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科學的迅猛發(fā)展及其所帶來的人文性課題,傳統(tǒng)思想資源被視為醫(yī)治這一課題的靈丹妙藥,而隨著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廣受熱捧,那些神秘的、有毒的偽人文傳統(tǒng)也競相登場,人文與科學關系問題再次走向學術的前臺。本專題編發(fā)了3篇文章對這一人類性課題進行回應。李承貴教授以對科學解釋宗教信仰或哲學本體、解釋人的情感與情緒、解釋生死觀與幸福觀、解釋人文概念與命題、解釋人文敘述文本等為案例,對科學解釋人文現(xiàn)象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特點、所發(fā)生的問題、所產(chǎn)生的意義等內容展開了較系統(tǒng)、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嘗試性地提出了認識與處理人文與科學關系的主張。蔡仲教授通過對20世紀50年代的“科學與人文的分裂”和90年代的“科學與人文的沖突”原因的分析,認為科學哲學和科學的文化建構論都將科學視為一種“理論”而非“實踐”,從而不能給科學以完整的解釋,而如果從“理論優(yōu)位”轉向“實踐優(yōu)位”,則結果完全相反,這表明在科學實踐中科學與人文社會學科是相互融合的。東方朔教授則通過對卡西爾《人文科學的邏輯》的閱讀,提出了“人文學的知識如何具有‘真理’的性格”“人文學的邏輯上的自我思考有沒有獨立于自然科學的模式”“當藉由何種方式擺脫自然科學對人文科學的壟斷和‘暴虐’”等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不僅是卡西爾的獨特思考的呈現(xiàn),也是當今學界無法回避的“人文與科學關系”難題。盡管對人類而言人文與科學本質上是孿生兄弟,但二者的沖突似乎從未消停過,這是否意味著調和二者的沖突是讓這對孿生兄弟積極服務人類的前提?本專題3篇文章的討論希望能將這一課題引向深入。[李承貴(1963—),男,江西萬年人,哲學博士,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