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華
摘要:《雨滴前奏曲》是肖邦前奏曲第15首,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是廣為人知、意義深遠的。在大型音樂會、演奏會中演奏頻率最高的一首。曲目表達了作者悲涼、憂郁、寂寞的音樂情境。論文從前奏曲的概念入手,引出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雨滴前奏曲》的譜例及主題動機,結合復三部曲式的基本特點劃分出曲式結構,最終從作曲技法去分析其作品,即從樂匯、動機、樂段、和聲、創(chuàng)作手法等去論證其特點,從而與主題遙相呼應、主旨統(tǒng)一。
關鍵詞:前奏曲 雨滴 復三部曲式 作曲技法
一、作曲家簡介及前奏曲的概念
肖邦,1810年3月1日出生于波蘭華沙,1849年在法國巴黎逝世,早年就讀于華沙音樂學院,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是19世紀浪漫主義時代獨具特質的音樂藝術家之一,被世人稱為“鋼琴詩人”。在19歲的時候就獨創(chuàng)了《f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1831年到法國,與著名作曲家李斯特相識,并又結識了小說家喬治·桑,肖邦的靈感在這個時候突然被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了很多體裁的音樂作品,有前奏曲、幻想曲、夜曲、舞曲、諧謔曲、即興曲、奏鳴曲等,著名代表作有《肖邦前奏曲集》、《波蘭舞曲》、《肖邦革命練習曲》、《離別》等。
“前奏曲是一種通常供樂器演奏的樂曲,或者為后面的作品作引導,或者獨立成篇。前奏曲起初是樂師們?yōu)檎{式或檢查樂器是否合調而即興創(chuàng)作的樂曲。以隨著人們對器樂曲的喜愛,它才作為一種正式的樂曲出現。它并沒用固定的形式,有時候近于幻想曲或者托卡塔舞曲,不過始終保留了即興創(chuàng)作的風格。”②
二、創(chuàng)作背景及創(chuàng)作思路
《雨滴前奏曲》是肖邦前奏曲集中的第十五首,是1938年冬天肖邦與法國文學家喬治·桑同在瑪略卡島養(yǎng)病期間寫成的。當時他們住在同一所修道院里,寒冷的冬天陰雨綿綿,肖邦因病心情也十分不佳。樂曲自始自終用一個連續(xù)不斷的八分音符降A低音伴奏襯托著,好像連綿不斷的雨滴聲,仿佛是肖邦那敏感多愁的心靈的律動,因此被人稱此曲為《雨滴前奏曲》?!雹坌ぐ钤陟o養(yǎng)的過程中,當時的感情也出現危機,心情十分復雜,內心無比燥熱。因此創(chuàng)作的靈感就在這一時刻爆發(fā)的,樂曲的音調起伏就是內心所想,和聲織體的展現、傳統(tǒng)和聲的模擬一系列的特征就在樂曲中體現。
三、作曲技法
(一)主題
在一首音樂作品中能夠把握其性能及音樂情緒、性格面貌的創(chuàng)作思路稱為主題?!队甑吻白嗲沸傻牡谝恍」?jié)到第四小節(jié)就是A部分主題的映襯和展示。它主要通過旋律、音色、力度、速度、和聲、調性等音樂語言來體現的,上下起伏的旋律音調,四度音程的控制,上行時成音階形狀,對稱均衡的4小節(jié)樂句,節(jié)拍違背了強弱規(guī)律,是以弱拍進入主題,左手都是圍繞一個“A”音調進行和弦分解,踏板對旋律起到色彩性的變化,清晰明亮,進一步加強了音樂發(fā)展的動力,體現了動機的關鍵性。左手采用八分音符分解和弦織體和向心式的作曲技法,模擬的是淅淅瀝瀝的雨滴聲,在和弦分解鋼琴伴奏陪襯下使音響清脆清新,秀麗的雨滴映入眼瞼,如歌的旋律高貴而寧靜。旋律發(fā)展上下行交替、起伏悠長,波瀾廣闊,襯托出作曲家的思想意境。由主調進行到屬調回到主調迂回婉轉,再現功能隱約可見,并且第一樂段每個樂句用7連音加以過渡銜接,使旋律連貫又不失韻味。
B部分的主題通過對比呈示于聽眾,第28小節(jié)到第31小節(jié)是B部分的主題動機,音調特別,與A部分的材料截然相反,它是圍繞主旨A音展開和弦分解,高音區(qū)運用了同一反復、節(jié)奏重復的創(chuàng)作手法,低聲部成“duo、re、mi、re”,與第29小節(jié)的“re、mi、fa、mi”形成一種二度模進,中間聲部亦如此。
