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務起
2013年10月9日至13日,黃埔軍校同學會組織部分知名黃埔親屬,赴山西尋訪考察。黃埔一期生徐向前之子徐小巖擔任尋訪考察團團長,黃埔軍校同學會副秘書長鄭琴擔任領隊,考察團成員有黃埔一期生陳賡之子陳知建及夫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侄女周秉德,黃埔四期生羅瑞卿之子羅箭,黃埔一期生周士第之子周勇,黃埔一期生李默庵之女李碧如,黃埔五期生宋時輪之女宋崇實,黃埔軍校招考官毛澤東堂外孫曹耘山,黃埔四期生唐天際之女唐雙和,黃埔軍校教官衛(wèi)立煌之孫衛(wèi)智,黃埔一期生鄭洞國之孫鄭躍邦等。
此次尋訪活動,是黃埔軍校同學會首次組織黃埔親屬赴黃埔先輩戰(zhàn)斗過的地方進行考察。尋訪考察團除了赴五臺縣等地參觀尋訪外,還結(jié)合進一步發(fā)揮黃埔親屬在兩岸交流中的作用、黃埔工作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問題舉行了座談。山西省省長李小鵬,山西省委常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白云及太原市等地的主要領導分別會見了尋訪考察團。
“小巖,小巖,你回來了……”
一聲聲熱切的呼喚,一雙雙企盼的眼眸。
當徐小巖將軍走下大巴車,走到徐向前元帥故居前的廣場時,立刻被永安村的村民圍住了,徐小巖將軍與大家揮手致意,“小巖回來了”,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在兒子的攙扶下,叫著“小巖,小巖……”,顫巍巍地走到徐小巖將軍面前,拉著徐小巖將軍的手,親切的說,“小巖,我是你嫂嫂,你還記得我嗎?”徐小巖將軍握著老人的手,連聲說“記得,記得”。濃濃的鄉(xiāng)情和親情彌漫在徐向前元帥故居前的廣場上。
在徐向前元帥紀念館和故居,團員們再一次重溫了徐帥披荊斬棘、探索光明的奮斗之路和戎馬一生的豐功偉績,從中感受到了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風采。
“這是毛瑟槍,不是卡賓槍”
陳賡大將的性格讓人喜歡,謹慎而幽默,他留下的照片大多帶著陽光般的笑容。曾經(jīng)有記者采訪其子陳知建將軍時,陳知建將軍說,別人都說我是“家中最像陳賡的人”,我的性格是“家傳的性格,軍人的性格”,這也是家風和民風共同造就的。在與他接觸不多的人的眼中,陳知建將軍是一位嚴肅、不茍言笑的人,說話直,脾氣大。
在參觀徐向前元帥紀念館時,陳將軍看到紀念館中有一支標注為“卡賓槍”的展品,仔細觀察后,就叫來了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指出,這不是卡賓槍,是毛瑟槍,并點出了卡賓槍和毛瑟槍的區(qū)別,還給大家講了卡賓槍和毛瑟槍各自的使用時間和地點,希望工作人員將槍下面的注釋改正。陳將軍的嚴謹贏得了周邊參觀者的敬意。
威嚴、嚴謹之余,他還向大家展示了詼諧的一面。在赴山西的路途中,為了打發(fā)在大巴車上單調(diào)而枯燥的時光,陳知建將軍主動擔任起“導游”的角色,在此次尋訪考察過程中,陳將軍一路向大家介紹,重溫前輩們參加過的一些戰(zhàn)役;為大家講解沿途的風光,講解歷史中的有關事件,講一些小笑話逗大伙開心,讓大家看到了一個風趣、幽默、機智的陳知建將軍。
“無限敬仰”
陳知建將軍自2003年退休后,游泳和書法是他最大的愛好。在參觀平型關戰(zhàn)役紀念館后,紀念館領導懇請這些當年參與平型關戰(zhàn)役的將領后代題詞,陳知建將軍沉思片刻,揮筆寫下了“無限敬仰”四個大字,其他團員紛紛在題詞旁簽下自己的名字,這四個字是大家的共同心聲,表達了全體團員對抗戰(zhàn)先輩的無比崇敬。
“七伯原來胡子特別濃”
周秉德是周恩來的親弟周恩壽的大女兒,12歲時才第一次見到七伯周恩來。在住進中南海之后,她成為沒有子女的周恩來夫婦的家庭一員。
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周秉德在周恩來的照片前,久久地佇立,靜靜地凝視,回憶和懷念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巨大貢獻的七伯。她喃喃地對筆者說:七伯原來胡子特別濃……在紀念館大廳,周秉德莊重地向全體英烈三鞠躬并敬獻了花籃。
“父輩的犧牲永遠不能忘記”
在平型關戰(zhàn)役紀念館和忻口戰(zhàn)役舊址,當年參與戰(zhàn)斗的國共兩黨高級將領的后代們,行走在抗日戰(zhàn)場舊址上,感受著黃埔先輩用血肉之軀對抗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大炮時的情景和誓死捍衛(wèi)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的英勇氣概,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在參觀紀念館時,望著展板上一幅幅熟悉的照片,后代們都感到既親切又難以忘懷。
在忻口戰(zhàn)役舊址,國共兩黨將領的后代羅瑞卿之子羅箭、衛(wèi)立煌之孫衛(wèi)智共同為紀念墻獻花籃;李默庵之女李碧如和衛(wèi)智——兩位忻口戰(zhàn)役指揮官的后代也在抗戰(zhàn)紀念墻前留下了珍貴的影像。他們表示,父輩當年攜手在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作為后人對于這段歷史是永遠不能忘記的。
“這里是我們魂牽夢繞的地方”
尋訪考察活動結(jié)束前,大家在太原召開了座談會,每位成員都暢談了自己對這次活動的感想和對黃埔軍校同學會今后工作的建議。
短短幾天的尋訪活動結(jié)束了,在該返回北京的時候,大家紛紛說,以前來過山西多次,但有的紀念館和舊址還是第一次來,這里是父輩拋頭顱、灑熱血、為國奉獻的地方,也是他們做為后人魂牽夢繞的地方,每一站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個地方都有家的感覺。大家近距離地感受黃埔前輩團結(jié)抗戰(zhàn)、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倍受教育,認為此次活動具有開創(chuàng)性,很有意義。此外,大家也一致認為,黃埔精神的凝聚力很強,在對臺交流方面很有潛力,先輩在愛國革命的黃埔旗幟指引下殺敵報國,后人當在黃埔精神感召下,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做好祖國和平統(tǒng)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