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墻又稱西墻,耶路撒冷猶太教圣跡哭墻又稱西墻,亦有“嘆息之壁”之稱。公元初年,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才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面墻則是歐亞分界線。
哭墻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圣殿護墻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護墻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筑成,中間屏風(fēng)相隔。猶太教把該墻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該墻例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復(fù)。祈禱時男女有別進入廣場墻前,男士必須戴上傳統(tǒng)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yīng)。在女性區(qū)域,常見婦女涕泣交流地禱告。女性在哭墻不用蒙頭,但在禱告后,她們一步一步退出禱告區(qū)域,退出時仍面向哭墻,表示恭敬。
哭墻看起來和一堵巨大的石墻無異。每天都可看見猶太人自動分成男女兩撥,分別在哭墻的北南兩段祈禱,他們常常手捧《圣經(jīng)》,一邊祈禱,一邊點頭(根據(jù)猶太教規(guī),凡是念到圣人名字的時候必須點頭),有的人更搬把椅子面對哭墻,一整天都沉浸在與上帝的對話中;至于聞名世界的、把寫著心愿的紙條塞入哭墻墻縫的行為,倒不是猶太人的習(xí)俗,而是旅游者們的發(fā)明。歷經(jīng)千年的風(fēng)雨和朝圣者的撫觸,哭墻石頭也泛泛發(fā)光,如泣如訴一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