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玟兮
德國人向來喜歡濃郁的飲品,比如口感綿厚的鮮奶,濃郁香醇的咖啡。當然,還有看球賽時必不可少的黑啤。一些試喝過臺式奶茶的德國朋友直言不諱:你這玩意兒喝起來 “沒什么味兒”。
然而,2010年,來自臺南的賴明錦卻想在這個重口味之地,讓他的BoBoQ臺式奶茶生根發(fā)芽。如何讓德國人接受清淡可口的臺式奶茶?慢慢培育市場,對于急需站穩(wěn)腳跟的BoBoQ而言,這樣的想法太過理想主義。賴明錦只有一條路可走:不按常理出牌。
15-25歲的年輕客戶群是賴明錦決定主攻的對象。臺式奶茶在柏林屬于陌生的品類,要想在其成熟的咖啡文化上與之短兵相接,自然不能在老古董身上做文章。此外,BoBoQ設(shè)計了一套“自助模式”——不愛奶茶沒關(guān)系,愛動手的德國人總會喜歡DIY。
BoBoQ 的“自助吧臺”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原料:芋頭、糯米珍珠、布丁……顧客喜歡什么輔食原料就自己動手添加。自助的形式不但減少人工成本,還擴大了利潤空間:每一份原料單價并不高,但新奇的原料很容易勾起年輕人的好奇心,幾乎每一樣都想嘗試。一路選下來,單杯奶茶平均價格能達到2.5歐元,而家庭式咖啡館的一杯咖啡約1.8歐元。
靠著新奇的噱頭,BoBoQ剛開店時每天都人頭攢動。然而,人氣僅僅旺了一個多月,生意就冷清了下來。初戰(zhàn)未捷,讓賴明錦意識到,靠“小聰明”難以為繼,味道本地化是才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起初,賴明錦要求每位店員與顧客聊天,收集意見。最后,他用了一個最笨卻最有效的辦法——從原料消耗量中找頭緒。
在BoBoQ的食材清單中,傳統(tǒng)“珍珠”的用量只有臺灣的一半。德國人把“珍珠”看成奶茶里的“異物”,不知道是該吞下去還是吐出來。為此,BoBoQ專門錄制了一段視頻教他們?nèi)绾纬哉渲?。賴明錦還發(fā)現(xiàn),德國人更喜歡果凍的口感,且果凍顆粒比傳統(tǒng)“珍珠”要小得多,更容易吸食,于是用果凍顆粒代替“珍珠”的方法應運而生。
此外,賴明錦還試著提高以牛奶,酸奶和果汁為底的飲品數(shù)量。在調(diào)制過程中,調(diào)高糖和冰的比例,迎合當?shù)厝讼蔡鹗缺牧晳T。
很快,德國的臺灣奶茶店興起。賴明錦并不懼怕同行的競爭,他擔心的是,巨無霸麥當勞會橫插一腳。
不出所料,2012年5月,德國麥當勞開始販賣號稱德國制造的珍珠奶茶。盡管這種在碳酸飲料中加入德國人喜歡的果味珍珠,算不上真正意義的奶茶,但“珍珠奶茶對外國人而言本來就是新事物,沒有特定的產(chǎn)品印象,只要受歡迎就好”。賴錦明擔憂地說。如何才能正本清源,彰顯自己“正宗奶茶”的地位?
賴明錦找到當?shù)芈糜螜C構(gòu),把BoBoQ打造成柏林旅游的特色項目,親身體驗奶茶制作工序成為特色旅行安排。BoBoQ還成功地躋身柏林大大小小的文化節(jié),成為代表中國臺灣地區(qū)的特色食品,其店鋪門前總是華人聚集,潛移默化地傳遞著“中國人都喜歡的奶茶”的信息??恐幕厣?,BoBoQ不僅沒被麥當勞這只“大象”踩死,還越活越滋潤。
剛戰(zhàn)完“大象”,又襲來一條“毒蛇”。2012年8月,一家德國人經(jīng)營的奶茶店向食品安全機構(gòu)曝料,稱來自臺灣的奶茶原料含有致癌物質(zhì)。這讓德國人如臨大敵,在沒有確切證據(jù)前,所有原料從臺灣進口的店鋪統(tǒng)統(tǒng)停業(yè)。BoBoQ也整整停業(yè)一個月,整個德國的臺式奶茶也因這次風波一蹶不振。
BoBoQ又開始了重塑品牌形象。先是更換原料供應商,向廣大消費者表明其原料來自德國,其運輸成本隨之降低。奶茶的價格從原來的2.5歐元降到“更親民”的1.8歐元。此外,BoBoQ主動出擊,搞起游擊售賣車,走進柏林大小社區(qū)。12月的柏林天寒地凍,BoBoQ為在寒風中工作的工人,放學路上的學生,街頭表演藝術(shù)家提供熱飲,希望此舉能賦予臺式奶茶溫暖貼心的形象,逐漸淡化之前的不良印象。
由于運輸成本的降低,外加流動性外賣車帶來的客流量,營業(yè)額終于開始緩慢回升。BoBoQ又挺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