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漪云
編輯職業(yè)操守與學術不端防范
朱漪云
(江蘇大學雜志社,江蘇鎮(zhèn)江212003)
針對當前學術不端現(xiàn)象屢見不鮮,以及學術不端行為給學術環(huán)境帶來的污染,給社會進步造成的嚴重危害,探討了科技期刊編輯人員及其科技期刊管理者應嚴格把控稿件審核流程,科學制定采稿規(guī)則,加強編輯人員的思想道德建設,在編輯職業(yè)操守和期刊成就之間找到平衡點.提出了科技期刊應強強聯(lián)手,發(fā)揮行業(yè)力量,擴大防御陣營,從而增強科技期刊的自凈能力,抵制學術不端現(xiàn)象.
編輯道德;職業(yè)操守;學術不端;審稿;作者署名;參考文獻
科技期刊是展示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學術活動中的重要參與者,毋庸置疑,它與目前不斷涌現(xiàn)的學術不端現(xiàn)象有著無法割裂的聯(lián)系.教育部在已出臺《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guī)范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的基礎上,于2013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1],以遏制日益嚴峻的學術不端現(xiàn)象.此時,科技期刊編輯不能置身事外,應在參與學術論文刊發(fā)的過程中秉持職業(yè)操守,充分發(fā)揮正能量,保護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
1.1 初審稿件
初審稿件是編輯人員的基本日常工作之一,但并不可輕視.送審前不僅要判斷稿件的選題是否屬于本刊的采稿范圍,而且必須提交學術不端檢測系統(tǒng)檢測.在此環(huán)節(jié),要認真甄別是抄襲還是合理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編輯人員僅關注文字重合率是否在允許的限度內(nèi)是不夠的,還需要深入對比與其他已發(fā)表的文獻重合的部分,是否明確標注引用文獻(尤其要注意與圖表緊密相關的文字,如果重合度高,則要查閱相應文獻,判斷圖表是否亦為復制),并且重合部分是否作為稿件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或結論.如果是核心內(nèi)容則要再進一步查看除了重合的部分,稿件有無切實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新點或研究成果.核查的范圍中也包括作者引用自己已發(fā)表的論文.對于檢測結果接近中度抄襲,但本身也有創(chuàng)新點的稿件,應退作者修改,要求杜絕對他人論文的直接拷貝,同時肯定其稿件中的亮點,并建議進一步挖掘和充實論文的新理論、新論點,增強學術價值.這樣一方面是督促作者糾正一定程度上的“直接拿來”行為,另一方面也是引導作者培養(yǎng)精益求精、追求原創(chuàng)性科研成果的科研精神.如果是綜述類文章,重合率偏高些、引用文獻量大些可以認為是合理的,但要判斷是否僅是將他人觀點簡單歸類后的轉述,這兩者之間的度編輯要嚴格把握.
1.2 送審稿件
編輯在送審稿件時要力求選擇研究方向最對口的外審專家.研究領域比較微觀的“小同行”審稿專家無論是對學術理論還是最新的科研方法都有精深的研究,不但能給出精準的審稿意見,而且能銳利地看出稿件中可能存在的捏造、篡改、剽竊的痕跡,對排查出隱蔽性較強的學術不端行為有重要作用.
由初審或外審剔除出來的稿件,不應簡單地告知其作者退稿的原因是存在學術不端問題,還要鄭重表明該種行為可能對個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這個舉動也許會“得罪”投稿人,但是從凈化學術環(huán)境角度來講是應該的,也是值得的.雖然科技期刊的發(fā)展是離不開大量投稿人的隊伍,但是它同時也擔負著為科研人才打造進行學術交流、汲取學術養(yǎng)分、提升學術修為的平臺的重任,所以科技期刊不但具有抵制學術不端的義務,并且有責任站出來對學術失范行為進行教育,以正學術之風,這也是編輯真正做到為科研、為讀者服務,恪守職業(yè)操守,發(fā)揮正能量之處.
初審、送審環(huán)節(jié)過程看似簡單,但難度在于來稿量大,能否持之以恒地當好“守門員”,對編輯是一種考驗.
