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慧,鄭麗霞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在王文興的小說中,有很多看似對于傳統(tǒng)的否定其實是對于現(xiàn)實的質疑。他是以否定傳統(tǒng)的方式否定現(xiàn)實?!都易儭分?,王文興對主人公范曄的心理進行了深入細微的描寫,他的戀父、恨父、虐父到逐父的過程,表面看來好似不孝子對于父親的刻薄,對于倫理道德的叛逆,喪失了“良心”,深究內(nèi)因,是其由父親的惡習反觀到自己惡習,終而厭惡自身、設法逃避又無處可逃,最終采取極端方式的精神寫照。他的痛苦不僅在于他對于父親所代表的傳統(tǒng)的否定,而且他從父親那里看透了自己生活的丑陋面目,對于自己安身立命的人生原則徹底失望又無力改變,最終只能將其毀滅的悲劇。他的每一個或歇斯底里,或冷漠殘忍的舉動都是其潛意識里逃遁和毀滅的展現(xiàn)。運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學說恰能分析范曄的人格裂變。
弗洛伊德晚年提出三重人格理論,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弗洛伊德看來,本我是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部分,包括人類本能的、性的內(nèi)驅力和被壓抑的無意識的傾向。本我是不顧任何理性和倫理道德的約束而純粹發(fā)泄欲望的本能沖動,是一種原始欲望的滿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本我奉行的是快樂原則,而個人的快樂很多時候會引起與各種社會道德規(guī)范之間的矛盾沖突。自我處在本我與超我之間,按照理性和現(xiàn)實原則來調(diào)節(jié)和控制本我的活動,壓抑本我的非理性沖動。它會將那些不能被社會容納的欲望壓抑或驅逐到潛意識中去,協(xié)助本我躲開外部世界的威脅力量,為本我尋找達到目的的最佳方式。三重人格平衡的關鍵點就是自我的平衡。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結構中最高的層次。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兩部分。它主要受到道德和規(guī)范的約束,是人們傳統(tǒng)意義上追求的真善美的境界。超我趨向“完美”,而本我趨向“快樂”,這一對天生的矛盾就只能通過自我來調(diào)節(jié)。它既要強行壓抑本能沖動,還要把握好度,既要防止過度壓抑造成的精神傷害,又不能使本我與社會道德發(fā)生沖突。如果自我的力量足夠強大,調(diào)節(jié)有力,則人性處于正常狀態(tài);如果自我本身無力調(diào)和,或干脆倒向一邊,人的精神就會失常,導致人格分裂。
《家變》是一篇沒有男女愛情,只寫兒子與父母之情的小說。在兒子眼中,父親由從前的高大有力、和藹可親漸漸變得怯懦無能、卑劣渺小。小說由父親范閩賢的突然失蹤寫起,回溯了兒子范曄由小到大的經(jīng)歷,細膩地展現(xiàn)了兒子對于父親感情的逐步變化——由兒時的崇拜、依賴到后來的不解、反對、鄙夷甚至怒目而視。造成這一重大轉變的核心因素是什么?籠統(tǒng)地說是隨著范曄的成長逐步發(fā)展成熟的西化價值觀,具體的說就是范曄對于金錢、文明的渴望和范閩賢對此的缺失。
