持并保證了關懷行為的發(fā)生。實際上,我們?nèi)粘5牡赖虑楦泻偷赖聭B(tài)度無非就是關懷倫理所說的對他人需要的反應。關懷倫理所強調(diào)的關注他者的需要,重視差異性,在關懷他者的相遇關系中實現(xiàn)和塑造自我等,這些主張足以說明關懷倫理對人們“被需要”心理的滿足,呈現(xiàn)出利他主義的傾向。如此一來,關懷行為的發(fā)生就“克服了在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時所可能產(chǎn)生的封閉的、固執(zhí)的利己主義傾向——這種利己主義傾向表示的是人對自我的過分關注和關切,是不利于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因之也不能在自我與他人的聯(lián)系中確立責任的觀念”[12]。這種關懷行為增強了自我對他者身心負責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了自我對他者“被需要”的真實心理的關注度和滿足程度,激活了當前社會道德冷漠的麻木“神經(jīng)”。
當下,關懷倫理在現(xiàn)實的道德生活中愈發(fā)顯得不可缺少,一樁樁涉及關懷的社會事件不斷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從一直備受全球關注的基因工程、生殖技術和安樂死的應用,到韓國《中央日報》 “韓國每天平均12名老人自殺,難忍孤獨疾病系主因”的報道[13],再到最近我國有關“老人連續(xù)自殺,只為不拖累子女”的報道[14],越來越多的因缺乏關懷而導致的不道德行為發(fā)人深省。伴隨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逐步到來,老年人階層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孤獨和疾病則成為老年人最大的障礙和挑戰(zhàn),其中尤以孤獨為重,即由于缺乏來自親人、社會、國家的關心和關懷而導致的孤獨感。可以說,關懷倫理所強調(diào)的對生命、生存的關懷,尤其是對生命個體的自我關懷,在某些群體、某些階段可能會成為決定性的精神支撐,在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發(fā)展中也將起著重大的作用。
三、關懷倫理何為
從上述關懷倫理對道德冷漠問題的解決路徑來看,關懷倫理作為一個可能解決方案的確能夠?qū)ι鐣系牡赖吕淠畣栴}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首先,關懷倫理以關系性為其理論基點,通過對關系性自我的建構,以關系性定義自我的模式代替了以分離和區(qū)別來定義自我的模式,保證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聯(lián)系性、關系性,在理論起點上預防了分離與排斥的產(chǎn)生。其次,關懷倫理重新肯定關懷、尊重等情感因素在道德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對他者差異性的承認和肯定,避免同化的產(chǎn)生。此外,關懷倫理重視情境、強調(diào)關懷行為,要求人們在道德行為中既要看到具體情境中的各種具體性差異,又要將關懷行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連接起來維持一種互惠的關懷模式,實現(xiàn)并維持自我與他人之間關系性和差異性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顯然,關懷倫理所重視的知、情、意等內(nèi)容是道德理想和以抽象概念與符號形式來標記的道德內(nèi)化得到實際踐行必不可少的條件。再次,在現(xiàn)實生活中,關懷倫理主張以對話或商談的方式解決道德分歧,通過溝通和交流來協(xié)調(diào)各方利益的共存,并要求自我(關懷者)對他人(被關懷者)的需要進行識別進而發(fā)起關懷行為,在滿足他者需要的同時使自我獲得再構造和再發(fā)展。這種共在和被需要不僅減輕了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排斥感,而且提高了自我對他人的關注度和關懷度,增強了相互間的責任感,有利于人性和人格的進一步完善。由此可見,關懷倫理作為道德冷漠的可能解決方案是具有極大的可行性的。
不過,關懷倫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懸而未決的局限性,影響著其效力的發(fā)揮。這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第一,公正與關懷的關系問題。因為關懷倫理是在對正義倫理進行批判并將其指定為男性倫理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與之不同的倫理路徑。所以,在解決道德冷漠問題的過程中,公正與關懷之間的彌補或替代關系以及何者作為最高的道德要求等問題遂成為難題。第二,性別視角的問題。關懷倫理自產(chǎn)生之際就認為傳統(tǒng)主流倫理是男性視角的,不能涵蓋女性道德特征,因而不能成為衡量人類道德發(fā)展的唯一標準,這就為女性緣起的關懷理論的應用廣度和深度埋下了被詰難的根由。因此,針對關懷倫理在公共領域(如社會道德生活中)的推廣,有人就會質(zhì)疑:多見于女性的、適用于私人領域的關懷倫理能否適用于全人類和全社會的公共領域。第三,關懷倫理在社會變革中的效力。西方學者批判關懷倫理是一種“繃帶救護”,例如關懷倫理只強調(diào)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所,卻忽視造成無家可歸的社會不公正的根源??梢?,關懷倫理在解決道德困境的過程中對社會根源和制度原因的忽略,使其大多停留于表面,影響其社會理想的實現(xiàn)。關懷倫理所存在的這些局限,無論是對當前道德冷漠的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還是對其自身理論的發(fā)展來說,都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和克服。