2.1論文署名
學術論文的署名絕非小事,直接涉及著作權的歸屬,也成為了學術不端的重災區(qū).現(xiàn)實中客觀存在多人署名、任意掛名、隨意排序等諸多亂象.清華大學出版社副總編、中國高??萍计诳芯繒硎麻L顏帥,將學術不端分成四大類,其中之一便是不當署名,而且這類學術不端的隱蔽性極強.從客觀上看,科技期刊在稿件審理、編輯環(huán)節(jié)需頻繁與作者互動,在一定程度上編輯有機會發(fā)現(xiàn)并抵制此類不端問題.例如,有的作者負責從投稿到修改的全部過程,卻不在論文署名中;有些第一作者對稿件內(nèi)容很不熟悉;有些作者到稿件臨刊發(fā)前提出要更換作者署名等等.因此,科技期刊應積極發(fā)揮行動力,防止和糾正偽署名行為,況且刊出的論文應規(guī)范署名,其本身就屬于期刊的本職工作,不能有意或無意地忽略這一問題.首先,應鄭重地在投稿須知中簡述“作者署名原則”,普及和加深作者對署名原則的認知.目前,在這一點上大多數(shù)期刊都不太重視.其次,可以請作者投稿時附上署名說明書,陳述各作者在稿件的形成中分別承擔了哪部分工作.主要是旨在通過這種程序和形式警示他們自省是否存在偽署名行為.同時,也讓少數(shù)作者難于在投稿之后以某些借口隨意要求增減合著者,或更改作者順序,甚至更改第一作者.
此外,科技期刊管理者制定采稿要求時,還應避免因對作者“身份歧視”,而間接干預作者署名,引發(fā)學術不端行為.例如,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南開大學的一名本科生,把自己完成的一篇論文投給國內(nèi)某家有名的學術期刊,得到的回復是:論文符合發(fā)表要求,但希望最好把導師的名字署上,而且導師必須是第一作者.最終,這位還沒有導師的本科生,只好按照編輯部的這一特別要求,讓指導老師充當?shù)谝蛔髡?,論文才得以發(fā)表[2],這并非孤例.有少數(shù)期刊在不問稿件具體形成情況下,便跟通過外審稿件的作者“商量”,讓其將導師作為第一作者.還有相當多的高層次科技期刊直接告知:第一、第二作者的職稱和學歷、科研項目未達到某級別的不受理稿件.這使得有些作者為投稿而不得不調整署名順序,或加上四處找來的基金項目.該規(guī)定的部分目的是想通過設置門檻來自動篩選出高水準稿件.但是,事實上作者的職稱、學歷和科研項目級別并不能與稿件的學術水平劃等號.與此同時,其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科技期刊為謀求自身的發(fā)展需求.在期刊評價中,基金論文比例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并且所占權重較高[1].從習慣性思維看,作者的職稱和學歷,可以成為期刊檔次的一種表征,可以吸引同層次的作者投稿或被引用,提高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雖然出發(fā)點沒有問題,但在不能保證所有投稿者都實事求是的情況下,容易誘發(fā)弄虛作假的學術不端行為.由此,科技期刊管理者在制定采稿規(guī)則時還是要重在“內(nèi)容為王”的原則.