在文化環(huán)境上,臺灣官方20世紀五六十年代強行的“反共文學”切斷了臺灣與大陸文化的臍帶,文化上的無根狀態(tài),使其不得不轉向西方尋求出路。60年代的臺灣,在全盤西化的步伐下,受壓抑的境遇,苦悶的靈魂,以及大陸文化斷奶的彷徨,給每個青年人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他們不知何去何從。范曄是臺灣西化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的知識分子,冷淡親情關系,祟拜金錢,把賺錢的多少作為家中地位高低的象征。隨著范曄一點點長大,這個曾經(jīng)帶給他溫暖與快樂的家漸漸變成了靈魂的廢墟。由于父親懦弱無能、不善交際,賺到的錢越來越少,全家不得不為了金錢一次次向尊嚴、理性和道德妥協(xié):父親向母親“借”她的唯一首飾——翡翠戒指拿去當錢,遭到拒絕。父母反目,展示人心本相;情竇初開的范曄想要見到美麗的表姐,卻因家里欠著舅母的錢,無臉再見;母親為了節(jié)省開支以卑劣的手段解雇傭人,父親“由起始就如若沒發(fā)生什么事一樣,容臉極其隨寧”。[1]95范曄一面感受到父母的卑微猥瑣,一面詛咒他們所居住的破舊老屋、頹敗的院落和臭氣熏天的公共廁所;范曄指責父親對爺爺沒盡過孝道,在媽媽生病時拿出陳年舊藥糊弄媽媽;他以緊閉三天和停飯兩餐來懲罰父親向姑姑要錢……正如范曄自己所頓悟:“一切的問題都在于‘經(jīng)濟’兩個字可以解釋?!盵1]172沒有錢,使得范曄一家最起碼的生存欲望都很難得到滿足,更別提什么精神享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了。面對這樣的窘境,范曄將一切責任都歸結到父親無能上。他認為如果父親再努力些,再優(yōu)秀些,就可以使他過上更好的生活。他開始鄙視父親,每次沖父親發(fā)火都是極力在表達他與父親人生觀、價值觀的迥然不同,他想用一種咆哮來表達自己對父親的不恥,甚至他毫不隱藏自己對父親深深的恨意,從第一次挨打到與父親摔跤再到夢中出現(xiàn)的殺父情節(jié),都可視為范曄本我世界的清晰顯現(xiàn)?;蛘哒f,范曄的本我世界中,有一種極力隱藏的的弒父情結。
然而,對于一個正常人而言,可能會因為父親無能就輕視他,粗鄙就嘲笑他,也可能因為他毒打了你而憎恨他。但是對于給予生命,哺育成長的父親,僅僅因為他無力賺錢就想要殺了他嗎?什么才是范曄的本我世界中想要弒父的最主要原因呢?
下面幾個情節(jié)似乎可作為注腳。
與父親洗澡的情節(jié)中,范曄發(fā)現(xiàn)“同爸爸一樣,他亦除掉衣服,一身細纖小白體在一身雄魁的白體旁”;[1]38他“恨憎這由爸爸給他的大風耳,自媽媽得來的小嘴巴,自爸爸得來的那種雪白的膚色……”;[1]45他鋪陳父母的諸多缺點,生活惡習、愚蠢的認知、吃香蕉的方式、粗鄙的罵人、不贍養(yǎng)爺爺、不關心哥哥……有時“他的(父親的)行事留給他一類更壞更壞的影響,使他不知不覺的也照著樣錯下了,引得旁人對他譏笑!”[1]144父子爭吵到白熱化,父親拿出慣用的伎倆裝作頭昏踉蹌時,他也將他的手按在他的胸懷上,嚷著“好痛”,“他的父親突然驚呆了,一時也忘掉了他剛剛還頭昏的”。[1]151后來父親又協(xié)助母親攙扶他,給他捧熱水……范曄看見父母為他憔損焦慮的樣子還涌出一陣羞愧。父親裝病,兒子也裝病,父子倆如出一轍!“他今天,深然以為恥的,居然也和他的爸爸一個準樣——他的確許許多多方面像他的父母親,更尤其像他的父親。不錯,自進大學以來便有很多的人說他好像他的父親,他聽到了感覺無盡的箠痛,是真的,檢討起來,叫他更加的難過,他的一些懦弱,跟某些缺乏進奮的情況的確就象他的父親。而他之對于這種缺點卻不能泄恨于他的父親,因為他的情況已勢成他必理先憎恨他自身”。[1]145父親在無意識中充當了鏡子的角色,讓范曄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范曄所憎恨的父親的懦弱、無能、猥瑣其實正是他自身的寫照。平時,這些缺點都被遮蔽,他感覺不到自己的無能,而一旦父親那些可鄙可笑的行為出現(xiàn)時,總讓范曄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他不愿承認這些行為或心理他都曾有過,為了顯示他與這些想法和做法大相徑庭,他則必須對父親怒目而視,大發(fā)雷霆。其實,這正是自己的內(nèi)心丑惡被人揭穿后極力掩飾的慌張心態(tài)。
