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行勇
摘要:聲樂教學的過程是美化嗓音樂器的過程,人的嗓音樂器是唯一的且不可復制的,這就給聲樂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筆者在十幾年的學習、演唱、教學實踐中,對聲樂的一些理論進行了探索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關鍵詞:聲樂演唱 教學 研究 體會
一、 聲樂教學是美化“嗓音樂器”、“去偽存真”的過程
聲樂教學不同于器樂教學,其困難之處在于,聲樂學習的過程也是制造嗓音樂器的過程,而每個人的自備“樂器”各有差異。聲樂教學是一門特殊的學科,聲樂教學不同于在樂器上進行看得見、摸得著的技能教學,聲樂教師必須憑自己的聽覺對學生施以不同的教學,學生只能憑“感覺”用意識調節(jié)來接收教師的教學方法,由此可見其抽象性、困難程度。
一個學生優(yōu)美的音質絕不是聲樂老師給他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天生的。這就好象是在泥沙中淘金,聲樂老師充當的角色就是淘金者,通過一道道工序,把沙和一些雜質去掉,從而得到金光閃閃的金子。即通過種種訓練方法,有計劃地去除學生身上阻礙了美好聲音產生的不該有的雜質或其它因素,把學生優(yōu)美的音質挖掘出來。每個聲樂老師就是制造、美化嗓音樂器的工程師,樂器做壞了可以重做,而人的嗓子一旦唱壞就無法再重新更換。作為一個聲樂教師,要愛護學生那兩片薄薄的、細嫩的聲帶,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這個“毛坯樂器”進行打造、調整、美化,讓他能發(fā)出輝煌的、響亮的、動聽迷人的聲音。
二、關于氣息問題
氣息在歌唱中是相當重要的,在教學中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是很難的,筆者在十幾年的學習、演唱、教學的實踐中,一直在探索與研究。筆者認為運用腹式吸氣法為最好,即把氣吸到以肚臍眼為中心的下丹田。以胸腔口為界,以上稱為“正點”,以下稱為“負點”,吸氣要在“負點”以下吸,不能在“正點”以上吸。首先找對嘆氣的感覺,嘆到哪就在哪里吸,吸到哪就從哪唱。把吸進來的氣通到橫隔膜以下,也就是讓氣息從胸腔里下到腰的周圍,使整個胸腔保持空腔狀態(tài),以不至于把氣提到胸腔而擠壓喉頭,影響胸腔的共鳴。把氣順利吸到腰的周圍,使腰的周圍擴張,并“保持”這種狀態(tài),使吸氣肌肉群與呼氣肌肉群形成一種相互對立的力的“對抗”。也就是要控制住氣息,腰周圍脹起來,小腹稍有力,兩肋擴張,即要用腹肌頂住擴張的橫隔膜,形成腹肌與橫膈膜的“對抗”。
吸氣要吸得快,吸得深。所謂深呼吸與深的氣息支持,指氣息要吸到肺的底部,沉到腰腹部的感覺到底,在嘆的基礎上放松,讓氣息下來。吸氣宜少不宜多。把聞花式的呼吸(感覺用鼻子吸氣加上嘴張開)、下支點吸氣法(在中山裝第四個扣子的地方吸)、哭泣式的呼吸以及稍加活動后的呼吸運用到歌唱中。筆者在教學中主張口鼻同時吸氣,快、深,這樣易打開喉嚨,要開著喉嚨吸氣,不發(fā)出吸氣聲音。歌唱過程中的吸氣階段,筆者認為是絕對不能單從其字面上將之理解為只要很好地把氣吸到位就行了,其實,歌唱過程中的吸氣除了把氣很好地吸到位,同時它還要求在這短短的吸氣過程中,必須同時打開腔體,建立好歌唱狀態(tài),感情也要到位??