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良
(吉首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吉首416000)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指出,現(xiàn)在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1]沒有政治改革的保障,經濟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xiàn)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xiàn)。雖然中國目前在政治改革方面還存在著較大進步的空間,但已取得的成績也讓世界和國人有目共睹。
第一,中國模式下的政治改革在循序漸進中更具科學性。中國模式下的政治改革是一個逐步展開的漸進性的過程,之所以采取漸進式的改革方式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改革成本的需要和降低改革陣痛的強度。這種循序漸進的政治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極左路線”,它并不是以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和殘酷的階級斗爭為主要方式,也不同于拉美東歐國家所采取的“激進路線”,它并不是以全盤西化和私有化為主要手段。這種漸進式的政治改革,盡可能地把改革力度、發(fā)展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程度密切結合起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穩(wěn)步推進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改革,最低限度降低政治風險。西方國家當初確立民主體制,花費了幾代人甚至幾個世紀的時間。如果只知道照搬照抄西方式的民主體制,卻沒有耐心經歷時間的沉淀,實際上就是列寧所批評的“又想洗毛皮,又不讓毛皮下水”[2]。因此,作為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要想成功地實現(xiàn)政治轉型和現(xiàn)代化,就不能不分清楚主次先后,就必須要沿著漸進的路徑前行。
第二,中國模式下的政治改革在保持穩(wěn)定中更具合理性。政治改革的實現(xiàn),需要一定的保障條件,穩(wěn)定就是其中的重要保障之一。穩(wěn)定包括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穩(wěn)定,政治穩(wěn)定對于政治改革的成功與否意義重大。若政治不穩(wěn)定,就會導致人心不穩(wěn)定,導致人們的思想混亂,政治改革也將很難獲得成功。鄧小平一再強調:“中國不能亂,這個道理要反復講,放開講。不講,反而好像輸了理。要放出一個信號:中國不允許亂。”[3]正是在保持穩(wěn)定的基礎之上,通過穩(wěn)步地推進中國模式的政治改革,才使得中國避免了重蹈蘇東國家的覆轍,才能夠使中國模式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政治動力,這也正是中國模式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發(fā)展中國家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和最大悖論就是始終不能保持政治和社會的穩(wěn)定,一些拉美國家、非洲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遭遇,都清楚地證明了保持穩(wěn)定對于一個國家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是多么的重要。中國模式通過正確地處理好政治改革、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之間的關系,在空前深刻的政治改革中實現(xiàn)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的平穩(wěn)轉型。
第三,中國模式下的政治改革在堅持原則中更具正確性。中國進行的現(xiàn)代化不是別的現(xiàn)代化,而是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因此,中國的政治改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一個根本的前提,也是一個保證改革方向正確性的法寶。中國的政治改革一直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思想指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這一點是從未動搖的。正是因為中國模式下的政治改革積極穩(wěn)妥、堅持原則,所以才避免走一些彎路,才保證走一條適合中國的正確的路。20世紀90年代,在第三世界開始了一股所謂“第三波”的民主化浪潮,許多國家都建立或重新恢復了所謂的多黨競爭和議會民主,但是20 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身患“民主幼稚病”,其民主體制的運行差強人意。政治改革的成敗直接關系著國家的興衰,因此更需要結合本國國情,實事求是,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中國模式下的政治改革堅持原則,從自身的國情出發(fā),才避免了民粹政治和寡頭民主的陷阱,從而在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道路上一路高歌。