范曄的悲劇在于,他無可逃避地從父親身上繼承了這些遺傳缺點,隨著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成熟他又看清了這些缺點。如果說范曄有些聰明和睿智的話,那就是他對自身現(xiàn)狀的清楚認識。他深感自身的孱弱、無能,他極度不恥,又無力改變。那么只有一種方法,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他設法將自身的這些缺點實實在在掩蓋起來,避免觸目就驚心,然而父親如影隨形。他那些可笑可鄙的言行舉止總是肆無忌憚地把范曄最想隱藏的東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范曄)越隱藏,他(父親)就越拋露,他(范曄)越自卑,他(父親)越自賤。整整是個欲蓋彌彰!他想要逃避卻又無法逃避——這是與他血脈相連的他的生身父親!范曄可以忍受生活的貧瘠,可以忽視父母的卑瑣,可是當他立身行事的原則一次次遭到踐踏的時候,當他用生命去掩護內(nèi)心的丑陋一次次曝光的時候,他作為人的尊嚴徹底坍塌。父親的言行已經(jīng)超越了他所能容忍的底線,他痛恨這個給了他生命又沒能給他尊嚴的父親。他怎能無視于這樣一個照出自己全部缺點的鏡子的存在?他怎能允許自己丑陋的裸體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于是他的“本我”超速膨脹,他急于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搬走這面鏡子。
范曄最初的本我只是想要發(fā)發(fā)脾氣,以顯示對于其父行為的不認同。但僅僅不認同還不足以消除其怒火,他又對父親進行了懲罰:禁止吃飯、禁止出門。父親無奈地忍受了,他永遠不懂得他的懦弱和妥協(xié)只會使兒子更加輕視他,憎恨他。范曄也沒有因此得到快樂,他越是發(fā)脾氣,越覺得自己在迫近這些惡習,同時他還要承擔“不孝”的罪名和良心的愧疚與自責。他發(fā)泄怒火的同時也加重了心理負擔。
隨著父子矛盾的升級,范曄越發(fā)無力擺脫這種糾結,他渴望有一朝痛擊那面照出自己的鏡子,讓自己的招風耳、小嘴巴、白皮膚和他的懦弱、無能、膽小和恐懼都隨之消失。他要打碎這反觀自身的鏡子,他要殺了他父親!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本質就是被壓抑愿望的滿足。范曄被壓抑的、又極度隱秘的心理終于在149節(jié)中顯現(xiàn)出來:“他伸出了手去觸接抓到那一柄早先他的父親拋到他旁邊唾手可得的水泥地上的一柄亮晃晃鋼刀,一高舉貫歃進他之父親的胸部——他的父親瀝血闖起來狂奔,他是時也從地面上爬起來直追,他又向著他父親的背后猛擊一刀,又再猛捶一刀……”[1]168向自己的父親狠刺三刀!這是范曄一直以來想做而沒有敢去做的事情,這種壓抑到極致的情緒終于在夢中怒放。在這一幕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范曄丑陋、懦弱和妥協(xié),而是勇猛、果斷和兇殘!范曄終于在自己的世界中痛快地宣泄了自己,在某種程度上,他成了自己的英雄。這是他潛意識當中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
當然,范曄不可能讓本我為所欲為。他的自我也一次次以理智和孝道壓制著本我。他害怕父母的早逝,想以嚴懲自身獲得父母的長存。于是,他猛掌自己的兩頰;他學了摔跤將父親摔倒后又深深的自疚;范曄與父親因為小事爭吵,拜倒在父親頭暈高血壓的癥狀下,他告訴自己要永久永久地忍耐下去,忍受下去;在一個穆靜的夜晚,范曄深感自己對不起父親,決定徹底跟換對他不人道的態(tài)度。小說也交代了這種半夜咎悔不知道來臨過幾許幾回了,每一次最多“維持個一日兩日罷了,如此這般的情形很叫他憎恨他自己鄙恨得不得了”。[1]174
在自我的“救贖”過程中,雖然他也一次次地究罪于自己,并一次次地起誓發(fā)愿,但終究沒能成功地抑制那個強大的本我?;蛘哒f,范曄的這種所謂“自責”根本就是在為其自我倒向本我做個蒼涼的掩飾。他的自我只是在行動上抑制了本我去殺人,卻允許這殘忍的想法在潛意識中瘋長。