傊?,要達到“精、氣、神、行”剎那間合而為一,達成一個良好的歌唱協(xié)調性。很多人喜歡在唱的過程中再不斷地去調整,這固然重要,但筆者認為唱前的調整到位更重要,其實到實際歌唱時再去調整,在筆者看來更象是到戰(zhàn)場上了再去磨刀。呼氣過程就是用刀的過程,如果到用刀時才發(fā)現刀還沒磨好,很顯然很容易讓自己處于被動的局面。多動腦子,把很多的聲樂要求融合在吸氣當中去完成,或許這樣做聲樂能力會進展得更快些!另外,筆者覺得良好的自然呼吸狀態(tài)要配合合理的用氣方法。其基本感覺是后腰兩側要哼開,具有較強的支持作用。這種哼開保持較明顯的特點大約有兩種:一是發(fā)聲過程中伴隨著哼和哭的感覺,使后腰有一定的擴開感,緊而不僵;其次是在準備歌唱發(fā)聲前,就將后腰帶處脊椎的兩側輕輕擴開,然后開始發(fā)聲歌唱。這種呼吸的用氣狀態(tài)使歌唱者能夠自由控制聲音的強弱。原則上講多吸氣不如少吸氣,少吸氣不如帶感情下的自然吸氣。吸氣決不能過滿,過多,僵硬,緊張等。
筆者在教學中還強調學生注意:(1)唱高音時,小腹應該有力量往里收,后腰用力頂住,這樣聲音出來很結實。但不要因為收腹,把氣推出去,應該把聲音坐在氣上。(2)收腹和擴張雙肋可同時做,氣好象在腰里換。(3)不要張嘴,雙肋就往內吸,反而感覺向外擴。(4)在發(fā)音以前提前吸氣,為的是打開喉嚨,口鼻吸氣,同時作好位置的準備,然后唱,要使聲音持久、動聽,關鍵在于你能否掌握好吸氣。
三、關于“哈欠”狀態(tài)的運用問題
“哈欠”也是我們生活常常要做的動作。歌唱中的“哈欠”狀態(tài)和一個人在疲勞或困倦時打哈欠是一樣的。筆者在學習聲樂的十幾年期間,得益最深提高最快的是跟一位83歲高齡的老太太學習聲樂時,她反復并一再強調我做到歌唱時保持、加強保持半打“哈欠”的狀態(tài),筆者在歌唱的實踐中拼命努力地去做這種“哈欠”的狀態(tài)。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使筆者解決了多年困擾著我的喉嚨緊,歌唱帶著“喉音”,聲音下不來,上不去的難題。也解決了聲音不通,下不來胸腔,上不去頭腔,卡在喉嚨里所導致的聲音擠、壓、白,并出現小抖,有似羊叫般的尖、刺耳的難聽的聲音。并且使聲音變得圓潤、通暢、動聽起來了。所以筆者在教學中也強調學生做到半打“哈欠”的狀態(tài),也收到了一些效果。
我們閉口打個“哈欠”,喉嚨里面狀態(tài)是打開的,軟顎是抬起來的,這符合科學發(fā)聲狀態(tài)的感覺。歌唱是中是要保持喉嚨里面有這樣狀態(tài)的。它可以使聲音垂直、掩蓋、通暢,容易調整好氣息和位置的關系,找到合理的共鳴狀態(tài)。所以教學時要求學生用打“哈欠”來體會喉嚨里面的狀態(tài),并保持這種狀態(tài)來歌唱,轉換母音時不能改變“哈欠”狀態(tài),這樣就能獲得豎的、上下貫通的、渾厚而圓潤的聲音。
但是,要注意的是“半”打哈欠,即要求不能把打“哈欠”打過頭了,產生了僵硬的聲音。打哈欠時加上放松或嘆氣,練習中把小舌頭抬起來歌唱并保證每個字都是這種狀態(tài)。