毫無疑問,當前經(jīng)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已經(jīng)對人們的道德生活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面對各種道德冷漠現(xiàn)象,我們是時候該從個人角度反思人性發(fā)展與人格完善的問題了,即如何發(fā)展為道德成熟的個人?所謂道德成熟的個人就是:“不光有按照規(guī)范行為的能力, 而且能夠根據(jù)具體情境的特征做出恰當?shù)姆磻?;不僅關注自我的正當利益,而且具有關心和關懷他人的能力;成功地將內(nèi)在人格的塑造與外在規(guī)范的要求統(tǒng)一起來, 能夠聆聽到來自其價值源泉的召喚,從而逐漸接近‘從心所欲不逾矩‘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的狀態(tài)”[15]。從這一意義而言,傳統(tǒng)倫理對進一步改造和解決分離所造成的道德冷漠等現(xiàn)象已顯得力不從心,而關懷倫理作為新的理論方向和理論思路,卻體現(xiàn)出對道德冷漠等現(xiàn)實問題較強的改善和解決效力??梢哉f,關懷倫理對道德冷漠的解決及其對“關懷”的褒揚,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以往社會模式下被壓抑和被遮蔽的人性的一種解放和重釋。當下,高強度的生存與生活壓力讓我們對自己對他人開始變得無視和冷漠,道德生活也愈發(fā)冰冷和無情,“今天最大的威脅乃是人們的冷漠、不介入和追求外在的刺激。在這種情形下,關切正是一種必要的解毒劑”[16]??梢?,順應當代社會和諧發(fā)展的要求,關懷倫理對道德冷漠問題的解決思路可謂是一次偉大嘗試和探索,其自身也將成為當代人一種可能的倫理生存樣態(tài)。
參考文獻:
[1]萬俊人.我們都住在神的近處[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86-87.
[2]王國銀.德性倫理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76.
[3]肖巍.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5-26.
[4]內(nèi)爾·諾丁斯.始于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M].侯晶晶,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徐椿梁,郭廣銀.倫理的世界:人與價值存在的二元解析[J].學術界,2013(7):140-146.
[6]沈曉陽.關懷倫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4.
[7]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30.
[8]向玉喬.后現(xiàn)代西方倫理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41.
[9]肖巍.女性的道德發(fā)展——吉利根的女性道德發(fā)展理論評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6):54-59.
[10]內(nèi)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38.
[11]內(nèi)爾·諾丁斯.教育哲學[M].許立新,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239.
[12]楚麗霞.關懷倫理的心理特征及應用價值[J].道德與文明,2006(3):51-54.
[13]新聞頻道.韓國每天平均12名老人自殺 難忍孤獨疾病系主因[EB/OL].(2013-01-15)[2013-10-02].http://www.s1979.com/news/world/201301/1571534315.shtml.
[14]新華網(wǎng).老人連續(xù)自殺 只為不拖累子女[EB/OL].(2013-12-13)[2013-12-15].http://nesw.xinmin.cn/shehui/2013/12/13/22942617.html.
[15]張容南.何謂道德成熟[J].倫理學研究,2013(4):12-17.
[16]羅洛·梅.愛與意志[M].馮川,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330.