那么,范曄的超我世界呢?他的思想中沒有一點向上與健康的情愫嗎?當然有。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他也有著對真善美的純樸追求。在他人格結構中,超我也時常顯現(xiàn)。尋找父親便是他超我的存在。從第一篇尋父啟事一直到最后一篇,都表達了他對于父親的深切思念之情,希望父親速速返回,還特意申明“一切問題當照尊意解決”。[1]14這當然是個美麗的夢想。范曄在超我世界希望構建一個幸福、祥和的家庭,他希望像許多傳統(tǒng)士大夫家族一樣,父慈子孝,他更希望能像某些官宦家庭那樣,父親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一切問題照父意解決。即使沒有那么理想,他也仍然想要父親速速回家,并像從前一次次的發(fā)誓所言,一切事情順從父親的決定。昂貴的登報尋人費用沒有使他放棄,他猜測父親可能在考驗他尋找的決心和誠意。他請了假,一次次奔波于臺北市和周邊城市的廟宇和福利院,甚至在大街看到乞討的人也駐足留心,盡管他早已確定那不是他的父親。他奔波、勞碌、往返數(shù)次,他懺悔、希冀、堅持不懈。
然而,這所謂的超我如同海市蜃樓。首先,他的懺悔是建立在他父親已經(jīng)不在家里的基礎上的。這就意味著真實地揭露其內(nèi)心丑陋的那面鏡子并不存在,范曄每天生活在他小心營造的安全港灣。母親和鄰居永遠不知道他在外懦弱無能和被嘲笑,他一回到家就可以忘卻他所不恥的、羞于告人的種種經(jīng)歷。相反,不惜錢財和時間尋找父親的過程,成功地樹立了他“孝子”的形象,這個光環(huán)使他得到母親的認可,讓他有一種從未有過的價值實現(xiàn)感。所以他積極去找,不辭辛勞。可以想象,一旦他父親真的回來了,生活又恢復到從前,能照出自己猥瑣丑陋的鏡子再次出現(xiàn)時,范曄還能如此安然嗎?答案是否定的。范曄雖有堂而皇之的超我的存在,卻只是一個符號,它可以指引他在空虛中尋找,一旦找到了他的父親,那個美麗的夢想也就破滅了。果然,過了不久,范曄就將尋找父親的計劃忘了。
范曄超我世界的最高境界還體現(xiàn)在他與一位同街的退休老人的相處中。這位老人曾是中央機構的質詢委員,住巷子頭的一幢寬闊的猶如議事廳一樣的房子里。老人從容、儒雅、博學,令范曄傾慕,老人的優(yōu)越、恬淡的生活方式更讓范曄心向往之。老人帶給范曄的是帶著上流社會氣息的文明之風,這與范曄狹仄窘迫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交往給范曄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他幻想的烏托邦。
尋父的理想是虛幻的,向往的文明生活方式是難以實現(xiàn)的。范曄超我世界中的美好藍圖雖然充滿道德、審美的價值,卻無法推動他走向文明和健康。這種美好一旦遭遇邋遢的現(xiàn)實就會化為泡影,想要借助它的吸引將范曄引向真、善、美的道路是不可能的??侦`弱小的超我世界在抗衡風卷殘云的本我世界時,顯得那么無力。
在范曄的心理世界中,本我欲求極度膨脹,自我調(diào)節(jié)嚴重失衡,超我想象空虛無力。這必然導致范曄的人格分裂,逐步滑向本我的惡的世界。
小說結尾,范曄與母親過著相依為命的平靜生活。范曄似乎已經(jīng)忘記了尋找父親的事情,母親也越來越健康??雌饋砑彝ズ湍懒耍稌喜辉傩沟桌锪?,生活幸福了。其實這才僅僅是悲劇的開始。范曄的分裂人格將會使其滑入自我囚禁、恨父厭己、日漸萎頓的三重悲劇中。
