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祥, 何恩情, 鮑麗娟
(合肥工業(yè)大學 黨委宣傳部,合肥 230009)
高校博物館擁有十分豐富的文物資源,彰顯著鮮明的高校文化風貌,是現代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履行高校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職能的重要載體。
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發(fā)展期。高校博物館也迎來了嶄新的恢復和建設時機,其數量的增長可以用“飛速”來形容。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高校博物館數量達到了150多所,擁有藏品少則數萬件,多則10萬件,其中不乏國家級珍品。從藏品數量上看150多家高校博物館擁有的藏品之和超過故宮、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著名博物館的總和[1]。高校博物館是幽居在象牙塔深處的珍貴場館,但由于其深處校園,缺少社會互動,以致觀眾稀少。
總體而言,高校博物館在開放過程中仍面臨一系列難題:一是開放程度淺。眾多高校博物館對外開放流于形式,觀眾只是走馬觀花地瀏覽館藏品,沒有深入挖掘館藏品內涵。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yè)知識解讀,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高校博物館勢必要加大開放的力度,招募更多高素質志愿者,提升講解服務水平,讓更多觀眾能領悟館藏品的意義。二是開放時間短。當前高校博物館普遍開放時間較短,由于受到管理和資金等的限制,多數時間仍處于閉館狀態(tài)。眾多高校博物館采取“預約開放”的方式,即只能先預約再開放,用種種條件和門檻將觀眾拒之門外。繁瑣的程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參觀者的參觀熱情,導致館藏資源難以突破校園圍墻,為社會共享。三是限制性開放。目前,高校博物館一般只針對教職工和學生開放,對社會成員的開放程度很低。社區(qū)群眾少有機會走入高校博物館。由于專業(yè)性過強,高校博物館之間、高校博物館與社會博物館之間也缺乏必要的相互交流,“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很普遍。高校博物館是社會公共科技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巨大的科技文化財富,但截至目前,其社會服務功能未能充分體現。
當前,眾多高校博物館處于門庭冷落的尷尬境地,對外開放狀況面臨諸多困難,諸如:資金保障體系薄弱;管理理念因循守舊;人才隊伍漸趨凋零;社會服務滯后,等等。這些難題均制約高校博物館對外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1)資金保障體系薄弱 財政保障是高校博物館正常運行的前提和基礎,高校博物館屬于公益文化機構,在日常運營及館藏維護品方面需要大量資金,對外開放勢必會增加高校博物館的運行成本。目前,高校博物館主要還是采取“以校養(yǎng)館”的方式,然而,相比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而言,博物館建設經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此外,由于高校博物館隸屬于學校,沒有正式納入博物館體系,也很難得到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多數高校博物館“待字閨中”,面貌多年如一,展品無法推陳出新,陳列格局一成不變,很難引起轟動的社會效應,自然吸引不到社會資金的投入。事業(yè)經費不足,尤其是維護費用匱缺,業(yè)已成為制約其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因素。為節(jié)約開支,眾多高校博物館平常不對外開放,而是采取預約開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員成本和維護成本。
(2)管理理念因循守舊 管理理念亟需推陳出新。傳統(tǒng)的高校博物館主要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其理念是以館藏品為本,各項業(yè)務基本上都圍繞著館藏品展開;工作重心從采編、典藏到對外開放,都側重于一個“藏”字,注重館藏品的沿襲和博物館本身存在的形式;以館藏品的多寡和增長速度的快慢作為發(fā)展標志[2]。高校的博物館大多依托所在的學科專業(yè)興建,只有部分教師和學生參與管理,很少有專業(yè)管理人員,因而談不上具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手段。
(3)人才隊伍漸趨凋零 由于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是師資隊伍,故其對所在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隊伍建設尤為重視,高校設立的高學歷門、海外學術背景和優(yōu)良學緣結構等門檻讓從事博物館研究和管理的人員望而卻步,沒有機會加盟高校博物館?,F有的高校博物館人員大多為非專業(yè)研究和管理人員。有的高?,F有的博物館管理員長期處于學校的邊緣化境地,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抑制。高校要注重博物館人才隊伍的建設,營造一個有利于各類人才成長的平臺,以調動高校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4)社會服務顯著滯后 博物館素有“終生學?!钡拿婪Q,不少高校博物館被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稱號,除教學和研究外,高校博物館還肩負著科普、展示、交流等社會服務責任。然而,目前多數高校博物館服務形式是一種被動式服務,坐等讀者上門,服務意識欠缺,服務水平有待提高;藏品陳列展覽單調,展示手段陳舊,多數沒有陳列和布展的區(qū)別,少有精品展和流動展,數字化進程緩慢,信息化技術運用局限,與社會博物館相比,顯得吸引力不足。