(二)和聲思維
和聲就是多個和音結合在一起的連續(xù)進行。和聲可以增加音樂作品的表現力,增添聲音效果和感情基調,在鋼琴作品中起伴奏功能的時候,好的效果非常明顯。在和聲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就是和弦,有三度疊置起來的三個音叫三和弦,四個音的叫七和弦。在旋律配置上安排什么樣的和弦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肖邦這首作品天生具有重情緒化和個性化的浪漫主義氣質,以傳統(tǒng)功能和聲為主,強調的是功能化進程,聆聽到的是民族特色音調和新穎的和聲音響,聆聽到的是波瀾壯闊、情感激越散發(fā)出清新明快的雨滴聲。同時采用了功能和聲及轉調離調的方式使音樂步步推進,豐富音色。和聲離不開功能,肖邦在整首樂曲中幾乎以正格、變格進行為主,由主調運行到屬調,或者由主調進行到下屬調,四、五度協(xié)和音程反復出現。在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中出現了對比,采用了轉調離調的作曲手法使調性改變,音樂情緒和音色急速轉折,形成新的音樂主題,副屬和弦的定位,重屬和弦的冷靜思考,表現了作者在這一時期新的對比、新的材料和新的音樂情緒。
(三)曲式
《雨滴前奏曲》是屬于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基本圖示劃分結構如下:
第一部分(1-27小節(jié)),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A段旋律第一部分是重復變化型兩句式樂段,由2個4小節(jié)方整型樂句所構成。B段也是一個樂段,屬于并置型對比中段,利用一些較新的主題材料與A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利用轉調、離調、和聲、調性對置、音樂織體的手法進行對比,旋律非常緊湊,十分集中。第十三小節(jié)和弦、旋律再現,與前面主題部基本相同,是對呈示部音樂主題的回歸,節(jié)奏、不快不慢的速度、和聲、伴奏的織體這些豐富的音樂語言等幾乎沒有變化,由兩個相同材料形成的變化重復樂段。唯一在七連音上有所區(qū)別,曲調裝飾加花形成音樂高潮,最后落在降E上,以典型的調式開放型而收束。旋律線條呈降低趨勢,不斷回落,肖邦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心中所想之事總得不到滿意答卷的生動素描刻畫得栩栩如生。
第二部分(28-75小節(jié)),并列單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是原樣重復的兩句式樂段,由2個16小節(jié)方整型樂句所構成。A段是第二部分的陳述部分,也屬于穩(wěn)定的陳述型樂段,樂思材料單一、完整,和聲簡單單純,樂句結構呈16小節(jié)規(guī)整型和勻稱型。采用了轉調和伴奏織體的創(chuàng)新形式,使音樂情緒和性格產生重大的轉變。B部分(60-75小節(jié)),是不帶再現的對比中段。力度上弱奏開始,通過柱式和弦層層推進,極難彈奏的基礎旋律線條,手指力度的展演,均勻平衡的音符描繪得繪聲繪色。在創(chuàng)造手法上,#B是升高第Ⅶ級的特性變化音,由低音聲部過渡為高音聲部,之后采用離調作曲技法,音響較沉重激動,作曲家心情煩悶、內心不平靜的思想境界再次展現。圍繞在#G音的動機進行發(fā)展,使前后密切配合,天衣無縫。伴奏織體由四分音符轉變成附點二分音符,以及在快結束的時候,低音采用部分二分音符變音及附點二分音符,最后用同主音調式交替的高級手法進入再現部的屬調等待,使樂曲達到了高潮。
第三部分(76-89小節(jié)),樂段加coda結構,呈示部縮減重復。它可以分為兩個樂句,第一樂句采用的是重復變化主旨的手法,使音樂恢復寧靜,但作者內心的雨滴仍敲打在地上,唯一不同之處是第一樂句結束處七連音換成了十連音,以十連音的形式連接第二樂句,出現了兩小節(jié)的主題映襯,逐步演變,使音樂素材更精練、更準確,主題思想更集中。最終加強了音樂嚴謹性,主旨完整性。之后就是尾聲,慢慢消失,韻味無窮。
(四)調式