自我囚禁是范曄失去父親后本能的選擇。當一個人意識到他自身不足時,他會想辦法彌補或改進不足。無力改進時他會想辦法遮掩,遮掩不住,沒有退路時才會發(fā)作、暴怒以維持其內(nèi)心平衡。雖然這是一種痛苦的經(jīng)歷,但至少其還能夠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世界中徘徊和掙扎。忽然有一天,他面對的所有阻力都消失了,他不必再為自己的缺點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擔憂了,他就會永遠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與現(xiàn)實脫節(jié)。鏡子打碎了,他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也就無需掩飾了,甚至很有可能在生活中將它放大,逐漸意識不到這是自己的缺點,視之為自然。范曄很享受這塊“凈土”。在只有他和媽媽的世界里,他是世界的主宰,他變得留戀家,與同事極少接觸,不交朋友。他害怕與外部世界接觸,他害怕同事嘲笑他、輕視他,他不敢向某個女孩表達愛慕,更沒有能力在事業(yè)的舞臺上實現(xiàn)自身價值。長此以往,范曄完全變成一個裝在套子里的人。
恨父厭己是范曄最可悲之處。其實,將弒父作為范曄本我世界終極欲望并不準確。他想要弒父是因為恨父,他恨父是因為他自己像極了他的父親。所以,準確地說,他不是恨父,而是“恨己”。他厭惡父親遺留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容貌、身材、性格、品性……他所擁有的一切在現(xiàn)實世界中都是那么一文不值,甚至讓人恥笑,這讓他對于自我徹底失望。所以他對父親的刻薄和虐待并不是單純針對父親本人的,從某種角度來說,都是針對他自己的。他通過這種方式掩飾內(nèi)心,又自我折磨,他想通過毀滅父親借以毀滅自己?!八暮薷竻捈涸且惑w兩面”。[2]40一個憎恨、厭惡自己的人很難找到生存的支點,他既要承受來自周圍世界的白眼,又要時刻忍耐自己的無能和丑陋。強烈的自卑讓范曄猶如驚弓之鳥,時時從空中跌落。如果說恨父的范曄是可憎的,那么厭己的范曄則是可悲的。
日漸萎頓是范曄的必然結局。強烈的自卑感和厭己感讓他永遠沒有機會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只能與母親過著相互依靠、相互欣賞的畸形生活。正常男人所需要的事業(yè)的成就感、朋友親人的信任感、應該承擔的責任感、被愛情撞擊的眩暈感等他沒有辦法品嘗。他曾經(jīng)鄙夷他的父親,可是他的父親卻在任何方面都超越于他。他父親有三個兒子,有老婆有家庭,雖然收入微薄卻能維持家用,也曾在孩子小的時候成為孩子崇拜的英雄。而他,什么也沒有。憎父恨父的他僅僅繼承了父親的缺點,父親的榮耀——如果娶老婆、生孩子、維持家庭可以算是范閩賢一生的榮耀的話——他都未曾有過。沒有充裕的金錢,沒有真摯的愛情,沒有可貴的尊嚴,沒有快樂,沒有滿足,只能瑟縮在角落里躲避歧視。一個脫離社會的人,他的人生價值何在?他的生命意義何在?有一天,他躲累了,逃累了,必將枯倒在與世隔絕的真空中。當一個人喪失自信,只剩自卑的時候,無異于自戕。
在以往的評價中,我們更傾向于同情父親。認為他雖然無能、卑瑣,也不至于罪大惡極,遭受兒子的虐待和驅逐。而范曄,一直是被人們指責的對象,認為其拜金、不孝、懦弱又無能。其實,范曄才是小說中最可悲的人物。他痛擊能夠反觀自身的鏡子,卻只能靠逃避維持生活,最終只能是迷失在生活的漩渦中。
王文興的《家變》,“深入人物的心理世界,通過對人物內(nèi)心尤其是潛意識的細致探索,追尋自我形象和生命意義,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秩序的質疑與顛覆”。[3]44主人公范曄一直在自我和超我之間的掙扎,他的痛苦,他的掙扎都是對于自我的一種質疑和否定。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去分析其心理狀態(tài),能夠讓我們在另一個層面重新解讀人的精神的復雜存在。
[參 考 文 獻]
[1]王文興.家變[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
[2]朱立立.現(xiàn)代漢語的個體私語奇觀——從精神史角度看王文興小說語言實驗的意義[J].華文文學,2003,(3) .
[3]方忠.論王文興短篇小說的現(xiàn)代主義特征[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