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nóng)
先請大家欣賞一首詩:
一時歡樂一時愁,想起千般不對頭。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憂來自解愁。
此詩是一個謎語,謎底是“猜謎”。相傳,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謎這種活動,而今正月十五流行的是猜燈謎。那么猜謎又是怎么演變成猜燈謎的呢?這還得從一個故事說起:
據(jù)傳,古代有個姓胡的財主家財萬貫,卻在村里橫行霸道,無論待人或是做事,皆是虛情假意,人們都叫他“笑面虎”。這笑面虎只要看見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像老鼠給貓捋胡子般拼命巴結(jié),而對那些穿破衣服的窮人,則像餓狗啃骨頭般恨不得嚼出油來。
再說那年春節(jié)臨近,胡財主家一前一后來了兩個人,前腳進(jìn)來的叫李才,后腳進(jìn)來的叫王少。李才穿戴得非常整齊,王少則穿得破破爛爛。家丁忙進(jìn)去稟報,笑面虎慌忙迎出門來,一見李才衣帽光鮮,便滿臉堆笑地恭敬相讓。李才說要借銀十兩,笑面虎忙取來銀兩。李才接過銀兩,揚(yáng)長而去。笑面虎還沒回過神來,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爺,我借點(diǎn)糧。”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見來人是穿戴破爛的王少,非常生氣,大聲罵道:“你這小子,趕快給我滾出去!”王少還沒來得及說清原因,就被家丁趕出了大門。
回家路上,王少越想越氣憤,無意中心生一計,決定要斗一斗這個笑面虎。轉(zhuǎn)眼間,新年已過,元宵臨近,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起了花燈,王少也樂呵呵地忙了一天。元宵節(jié)的那天晚上,各家各戶的房前街頭都掛上了各式各樣的花燈,王少也拎著一盞花燈上了街。只見這花燈扎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面還題著一首詩。王少來到笑面虎家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路人紛紛過來圍觀。笑面虎正在門前賞燈,一見此景,忙擠到花燈前,只見燈上題著四句詩,他認(rèn)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賬房先生念給他聽。賬房先生搖頭晃腦地念道:
頭尖身細(xì)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rèn)衣裳不認(rèn)人。
笑面虎一聽,氣得面腮通紅,雙眼圓瞪,大聲吼道:“臭小子,膽敢罵老爺!”說罷,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我哪里罵你了?”笑面虎氣得喘不過氣,說:“你那燈上是怎么寫的?”王少又大聲念了一遍。笑面虎惡狠狠地說:“這不是罵我又是罵誰?”王少仍笑嘻嘻地說:“噢,老爺是犯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是‘針,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是啊,這謎底就是針??!”他越想越氣,可又無可奈何,只能灰頭土臉地進(jìn)院了。周圍的人看到后都哈哈大笑起來。
這事后來越傳越廣。第二年的元宵節(jié),不少人都仿效王少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人猜謎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后相沿成習(xí),每逢元宵佳節(jié),各地都會舉行猜燈謎活動,一直流傳至今。
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jié)的重要活動內(nèi)容,《紅樓夢》里有好幾個章回都描繪了清人制猜燈謎的情景。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經(jīng)史辭賦,現(xiàn)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煉思維,可謂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