筆者在自己演唱實踐與教學訓練學生中的體會是:(1)打“哈欠”分兩個階段:前階段是鼻子、嘴巴打開,深吸氣。喉結最低的時候,喉頭最開。后階段,往外吐氣時,喉結開始上。(2)頜關節(jié)打開:上顎往上抬,上下顎要松開,下巴放松,象是掛著,想使勁也使不上。打“哈欠”的目的是為了開喉嚨。(A)使聲音全面放出來;(B)使喉結保持在下面,聲音就穩(wěn)定,不會出現小抖。體會一下下巴輕輕放在桌子上,打開嘴巴。(注意:唱歌時任何時候都要往上唱,抬上顎,不要往下壓下顎。)(3)唇周圍的肌肉,唇角等,都該保持放松狀態(tài),不緊張,里面打開帶動外面,不能外面帶動里面,否則就會緊張,位置也不到位。咬字好象在耳朵中間地方出來。(4)唱中聲區(qū),與高聲區(qū)頜關節(jié)的張力不同,要根據音高向上調整。
四、關于如何唱高音的問題
筆者在學習聲樂的開始四五年里,高音一直只能唱到G2,再往上高半個音只能勉強上去,A2是無法唱上去的。原因有多個方面,我所從師的老師大多都是女的,女的唱高音的感覺與方法同男的不一樣,也就是說我還沒有真正學到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后來,筆者跟一位男高音唱美聲的老師學習聲樂,筆者的高音的演唱能力才開始突飛猛進,一下子就能夠唱到C3至D3。筆者也掌握了一些解決男高音如何唱高音的技巧,即在打好演唱基本技巧的基礎上,運用“關閉唱法”與“咽音唱法”。
“關閉唱法”是男聲發(fā)高音時一種最巧妙的技巧。女聲不像男聲那樣需要?!瓣P閉唱法”就是歌唱時不能在所有的整個音域中,用同樣的方法唱,是在氣息上升至上顎與頭腔共鳴區(qū)時,運用腹肌向里收縮,橫膈膜向上與胸肌配合來維持強力的氣壓,軟顎與小舌均提上,然后以極緩的速度將氣運至頭腔區(qū),將音色變暗轉向頭的中區(qū)與后部,再轉向前送出,使之發(fā)出一種金屬質的有力而動人的共鳴。
“關閉唱法”是一種精心的聲樂技術,要細心地去體會。筆者記得自己在初學時根本找不到這種感覺,因為以前女老師教我的是用她們女聲的真假聲結合的混聲唱法,而在實際的男聲演唱中假聲是很難唱出來的,要么太虛要么太真聲了,往往真假聲脫節(jié)而沒法混起來,所以筆者認為男聲在唱高音時不能借用女聲的混聲唱法,而應該換種方法。筆者在男老師的反復示范以及他所談的自己的演唱體會后,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試驗與練習、揣摩,才初步掌握了這種演唱技法?!瓣P閉唱法”說白了就是母音轉換,唱到高音區(qū)時把母音變窄,如把a變成ao再變成o再到ou再進一步變窄成u 。關閉并非關住,它是在唱高音時把聲帶靠攏,母音就變窄了。筆者最切身的體會是唱高音時首先要把聲音攏住往上挪到頭腔,母音從大變小,聲音變暗,有如掩蓋的感覺,改變音色,使明亮的音色變成晦暗色往前額、頭頂送,使聲音聽起來好像被一層輕紗罩住似的,就好象上面有一只碗,復蓋著高音一樣。也就是唱高音時,上顎向上提,軟口蓋升高(打哈欠狀),引導氣息進入頭部的共鳴腔形成一個象教堂那樣的圓頂空間,讓氣體充滿這個空間,籍著強力氣壓的支持而發(fā)出一種整體的鏗鏘有如鐘鳴、充滿生氣的動人的音色?!瓣P閉聲”是真聲到頭聲的中間銜接部,主要是頭部各腔的掩抑微妙的關系。
其實我們中國民族唱法中的假聲就是不自覺的運用了關閉唱法,如京劇唱法,比西洋所謂的這種運用“關閉唱法”所唱的音還要高幾度,它在把氣息、聲音上升至頭腔時,還滲進了假聲,在很高位置的假聲點上把聲音放大唱出來,這種京劇的含有“關閉”元素的唱法,我們應該好好去研究并在演唱實際中借鑒、運用,只是這種京劇唱法發(fā)出來的聲音沒有西洋運用“關閉”唱法發(fā)出來的聲音渾厚、洪亮、動人、持久、鏗鏘有魄力。