2.2參考文獻
具有學術評價、學術論證、文獻檢索、著作權保護等多重功能.它是學術論文有機的組成部分,其不規(guī)范著錄當屬學術不端[3].有投稿經(jīng)歷的作者可能會遇到過編輯部除了對文獻著錄有嚴格要求外,還有外文引用數(shù),增加或刪減某些特定刊名文獻等不盡合理的要求.這與期刊評價體系有較大關系.因為學術界把核心期刊、SCI、EI等作為衡量期刊水平的標準.因而許多科技期刊只能被迫選擇跟著期刊評價指標的指揮棒走,將精力重點投入在如何最快地提升各項評價指標.過度量化的評價指標催生了少數(shù)急功近利的科技期刊結成聯(lián)盟、互相引用對方的論文,以提高互引率;或是要求作者提交的論文必須引用本刊發(fā)表過的論文,以提高刊物的自引率;或是優(yōu)先發(fā)表綜述類文章,以增加被引率等等不正當競爭現(xiàn)象[4].顯然,這都是背離編輯操守、弄虛作假的學術不端行為,不但嚴重破壞了期刊出版秩序,而且誤導了作者和讀者,污染了學術環(huán)境,是科技期刊管理者需要杜絕的錯誤的發(fā)展策略.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科技期刊為了版面的美觀、規(guī)整,往往要讓作者刪減或增加內(nèi)容,尤其考慮到圖表位置會使調整版面的難度更大,此時,少數(shù)作者在正文不作相應修改的情況下,將直接隨意刪減或改動參考文獻作為首選,因為改動參考文獻不必斟酌推敲字句就能最快捷地迎合版面要求.但顯然這違背了文獻著錄規(guī)范及其學術意義.作為科技期刊管理者不能只關注版面美觀而忽視這種“削足適履”的行為.
3.1加強編輯的思想建設
科技期刊應著力加深編輯對職業(yè)操守的認識和理解,自覺地抵制學術不端行為.有些編輯人員持這樣的觀點:學術不端是科研人員的主觀行為,存在于科研的整個過程之中,編輯所能做的最多是治標的工作,也就是阻止存在學術不端問題的論文發(fā)表,其實學術不端現(xiàn)象早已存在.雖是如此,但在目前國家尚無根除學術不端的有力舉措的情況下,即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治標也是一份維護學風的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能為而不為,將有學術不端問題的論文刊發(fā)出來,從達成了作者弄虛作假的動機的角度看,科技期刊便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刊發(fā)的論文質量就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線,從保障自身利益出發(fā),科技期刊工作者也應在工作中最大程度地抵制學術不端.因而,需要讓編輯真正認識到自身的工作不僅僅是編校稿件,同時也承擔著凈化學術環(huán)境,抵制學術不端的社會責任.有了意識層面的認同后,編輯部可經(jīng)常通過業(yè)務學習、思想交流的方式群策群力,針對工作中隨時遇到的具體問題探尋各種有效方法,最大程度地消除刊發(fā)的稿件中存在學術不端現(xiàn)象的可能性,在工作中提升踐行職業(yè)操守的能力.
3.2 科技期刊管理者要在編輯職業(yè)操守和期刊成就之間找到平衡點
當前高校教師的晉升、職稱評定、業(yè)績考核、評獎、基金項目,碩博士生獲得學位和學術評價等都直接與發(fā)文量及其論文在何種等級的來源期刊上發(fā)表掛鉤,由此,學術界也就將是否為核心期刊、SCI、EI等作為區(qū)分科技期刊好壞的標準.而科技期刊的存在意義和發(fā)展目標原本就是為了得到學術界的認可,為學術界服務.在這種現(xiàn)實語境下,盡管期刊評價體系尚存在諸多弊端,并不可避免地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但科技期刊仍不得不以成為核心期刊、SCI、EI等來源刊為終極目標,以評價數(shù)據(jù)的增長作為核心任務.然而,應該認識到,科技期刊不能用以喪失編輯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為代價來片面追求期刊評價指標的數(shù)據(jù)增長.即便不當競爭的手段能在短期內(nèi)收到“實效”,那也是毫無支撐力的幻象,畢竟,含有水分的數(shù)據(jù)不能等價于期刊內(nèi)涵.因為期刊的競爭力不是靠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達成的,而是需要長期腳踏實地地付出和積累來凝聚影響力.2013年EI收錄刊源進行了大洗牌,其中中國期刊有約30種被剔除,并且基本上都是大學學報和大學主辦的期刊[5],即便在這種嚴苛的評選標準下,仍有27家自然科學綜合性大學學報在收錄名單上雄踞不退,而這27家期刊中有25家是于1960年前創(chuàng)刊,其余兩家創(chuàng)刊時間分別是1973年和1981年,這從側面印證了辦刊是需要長期的積淀、扎實的根基,才能真正在學界長享盛譽.所以,期刊管理者要能在夾雜著不正當競爭的環(huán)境中堅守職業(yè)操守的底線,敢于承擔不隨波逐流、可能會吃“眼前虧”的“損失”,以服務于我國的科技事業(yè)為謀求自身發(fā)展的正道,制定出利于期刊健康成長的發(fā)展策略.