當下,關懷倫理在現(xiàn)實的道德生活中愈發(fā)顯得不可缺少,一樁樁涉及關懷的社會事件不斷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從一直備受全球關注的基因工程、生殖技術和安樂死的應用,到韓國《中央日報》 “韓國每天平均12名老人自殺,難忍孤獨疾病系主因”的報道[13],再到最近我國有關“老人連續(xù)自殺,只為不拖累子女”的報道[14],越來越多的因缺乏關懷而導致的不道德行為發(fā)人深省。伴隨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逐步到來,老年人階層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孤獨和疾病則成為老年人最大的障礙和挑戰(zhàn),其中尤以孤獨為重,即由于缺乏來自親人、社會、國家的關心和關懷而導致的孤獨感??梢哉f,關懷倫理所強調(diào)的對生命、生存的關懷,尤其是對生命個體的自我關懷,在某些群體、某些階段可能會成為決定性的精神支撐,在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發(fā)展中也將起著重大的作用。
三、關懷倫理何為
從上述關懷倫理對道德冷漠問題的解決路徑來看,關懷倫理作為一個可能解決方案的確能夠?qū)ι鐣系牡赖吕淠畣栴}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首先,關懷倫理以關系性為其理論基點,通過對關系性自我的建構,以關系性定義自我的模式代替了以分離和區(qū)別來定義自我的模式,保證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聯(lián)系性、關系性,在理論起點上預防了分離與排斥的產(chǎn)生。其次,關懷倫理重新肯定關懷、尊重等情感因素在道德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對他者差異性的承認和肯定,避免同化的產(chǎn)生。此外,關懷倫理重視情境、強調(diào)關懷行為,要求人們在道德行為中既要看到具體情境中的各種具體性差異,又要將關懷行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連接起來維持一種互惠的關懷模式,實現(xiàn)并維持自我與他人之間關系性和差異性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顯然,關懷倫理所重視的知、情、意等內(nèi)容是道德理想和以抽象概念與符號形式來標記的道德內(nèi)化得到實際踐行必不可少的條件。再次,在現(xiàn)實生活中,關懷倫理主張以對話或商談的方式解決道德分歧,通過溝通和交流來協(xié)調(diào)各方利益的共存,并要求自我(關懷者)對他人(被關懷者)的需要進行識別進而發(fā)起關懷行為,在滿足他者需要的同時使自我獲得再構造和再發(fā)展。這種共在和被需要不僅減輕了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排斥感,而且提高了自我對他人的關注度和關懷度,增強了相互間的責任感,有利于人性和人格的進一步完善。由此可見,關懷倫理作為道德冷漠的可能解決方案是具有極大的可行性的。
不過,關懷倫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懸而未決的局限性,影響著其效力的發(fā)揮。這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第一,公正與關懷的關系問題。因為關懷倫理是在對正義倫理進行批判并將其指定為男性倫理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與之不同的倫理路徑。所以,在解決道德冷漠問題的過程中,公正與關懷之間的彌補或替代關系以及何者作為最高的道德要求等問題遂成為難題。第二,性別視角的問題。關懷倫理自產(chǎn)生之際就認為傳統(tǒng)主流倫理是男性視角的,不能涵蓋女性道德特征,因而不能成為衡量人類道德發(fā)展的唯一標準,這就為女性緣起的關懷理論的應用廣度和深度埋下了被詰難的根由。因此,針對關懷倫理在公共領域(如社會道德生活中)的推廣,有人就會質(zhì)疑:多見于女性的、適用于私人領域的關懷倫理能否適用于全人類和全社會的公共領域。第三,關懷倫理在社會變革中的效力。西方學者批判關懷倫理是一種“繃帶救護”,例如關懷倫理只強調(diào)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所,卻忽視造成無家可歸的社會不公正的根源。可見,關懷倫理在解決道德困境的過程中對社會根源和制度原因的忽略,使其大多停留于表面,影響其社會理想的實現(xiàn)。關懷倫理所存在的這些局限,無論是對當前道德冷漠的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還是對其自身理論的發(fā)展來說,都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和克服。
毫無疑問,當前經(jīng)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已經(jīng)對人們的道德生活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面對各種道德冷漠現(xiàn)象,我們是時候該從個人角度反思人性發(fā)展與人格完善的問題了,即如何發(fā)展為道德成熟的個人?所謂道德成熟的個人就是:“不光有按照規(guī)范行為的能力, 而且能夠根據(jù)具體情境的特征做出恰當?shù)姆磻?;不僅關注自我的正當利益,而且具有關心和關懷他人的能力;成功地將內(nèi)在人格的塑造與外在規(guī)范的要求統(tǒng)一起來, 能夠聆聽到來自其價值源泉的召喚,從而逐漸接近‘從心所欲不逾矩‘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的狀態(tài)”[15]。從這一意義而言,傳統(tǒng)倫理對進一步改造和解決分離所造成的道德冷漠等現(xiàn)象已顯得力不從心,而關懷倫理作為新的理論方向和理論思路,卻體現(xiàn)出對道德冷漠等現(xiàn)實問題較強的改善和解決效力??梢哉f,關懷倫理對道德冷漠的解決及其對“關懷”的褒揚,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以往社會模式下被壓抑和被遮蔽的人性的一種解放和重釋。當下,高強度的生存與生活壓力讓我們對自己對他人開始變得無視和冷漠,道德生活也愈發(fā)冰冷和無情,“今天最大的威脅乃是人們的冷漠、不介入和追求外在的刺激。在這種情形下,關切正是一種必要的解毒劑”[16]。可見,順應當代社會和諧發(fā)展的要求,關懷倫理對道德冷漠問題的解決思路可謂是一次偉大嘗試和探索,其自身也將成為當代人一種可能的倫理生存樣態(tài)。
參考文獻:
[1]萬俊人.我們都住在神的近處[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86-87.