第一,各種社會思潮的風起云涌極大地影響政治改革的前進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政治改革一直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但是伴隨著各種社會思潮的涌動,對于政治改革的各種觀點與看法也是眾說紛紜。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潮影響的派別總是將中國現(xiàn)代化模式的政治改革方向指向西方式的“多黨制”和“三權分立”。他們認為西方式民主是完美無缺的,是普世價值。他們認為中國只有采取西方式的政治改革才能解決中國目前政治模式中所面臨的問題,除了西方別無他法,劉曉波就是這樣的代表人物。而受傳統(tǒng)社會主義思想影響的派別卻恰好相反,他們反對西方式的民主,把西方式民主看作全無半點可取之處。他們認為中國并不需要進行政治改革,漠視中國政治改革的迫切要求。顯然,這些思潮和觀點都是脫離中國政治的實際情況的。不同思潮不同派別的爭論,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影響到中國模式政治改革的前進方向。但只要我們堅持和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那些脫離中國現(xiàn)實,籠統(tǒng)地談論政治改革的思想和觀點,都不過是蚍蜉撼大樹罷了。
第二,權力過于集中得不到有效制約,導致政治改革成效甚微。對權力的監(jiān)督與制約是政治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鄧小平曾說:“權力過分集中的現(xiàn)象,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黨委權力又往往集中于幾個書記,特別是集中于第一書記,什么事都要第一書記掛帥、拍板,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了個人領導?!保?]這個問題不改革是不行的。西方國家十分警惕權力的過分集中,為防止民主制度遭到破壞而形成專制獨裁,各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和制度對權力進行監(jiān)督與制約。毋庸置疑,西方國家對于權力的監(jiān)督與制約機制也不是盡善盡美,其在內容上和形式上同樣存在缺陷。但是,作為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的產物,它也不乏合理的內涵。所以在某些層面,我們必須看到,也必須承認西方國家在制約權力、防止過于集中和專制腐敗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權力過于集中的情況開始有所緩解。然而,中國政治整體上的集權性特征仍沒有完全改變。比如對于“一把手”缺乏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簡單地把對權力的約束寄托在官員的道德自律以及更高級官員的道德優(yōu)越上,這是很靠不住的,也不符合現(xiàn)代法治精神,建立一套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才是解決權力過于集中的不二法門。
第三,執(zhí)政黨自身的政治改革滯后,改革還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作為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承擔著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的領導者、推動者和組織者的歷史責任,同時也是政治改革的強有力推手。中國的政治改革,體現(xiàn)著執(zhí)政黨對于當代民主政治發(fā)展的追求,因此必須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不能弱化執(zhí)政黨的使命能力,否則中國模式的政治改革就會失去核心力量和根本保證,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中國社會當前正處于轉型時期,執(zhí)政黨一直在努力推進中國現(xiàn)代化的民主政治建設,在政治改革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同時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zhàn),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第四,政治改革的路徑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存在一定爭議。由于國情的復雜性,使得有關政治改革的路徑選擇,眾說紛紜。有人主張自上而下,理由是在歷史上中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單一制國家,這種國家結構形式決定了中國要想進行政治改革必須自上而下地從中央政府開始,如果自下而上地進行制度性的改革,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將會受到動搖,甚至可能會導致整個國家走向崩潰。有人則持相反意見,認為中國的政治改革應自下而上地從基層開始。理由是因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難度較大,如果通過基層的試驗與實踐,總結經驗教訓,然后層層遞進,可以避免較大的政治動蕩和巨大的機會成本,不失為政治改革的一種有效路徑。不同觀點的碰撞,使得在政治改革的選擇路徑上存在著爭議,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改革進程的延宕。
