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坷垃
在所謂的“全球化”時代,我們對外邦的印象都被影視作品潛移默化著。比如,老外都以為中國人都是功夫大師或乒乓球高手,而我們都覺得印度人吃飯走路也載歌載舞。因此,在初到香港的第一個雨打芭蕉之夜,我在跑去見拉吉夫的路上,已經(jīng)一再告誡自己,現(xiàn)實不是寶萊塢。
房門推開,眼前是個充滿異域風情的小伙,有著紅黑皮膚和卷曲頭發(fā),正在開放式廚房里忙碌著。我們用英文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不聞廚房煙火氣,也不聽碗盤交響,拉吉夫就突然變戲法似地遞過來一個美式漢堡包。原來,他唯一的炊具就是他那靈巧的雙手。
一次在觀塘的一家餐廳吃飯,拉吉夫用手把面前的咖喱飯與一碟蔬菜拌得七葷八素,我強忍著胃里的翻涌,問他一會兒能不能像電影里那樣給我們來上一段,他側(cè)著頭說:可以是可以,但是你得先來。那神情讓我想起,當年藺相如請秦王擊缶的時候,也許就是這個樣子。
拉吉夫愛喝咖啡,到后來身體有了耐受性,喝咖啡就跟喝水一樣,已經(jīng)沒什么效果,但不知道是不是出于某種未知的副作用,他的毛發(fā)卻異常地茂盛起來。有一天,我和幾個同學去上課,走廊里迎面來了一個大胡子,沖著我們打招呼。我們都愣住了,好半天才依稀辨認出,濃密的須發(fā)后面所隱藏的是屬于拉吉夫的清秀眉眼。每天面對著永遠也看不完的英文材料,我們早已被折磨得了無生趣,如同行尸走肉,現(xiàn)在突然邂逅這一頭有著濃重滄桑感和浪漫藝術(shù)氣質(zhì)的毛發(fā),我們都被深深地打動了。
拉吉夫同學還有一手絕活,能用夸張、滑稽的肢體語言,把老師與同學的特點模仿得惟妙惟肖。有一位師兄,平時文靜內(nèi)向,但一討論學術(shù)問題,就跟換了個人一樣,語速極快,同時下肢伴以幅度極大的晃動。有一天拉吉夫跟我們提起這位師兄,帶著濃重的印度口音的英文說得我們似懂非懂,他急了,站起來一通狂舞,把兩條長腿抖成了麻花,當時就把大伙笑瘋了。從此之后,看拉吉夫同學的模仿秀成了我們平時休閑解頤的保留節(jié)目。
畢業(yè)后,拉吉夫同學去了歐洲。我們到頭來也沒欣賞到他的印度歌舞,只知道,這家伙已經(jīng)在國際學術(shù)舞臺上聲譽鵲起,長袖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