林俊卿博士的《“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一書,也分析了各種唱法的優(yōu)劣。林俊卿在沒有學習”咽音“唱法以前,學了多位老師經過了多年的學習,只能唱到f2到g2,后來向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學到了意大利傳統(tǒng)“秘方”——“咽音”發(fā)聲法,直到現在還可以連續(xù)用真聲哼響亮到C3到E3的音幾百次毫不感到費力,而在低音部,仍可以把lowC的音唱響。對于“咽音唱法”,唱高音時在口腔的后半部恰當地建立和改善一個適宜的歌唱腔體,充分利用口腔的歌唱共鳴,對咽部作特殊姿勢的調節(jié)所發(fā)出的“咽音”,音色帶上了金屬般的脆亮成分,聲音變得比較美妙動聽,富有致遠的穿透力和表現力?!把室簟币簿褪前l(fā)聲器上端的會厭周圍組織全面收縮形成細小的 “發(fā)音管”共鳴室造成的,唱高音時歌聲帶有鏗鏘結實音色的聲音。我認為平時在練聲中只有運用“咽腔哼鳴法”,多用a e母音進行訓練,并加強咽腔肌肉群的訓練,才能獲得動聽的“咽音”。
在實踐中領悟到無論哪種唱高音的方法都要用腰部的力去唱,即把氣吸到腰的四周,感覺到前后腰部膨脹起來,然后把氣閉起來,張開口,用力把腰及肋骨向里一收,胸部向上一挺,感覺到壓力壓住了上顎,運用腹肌的收縮來增加壓力(到了a2就要用腰力了),再運用上一些“關閉唱法”和“咽音唱法”,高音就容易唱上去了。
不管運用什么唱法唱高音,還是要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練聲,加強科學的練習、練習、再練習,反復訓練,不斷琢磨,不斷提高。就象跳高運動員在訓練跳高時,教練教你怎樣去跳,比如背越式,跨躍式,你在知道了技巧后還是要拼命地去練跳,使你的大小腿肌肉群得到訓練具備一定的彈跳能力,才能夠越過目標高度。唱歌也一樣,你掌握了技法以后,還是要練,使參與歌唱的咽腔、胸腔、頭腔、腹肌等肌肉群得到良好的訓練,建立起良好的中低聲區(qū)以及正確的換聲區(qū)系統(tǒng),才能夠唱出一定的高音。平時要加強身體鍛煉,慢長跑等有氧鍛煉可以提高肺活量,杠鈴、啞鈴等無氧運動鍛煉全身肌肉群,發(fā)達的胸肌與腹肌可以提高唱高音的能力。
五、關于歌唱聲音的方向與如何傳遠問題
我們唱歌的人都希望聲音能傳遠,使很遠的聽眾能夠聽到,聲樂老師要求我們練習時往里吸,往里唱,不要往外唱,同時要求聲音不能進進出出,出出進進。聲音要先攏住再往頭腔上挪,向上前方前額的部位集中,在頭頂外部向前方飄蕩,這樣聲音就可以傳得很遠了。也可以這樣去做,聲音在硬顎與軟顎之間的垂直正上方,即咽音后點,往上方兩個方向走。一個是自咽音點象海豚頂球一樣往眉心前上方(面罩點)方向從里往前上方成四十五度角穿透斜飛出前額直向上前方運動;另一個方向在咽音點往頭頂上方直插云霄。
參考文獻:
[1]趙伯梅.唱歌的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林俊卿.“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5.
[3]田鳴恩.科學的唱法——如何唱高音[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