第一,政治改革必須高舉正確的前進旗幟,堅持和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在政治改革方面所積累的寶貴經驗,最為核心的一條就是把握和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這為保證政治改革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了有力保證,同時也是在接下來的政治改革推進中必須繼續(xù)堅持的一大法寶。當今社會,各種思潮風起云涌,西方國家始終以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為至上的衡量標準,常常對中國的政治改革橫加指責,說三道四,似乎中國的政治改革必須要以削弱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取得成功,似乎中國的政治改革必須要以放棄社會主義的制度才能獲得勝利,不實行多黨輪流執(zhí)政和三權鼎立的中國在他們的眼中始終格格不入,始終是一個“異類”。如果盲目聽從,冒失前行,一旦放棄了正確的政治方向,迷失了自我,那中國的政治改革將有可能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毀滅地步。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了廣大民眾更多的福祉,必須要對那些不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和未來發(fā)展需要的部分實行根本性的政治改革。但是改革不能亂改,不能丟掉根本的原則,不能偏離正確的軌道。哥倫布曾說過:“我們處于什么方向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正向什么方向移動?!编囆∑揭苍f,“我們要根據社會主義國家自己的實踐、自己的情況來決定改革的內容和步驟”[3]。因此,必須高舉正確的旗幟,堅持正確的方向,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堅持走自己的路,絕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絕不能動搖和改變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政治改革的進度不宜盲目冒進,速度太快可能會出現(xiàn)災難性后果。一些西方學者一直認為中國的政治改革嚴重滯后于經濟改革,對此國內也有部分學者附和這一觀點。不可否認,在政治改革方面中國模式的確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如果以此認為中國沒有進行政治改革,或者認為中國的政治改革是失敗的話,那顯然也有失公允。建國六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之所以能夠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映照之下獨樹一幟,單單依靠經濟上的成功顯然是薄弱的??梢哉f,在經濟領域改革成功的背后,從未離開過政治改革的支撐。一些西方國家常常以西方式的政治民主標準來審視中國,自然而然對于中國的政治改革難以認同,出現(xiàn)否定和蔑視的聲音也就在所難免。但是,中國模式的政治改革不能依照西方揮舞的旗幟而盲動,政治改革必須要在速度和適度上保持適當的基準,不能盲目求快,盲目躍進,盲目跟從,中國的政治改革必須要保持一個屬于自己的節(jié)奏而起舞,這個節(jié)奏不能太慢,如果太慢就會導致整體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不協(xié)調。這個節(jié)奏也不能太快,如果太快就很可能會自亂陣腳,讓一些敵對勢力可乘之機。一些拉美國家和東歐國家在進行政治改革的過程中,都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所遭受到的教訓也是十分慘重的。因此,必須要在今后進行的政治改革中避免再發(fā)生類似的錯誤。漸進式的改革,就是有步驟地推進改革,就是穩(wěn)妥地推進改革,不但要考慮當前的需要,還要考慮長遠的發(fā)展,不能急于求成。這可謂是中國模式在經濟領域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而在政治改革方面,在保持政治穩(wěn)定基礎上的漸進式改革也可以是一個值得大加借鑒的法寶。2010年10月,環(huán)球輿情調查中心在沿海及內地七大城市舉行的民調中,在回答“政治體制改革應該注意的問題”時,受訪者對“把穩(wěn)定放在首位”的關注度最高,提及率近七成。[5]
第三,加強對政治權力的平衡與制約,不斷構建完善的權力監(jiān)督機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模式一個重要的政治優(yōu)勢。但如果權力過于集中,失去了平衡和制約,那也將導致十分嚴重的后果。比如當前嚴峻的腐敗問題,腐敗之所以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權力過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約束。如何解決政治權力過于集中,是中國政治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加強對政治權力的平衡與制約,一方面要不斷提升官員的道德自律,加強教育,使其化為內在力量。但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要不斷建立健全完善的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如果不夠完善,或者落實得不好,權力的異化和腐敗的滋生就在所難免。所以,建立健全監(jiān)督制約機制固然很重要,但提高相關制度的執(zhí)行力和約束力更為重要。一些制度之所以缺乏執(zhí)行力和約束力,主要問題并不是出在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上,而是在制度制定上存在缺陷。制度的執(zhí)行本來就是制度的一部分,如果執(zhí)行力弱甚至無法執(zhí)行,說明制度本身還是存在問題。因此,相關權力制衡和監(jiān)督制度在制定過程中就應考慮能否執(zhí)行和執(zhí)行力的強弱等問題,避免出現(xiàn)一紙空文的現(xiàn)象。
