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霞 張慧麗
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這是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必然需要,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與重點。為學生構(gòu)建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主體參與、主動探究,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以逐漸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主體參與主動探究質(zhì)疑問難新課改順應社會的發(fā)展,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參與。小學語文新課標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各學科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掌握了學習方法,學會了自主學習,就等于是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大門的金鑰匙。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是現(xiàn)階段教師所共同關注的課題與探索的目標。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
第斯多惠提出:“教學藝術(shù)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肱囵B(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打造成功的課堂教學,其重點不在于向?qū)W生直接傳授,而是要為學生提供條件、創(chuàng)造機會、搭建橋梁,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中,以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面前所呈現(xiàn)的知識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與關注,這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沒有興趣的學習只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性,抹殺學生的個性,學生只能是被動地參與、機械地接受。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地為學生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構(gòu)建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輕松與愉悅,這樣學生才能以源源不斷的動力參與到教學中來。
1.巧用圖片。小學生以圖片與色彩更為感興趣,我們可以利用圖片來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以吸引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思維與注意力,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體性與主動性,這比起枯燥的文字講述來說更具趣味性與吸引力,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來展現(xiàn)桂林風光圖,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視線與注意力,我告訴學生:“同學們,今天我要帶領你們一起來參觀桂林的山與水。”然后讓學生來說一說自己眼中桂林山與水的特點。如此優(yōu)美的意境,學生如臨其境,如入其中,積極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礎上順勢導入“我們一起來閱讀文章,看看作者筆下的桂林山、水是什么樣的?”圖片不僅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guī)Ыo了學生直觀的感知,更利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閱讀與思考。
2.妙用音樂。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shù),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更能深入人的心靈,打動人的情感。將音樂引入小學語文課堂之中,既可以以音樂的輕松愉悅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激情,同時也可以達到渲染與烘托效果,為學習文本奠定堅實的情感基調(diào),這是語言講解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是深入理解文本的關鍵。如在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時,帶著悲哀的情感來閱讀,體會人們的悲痛心情以及對總理的熱愛,并不是教師的講解學生就能理解的。而適時地播放音樂,讓教室彌漫著悲哀的氣氛,學生便可以入情入境,由此便可以帶著特定的情感來展開學習,更能深入文章主題,產(chǎn)生特定的情感。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展開主體探究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我們要巧設問題,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制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當學生無法運用所學與生活經(jīng)驗來解決這些問題時,內(nèi)心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從而展開主體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與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研究提問,學會提問,要提出一些富有探索性與啟發(fā)性的問題,以這些問題來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誘發(fā)學生探究動機,讓學生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qū)動下展開主動思考與思維。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問題的功效,引導學生展開有效探究,我們不僅需要在問題的價值上下功夫,還要在提問的形式上做研究。
有價值的問題才有探究的價值,否則學生的探究就會流于形式,而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并無半點益處。提出的問題要有探索性,挑戰(zhàn)性,不是單純地提取信息的過程,而是一個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提煉與重組的過程,這樣學生的探究才能富有成效。問題具有開放性,并不是單一的答案、單一的思維,而是要引導學生展開多維度的思考,讓問題與生活結(jié)合起來。將這些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寓于生活、故事、圖片等豐富的形式之中,這樣更能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引導學生展開主體探究。
三、引導學生質(zhì)疑,讓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簿褪钦f,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是讓學生來解決問題,而且還要鼓勵學生勇于質(zhì)疑、善于挑戰(zhàn),敢于發(fā)表不同見解,勇于提出問題。但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掌握著話語權(quán),完全控制著課堂,以學生沒有問題為教學目標,認為學生都聽懂了,沒有問題了就是成功的教學。這種無疑正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喪失的根源。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是發(fā)現(xiàn)的基石、智慧的開端??梢哉f,沒有問題就沒有一切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打破這種壟斷與控制,要讓學生不迷信書本、教師與所謂的權(quán)威,而是要堅持自己的主見,鼓勵學生要勇于挑戰(zhàn)、善于質(zhì)疑,敢于提問,于無疑處生疑,于看似平常處見奇,讓課堂上能夠有更多不同的聲音,這樣的教學才是活躍的、有效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要滔滔不絕地講,而是要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時間與發(fā)表見解的時間,讓學生將自己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這一課時,我先題目板書于黑板上,然后引導學生從文題上來提問,學生的問題可謂是千奇百怪,有的學生說“蟋蟀是一種昆蟲,為什么不叫窩或巢,而叫住宅”,“蟋蟀的住宅是用什么建造的”“要多長時間”,等等。然后我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提問。這樣隨著教學的深入,讓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可以將學生的思路慢慢地引向文本,并向文本的深層次挖掘,那么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與文本貼近,越來越具有針對性與開放性。學生通過不斷的質(zhì)疑、釋疑,來完成了對文本的學習,這樣所學到的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字詞句段,而是一種思想、一種方法。這樣的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的學堂,學生主體參與、積極提問、主動思考,這樣更能發(fā)揮學生的個性,挖掘?qū)W生的潛能,更加利于學生問題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增強,更利于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自主提問。
參考文獻:
\[1\]蒲永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中小學教育,2012,(88).
\[2\]楊英香.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教學參考,2011,(30).
\[3\]張新華,蒲定標.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小作家選刊,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