在一首以7個音為主旨的旋律中,圍繞一個中心音進行展開所形成的一種體系就稱為調式。調式的范圍很廣,有傳統(tǒng)大小調式、民族調式、中古調式、離調轉調等類別,作曲家生活在浪漫主義時期,體現當時的情懷,必然以傳統(tǒng)大小調為主。旋律中的調式調性決定了作品是否完整終結?這些都是調式的重大意義。無調性的作品,振動是沒有規(guī)則的,也沒有主音支持的。比如西方二十世紀的序列音樂等。
第一部分在A樂段收束部分落在了降D主音上,是調式收攏型的,停留在主調的完全終止上。樂句結構呈4小節(jié)規(guī)整型和勻稱型。調式功能由主調進行到屬調回到主調。大小調性明朗,第一樂句與第二樂句是降D大調,旋律發(fā)展到第9小節(jié)是B部分,利用一連串的離調,音色的變化透入心底,不斷地打斷心理的矛盾,交錯起來的一些煩心,使音樂可塑性更強,和弦色彩及變音發(fā)生改變,因此變?yōu)榻礕大調。17小節(jié)后再現主題,調性回歸。最后主音落在降E上,屬于調式開放。
第二部分是莊嚴神圣的圣詠音調,節(jié)奏規(guī)則固定不變。利用主旋律低聲部來敲打作曲家的神經,構成了陰森恐怖的葬禮進行曲的形象,更是形成了音樂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體現了此刻最核心的音樂動機。第一樂段收束部分落在了升C主調的主音上,是調式收攏型的,停留在主調的完全終止上。旋律從開始就進入了降C小調,音調移至左手,右手持續(xù)音#g,不斷重復,與前面第一部分比較,主題變化形成了一種對比模仿淅淅瀝瀝的雨滴聲,是敲打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特別是低音部分渾厚而笨重的主旋律,像和尚念經一樣延綿不斷的“suo“的持續(xù),襯托出作曲家內心無比的心煩與焦慮。調式功能由主調進行到屬調又回到主調,比較單一、單純。
第三部分從同主音調替換降A到主音降D,因此從降D開始重復樂曲的音樂主旨,也就是再現部。和弦主調-屬調-主調,典型的浪漫主義和弦色彩,典型的正格終止,落在降D和弦上,以調式收攏收束。
四、結語
肖邦這首《雨滴前奏曲》是前奏曲集中的第15首,它不同于其它的前奏曲,它是以優(yōu)美的旋律音色為追求目標,把旋律部分彈得富有歌唱性,那是真心實意的、是發(fā)自肺腑的。篇幅雖然很短小,思想內涵卻豐富而深刻,而且作曲技巧既強大也很嫻熟。它之所以能廣泛流傳至今,最有魅力的、用迷人的曲調扣住了人的內心世界,使欣賞者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猶如“雨滴”般的固定音。肖邦在這首前奏曲中也采用了一些裝飾音(倚音),體現了傳統(tǒng)中夾雜著創(chuàng)新,其快速靈活、激動奔放就是此階段的特點。因此如果沒有肖邦,19世紀下半葉的優(yōu)秀成果是較難實現的。因此我們要研究肖邦優(yōu)秀的作曲技法,在鋼琴樂曲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有所突破,凝聚自己的音樂風格,在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上有所成就。
參考文獻:
[1]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李丹芬.彩圖音樂小百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許名.肖邦鋼琴曲集·前奏曲[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
[4]謝晶瑩.肖邦降D大調前奏曲賞析[J].歌海,2008,(05).
注釋:
①譜例選自:許名:《肖邦鋼琴曲集.前奏曲》,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②劉雪萍:《肖邦<降D大調(雨滴)前奏曲>形態(tài)分析》,《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年第8期。
③李丹芬:《彩圖音樂小百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