第四,政治改革涉及的范圍必須是可控的,執(zhí)政黨自身的改革尤為重要。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模式的政治領域中占據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唯一的執(zhí)政黨,其自身的政治改革對于推進整個國家的政治改革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在一個擁有13 億人口的大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并非易事,需要在黨的領導下有序進行。目前,在國際方面,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余波未了,西方式的民主面臨著走下坡路的窘境,改革似乎也被迫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選擇的路徑之一。而在國內方面,以往改革遺留下來的沉疴舊疾開始發(fā)酵,基層的社會矛盾有所突顯,比如黨和政府公信力受到的質疑,群體性社會事件的頻發(fā),也在某種程度上宣告一些問題與矛盾甚至呈現(xiàn)出激化的態(tài)勢。在此背景之下,社會公眾對執(zhí)政黨自身的政治改革充滿了期待,這種期待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既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壓力。在執(zhí)政黨所推動的政治改革中,可控性是十分必要的。所謂可控性,就是指在政治改革的范圍、力度和強度等方面要能夠控制得住,既要推進改革,又不能使改革失去控制,避免出現(xiàn)較大的政治動蕩和社會無序。執(zhí)政黨的改革既要努力從下面尋找突破口,調動起社會大眾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又要從上面解放思想,同時加以控制,從而制定出正確的決策和路線。如何上下配合,進行可控性的改革,這對于中國模式的政治改革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政治改革可以把縣政改革作為重要的突破口,自下而上層層推進。關于政治改革的路徑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一直以來存在著較大的爭議。主張自上而下的觀點認為政治改革應從中央政府開始,主張自下而上的觀點認為政治改革應從基層農村社區(qū)開始。其實,政治改革是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工程,中央政府和地方基層都需要加大氣力,共同運作??紤]到中國的實際情況,可以把縣政改革作為重要的突破口,以此為改革的切入點可能會產生更好的效果。中國共有2800 多個縣級行政區(qū)域單位,截至2008年底,中國縣域地區(qū)人口總量為9.28 億,占中國總人口的69.8%。中國縣域地區(qū)面積約占中國國土面積的95.2%。中國縣域經濟在2000—2008年GDP 復合增長率達到11%,2008年縣域地區(qū)生產總值達15 萬億元,占全國GDP 的49.6%。縣域地區(qū)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其強弱直接影響著中國整體國民經濟的興衰。近幾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和關注縣域經濟的發(fā)展,中國走向縣域經濟的時代似乎已是大勢所趨。而在政治改革方面,縣政改革同樣也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有利于中國現(xiàn)代化模式政治改革自下而上的推廣。在縣政改革方面,廣東的順德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鑒和推廣的經驗。2009年8月,廣東省正式確定順德區(qū)為唯一的一個綜合改革實驗區(qū),順德被賦予了行使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事務的地級市管理權限。一個月之后,順德就雷厲風行地推行了《佛山市順德區(qū)黨政機構改革方案》,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改革,把原有的41 個黨政機構整合為16 個大部門。但其實順德改革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大部制,而在于黨政統(tǒng)合的組織架構和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互相制約的權力架構。[6]黨政統(tǒng)合,是在現(xiàn)有體制之下的權宜之計,并不是與“黨政分開”相悖;行政三分的結果打破了原有的權力結構,力圖從根本上解決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癥結,建立起經濟、高效的政府運轉模式。當然,順德的縣政改革才剛剛開始,正所謂“摸著石頭過河”,在推進過程中還將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其成敗還有待檢驗,但其中一些思路還是可以大膽借鑒。如果縣級的政治改革一旦獲得成功,就可以以此作為突破口,層層推進,最終實現(xiàn)政治改革的總體目標。
[1]習近平.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改革[N].杭州日報,2012 -12 -12(9).
[2]列寧.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1-286.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329.
[5]中國民眾如何看政治體制改革[N].環(huán)球時報,2010 -11 -01(4).
[6]人民論壇雜志.世界大趨勢與未來10年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