(1)建立“學校主導,政府支持”的財政保障機制,為對外開放提供支撐 高校博物館是由高校主導建設的公益性文化機構,經費應以高校財政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目前,高校博物館的經費普遍偏少,財政撥款主要用于館藏和基本運營,用于開放的經費幾乎沒有。要保證博物館對外開放的常態(tài)運轉,高校財政部門必須加大對博物館的資金支持力度,提高經費保障水平。建議將高校博物館納入到地方博物館體系,建立“學校主導、政府支持”的開放資金保障機制,學校將對外開放、對外展覽交流經費列入年度財務預算,政府每年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以緩解學校面向社會開放的經費壓力。高校博物館在對外開放時,利用社會服務成效最大化地贏得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爭取社會與企業(yè)贊助。
(2)建立科學完善的管理運行機制,確保高校博物館業(yè)務的有序開展 對外免費開放后,高校博物館勢必會迎來四面八方的觀眾。為確保雙方權益,高校博物館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一套科學完善的免費開放管理制度,在顯著位置公示管理辦法、服務內容、開放時間等,并利用宣傳資料、電子熒屏等載體廣泛宣傳,最大限度地將博物館的管理制度和參觀注意事項告知受眾。此外,高校博物館應充分考慮對外免費開放后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制定切實可行、嚴謹詳細的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組織管理員和受眾開展應急演練,確保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人和館藏品安然無恙。由于受眾素質參差不齊,公共文明缺失現象時有發(fā)生,博物館免費服務并不等同于免責服務,享受主體同時也是監(jiān)督主體。為保護高校博物館的公共資源,切實維護好博物館與受眾的雙方利益,應適時構建并逐步完善受眾誠信檔案等,以提高受眾的誠信意識,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務中自覺遵守博物館的各項規(guī)定。唯有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體系,才能使高校博物館的管理有章可循,為其育人功能的有序發(fā)揮保駕護航。
(3)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第一,人才是基礎,博物館管理員是高校博物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管理員的素質和能力是博物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數字時代的到來,讓博物館的服務對象和服務方式產生巨變。衡量一個博物館的標準不是館藏品的多少,而是博物館能否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實現服務增值與用戶價值最大化。博物館管理員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所在。除熟悉館藏品管理維護外,博物館工作人員還應熟悉博物館學、信息管理學的專業(yè)知識、同時還熟悉某些領域專業(yè)學科知識。高校博物館專業(yè)人員應該納入學校人才隊伍,給予足夠的重視,讓專業(yè)管理人員進得來、留得住。第二,大力發(fā)展大學生志愿者講解與服務團隊。高校大學生是一支具備專業(yè)知識、綜合素質較高的群體,是高校博物館獨特的優(yōu)勢所在,學校應該多選拔優(yōu)秀的學生進入講解員隊伍和管理隊伍,對其加強專業(yè)培訓和講解訓練,使博物館發(fā)展的傳承有續(xù)。
(4)提升社會服務質量,擴大對外開放的影響力 高校博物館的社會服務既包含了對普通民眾的文化素養(yǎng)服務、科普教育服務,也包括旅游觀光服務和文化休閑服務,受眾面廣泛。要提高社會服務質量,首先是要樹立主動服務的意識,積極探索高校博物館對外開放的途徑,擴大對外開放的影響力。其次,要創(chuàng)新社會服務的手段。改進陳列設計、布展形式,適度擴大布展規(guī)模和次數,引入聲、光、電等現代傳媒技術,靈活運用信息化手段,開通數字化博物館,全方位、立體化渲染高校博物館文化特色。再次,要加強與政府及地方博物館的交流與合作,借助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做好社會服務,從而實現共贏。高校博物館還應增加精品布展和聯合布展,根據觀眾的不同喜好,為他們量身定做各種互動節(jié)目,讓觀眾動腦動手,寓教于樂。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高校博物館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高校各機構和所在的社區(qū),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開展新型、有效的拓展活動,提高博物館自身應對變化的能力。
[1]劉 君,萬 象.高校博物館:何時走出寂寞的深閨[J].教育與職業(yè) ,2007,(22):32-35.
[2]舒 開.淺論高校博物館的特殊作用[J].文教資料,2009,(15):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