[2]王國銀.德性倫理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76.
[3]肖巍.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5-26.
[4]內(nèi)爾·諾丁斯.始于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M].侯晶晶,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徐椿梁,郭廣銀.倫理的世界:人與價值存在的二元解析[J].學術界,2013(7):140-146.
[6]沈曉陽.關懷倫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4.
[7]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30.
[8]向玉喬.后現(xiàn)代西方倫理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41.
[9]肖巍.女性的道德發(fā)展——吉利根的女性道德發(fā)展理論評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6):54-59.
[10]內(nèi)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38.
[11]內(nèi)爾·諾丁斯.教育哲學[M].許立新,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239.
[12]楚麗霞.關懷倫理的心理特征及應用價值[J].道德與文明,2006(3):51-54.
[13]新聞頻道.韓國每天平均12名老人自殺 難忍孤獨疾病系主因[EB/OL].(2013-01-15)[2013-10-02].http://www.s1979.com/news/world/201301/1571534315.shtml.
[14]新華網(wǎng).老人連續(xù)自殺 只為不拖累子女[EB/OL].(2013-12-13)[2013-12-15].http://nesw.xinmin.cn/shehui/2013/12/13/22942617.html.
[15]張容南.何謂道德成熟[J].倫理學研究,2013(4):12-17.
[16]羅洛·梅.愛與意志[M].馮川,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330.
當下,關懷倫理在現(xiàn)實的道德生活中愈發(fā)顯得不可缺少,一樁樁涉及關懷的社會事件不斷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從一直備受全球關注的基因工程、生殖技術和安樂死的應用,到韓國《中央日報》 “韓國每天平均12名老人自殺,難忍孤獨疾病系主因”的報道[13],再到最近我國有關“老人連續(xù)自殺,只為不拖累子女”的報道[14],越來越多的因缺乏關懷而導致的不道德行為發(fā)人深省。伴隨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逐步到來,老年人階層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孤獨和疾病則成為老年人最大的障礙和挑戰(zhàn),其中尤以孤獨為重,即由于缺乏來自親人、社會、國家的關心和關懷而導致的孤獨感??梢哉f,關懷倫理所強調(diào)的對生命、生存的關懷,尤其是對生命個體的自我關懷,在某些群體、某些階段可能會成為決定性的精神支撐,在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發(fā)展中也將起著重大的作用。
三、關懷倫理何為
從上述關懷倫理對道德冷漠問題的解決路徑來看,關懷倫理作為一個可能解決方案的確能夠?qū)ι鐣系牡赖吕淠畣栴}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首先,關懷倫理以關系性為其理論基點,通過對關系性自我的建構,以關系性定義自我的模式代替了以分離和區(qū)別來定義自我的模式,保證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聯(lián)系性、關系性,在理論起點上預防了分離與排斥的產(chǎn)生。其次,關懷倫理重新肯定關懷、尊重等情感因素在道德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對他者差異性的承認和肯定,避免同化的產(chǎn)生。此外,關懷倫理重視情境、強調(diào)關懷行為,要求人們在道德行為中既要看到具體情境中的各種具體性差異,又要將關懷行為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連接起來維持一種互惠的關懷模式,實現(xiàn)并維持自我與他人之間關系性和差異性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顯然,關懷倫理所重視的知、情、意等內(nèi)容是道德理想和以抽象概念與符號形式來標記的道德內(nèi)化得到實際踐行必不可少的條件。再次,在現(xiàn)實生活中,關懷倫理主張以對話或商談的方式解決道德分歧,通過溝通和交流來協(xié)調(diào)各方利益的共存,并要求自我(關懷者)對他人(被關懷者)的需要進行識別進而發(fā)起關懷行為,在滿足他者需要的同時使自我獲得再構造和再發(fā)展。這種共在和被需要不僅減輕了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排斥感,而且提高了自我對他人的關注度和關懷度,增強了相互間的責任感,有利于人性和人格的進一步完善。由此可見,關懷倫理作為道德冷漠的可能解決方案是具有極大的可行性的。