3.3所有科技期刊應強強聯(lián)手,發(fā)揮行業(yè)力量,擴大防御陣營
教育部已發(fā)布《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guī)程》,于2014年3月1日起實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國家級的“學術委員會規(guī)程”.對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學術委員會可直接撤銷或建議相關部門撤銷當事人相應的學術稱號、學術待遇,同時向學校、相關部門提出處理建議[6].可見,我國對加強學風建設的舉措正在不斷升級,懲處學術不端成為一項重要工作.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同時客觀上也是最可能成為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載體之一.如果讓這種可能性降到最低,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范學術不端.這就需要所有科技期刊形成一個共同體,凝聚力量,將學術腐敗擋在門外.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已陸續(xù)報出學術期刊聯(lián)合抵制學術不端的消息,如“首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高層論壇”上,全國60家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聯(lián)合聲明,加強自律共同抵制學術不端行為;中國科協(xié)主辦的千家科技期刊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抵制學術不端行為,情節(jié)嚴重者,該作者的論文永不刊用等等,雖然輻射的面還不足夠廣,但顯示了期刊界已逐漸認識到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并且要互相聯(lián)手,以壯聲勢,提升威懾力.可以推想,科技期刊聯(lián)手的網(wǎng)越大則越有能力讓學術不端無處藏身.與此同時,還可以積極與相關部門、高?;騿挝粎f(xié)同配合,擴大防御陣營,增強實效.已有個別期刊正在實踐這一途徑,例如,《華西醫(yī)學》雜志在每期上都刊登了至讀者、作者的《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要求“作者在投稿時附單位證明,證明稿件無一稿兩投,無署名爭議,資料真實可靠,并加蓋單位公章.”并對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稿件“①在雜志上刊登申明,撤銷該文發(fā)表資格;②一定時期內(nèi)不接受該文署名作者的來稿;③必要時通報署名作者所在單位.”[7]這是很值得其他科技期刊學習和借鑒的.
科技期刊工作者如能切實秉持職業(yè)操守,配以各種有效舉措并落到實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力遏制學術腐敗,使學術不端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和因此付出的社會成本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劉睿遠,劉雪立,王璞,等.基金論文比作為科技期刊評價指標的合理性——基于SCI數(shù)據(jù)庫中眼科學期刊的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72-476.
[2]柏木釘.本科生為何不能署名“第一作者”(科技雜談)[EB/OL].[2012-05-17].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BIG5/17910203. html.
[3]陶范.參考文獻具有的十項功能[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18(2):198-201.
[4]張耀銘.關于學術期刊生存發(fā)展的幾個問題[J].云夢學刊,2013(4):17-27.
[5]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Engineering information[EB/OL].[2013-03-18].http://www.chinaeidata.com/periodical.htm.
[6]京華時報.高校學術委員會領導禁超1/4學術不端可撤銷待遇[EB/OL].[2014-02-20].http://edu.qq.com/a/20140220/015498.htm
[7]華西醫(yī)學編輯部.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J].華西醫(yī)學,2013,28(9):1457.
On the prevention against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complying with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he editors
ZHU Yi-yun
(Magazine House,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03,Jiangsu,China)
Academic misconduct is often seen.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not only degrades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but also undermines the social progress.The editorial staff and management should strictly control the manuscript review process,follow the scientific institute rules for manuscript,and strengthen editorial thought construction,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editorial ethics and periodical achievements.All science journals should join together,fully display industry strength,and empower the editors’team.Thereby it would improve the self-purifying ability of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better eliminate academic misconduct.
editing ethics;academic misconduct;review;author signature;references
G213
A
1007-5348(2014)12-0067-04
(責任編輯:顏志森)
2014-05-16
朱漪云(1976-),女,江蘇無錫人,江蘇大學雜志社編輯,主要從事編輯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