不過,關懷倫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懸而未決的局限性,影響著其效力的發(fā)揮。這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第一,公正與關懷的關系問題。因為關懷倫理是在對正義倫理進行批判并將其指定為男性倫理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與之不同的倫理路徑。所以,在解決道德冷漠問題的過程中,公正與關懷之間的彌補或替代關系以及何者作為最高的道德要求等問題遂成為難題。第二,性別視角的問題。關懷倫理自產(chǎn)生之際就認為傳統(tǒng)主流倫理是男性視角的,不能涵蓋女性道德特征,因而不能成為衡量人類道德發(fā)展的唯一標準,這就為女性緣起的關懷理論的應用廣度和深度埋下了被詰難的根由。因此,針對關懷倫理在公共領域(如社會道德生活中)的推廣,有人就會質(zhì)疑:多見于女性的、適用于私人領域的關懷倫理能否適用于全人類和全社會的公共領域。第三,關懷倫理在社會變革中的效力。西方學者批判關懷倫理是一種“繃帶救護”,例如關懷倫理只強調(diào)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所,卻忽視造成無家可歸的社會不公正的根源??梢姡P懷倫理在解決道德困境的過程中對社會根源和制度原因的忽略,使其大多停留于表面,影響其社會理想的實現(xiàn)。關懷倫理所存在的這些局限,無論是對當前道德冷漠的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還是對其自身理論的發(fā)展來說,都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和克服。
毫無疑問,當前經(jīng)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已經(jīng)對人們的道德生活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面對各種道德冷漠現(xiàn)象,我們是時候該從個人角度反思人性發(fā)展與人格完善的問題了,即如何發(fā)展為道德成熟的個人?所謂道德成熟的個人就是:“不光有按照規(guī)范行為的能力, 而且能夠根據(jù)具體情境的特征做出恰當?shù)姆磻?;不僅關注自我的正當利益,而且具有關心和關懷他人的能力;成功地將內(nèi)在人格的塑造與外在規(guī)范的要求統(tǒng)一起來, 能夠聆聽到來自其價值源泉的召喚,從而逐漸接近‘從心所欲不逾矩‘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的狀態(tài)”[15]。從這一意義而言,傳統(tǒng)倫理對進一步改造和解決分離所造成的道德冷漠等現(xiàn)象已顯得力不從心,而關懷倫理作為新的理論方向和理論思路,卻體現(xiàn)出對道德冷漠等現(xiàn)實問題較強的改善和解決效力??梢哉f,關懷倫理對道德冷漠的解決及其對“關懷”的褒揚,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以往社會模式下被壓抑和被遮蔽的人性的一種解放和重釋。當下,高強度的生存與生活壓力讓我們對自己對他人開始變得無視和冷漠,道德生活也愈發(fā)冰冷和無情,“今天最大的威脅乃是人們的冷漠、不介入和追求外在的刺激。在這種情形下,關切正是一種必要的解毒劑”[16]??梢姡槕敶鐣椭C發(fā)展的要求,關懷倫理對道德冷漠問題的解決思路可謂是一次偉大嘗試和探索,其自身也將成為當代人一種可能的倫理生存樣態(tài)。
參考文獻:
[1]萬俊人.我們都住在神的近處[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86-87.
[2]王國銀.德性倫理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76.
[3]肖巍.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5-26.
[4]內(nèi)爾·諾丁斯.始于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M].侯晶晶,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徐椿梁,郭廣銀.倫理的世界:人與價值存在的二元解析[J].學術界,2013(7):140-146.
[6]沈曉陽.關懷倫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4.
[7]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30.
[8]向玉喬.后現(xiàn)代西方倫理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41.
[9]肖巍.女性的道德發(fā)展——吉利根的女性道德發(fā)展理論評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6):54-59.
[10]內(nèi)爾·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38.
[11]內(nèi)爾·諾丁斯.教育哲學[M].許立新,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239.
[12]楚麗霞.關懷倫理的心理特征及應用價值[J].道德與文明,2006(3):51-54.
[13]新聞頻道.韓國每天平均12名老人自殺 難忍孤獨疾病系主因[EB/OL].(2013-01-15)[2013-10-02].http://www.s1979.com/news/world/201301/1571534315.shtml.
[14]新華網(wǎng).老人連續(xù)自殺 只為不拖累子女[EB/OL].(2013-12-13)[2013-12-15].http://nesw.xinmin.cn/shehui/2013/12/13/22942617.html.
[15]張容南.何謂道德成熟[J].倫理學研究,2013(4):12-17.
[16]羅洛·梅.愛與意志[M].馮川,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