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凱
?
各國靠出口啥賺錢
◎王 凱
當今,全球化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在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人們似乎都能嗅出全球化的氣息,開的是美國汽車,用的是日本相機,腳上穿的是意大利皮鞋,手上戴的是瑞士手表,喝的是巴西產的咖啡……在經濟全球化中,國際貿易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商品種類增加、貿易范圍擴大。由于各國或地區(qū)在勞動力、土地、礦產資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研發(fā)能力、生產技術水平相差懸殊,因此主要出口產品也千差萬別。
歐洲各國雖然自然資源并不豐富,但工業(yè)發(fā)展歷史悠久,是機械設備、汽車、鋼材、化學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區(qū),“空中客車”“寶馬、奔馳”給歐洲人帶來豐厚的貿易收益。德國、法國等歐洲主要國家汽車的出口率均高達60%以上,其所產轎車遍及世界各地。有些國家還有特色的出口產品,如法國的香水、瑞士的名表以及意大利的精美紡織品,皆聞名全球。除工業(yè)制成品外,歐洲還是世界糧食出口量最大的地區(qū)。雖然糧食總產量只有亞洲的三分之一,但由于人口基數(shù)較小,所以歐洲人均糧食產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除自給自足外,還有余糧出口。
北美工業(yè)的興起晚于歐洲,但發(fā)展迅速,目前已擁有全球最大的工業(yè)帶。加拿大主要出口汽車和機械部件,同時依賴其廣闊的針葉林而成為紙漿、紙張等林產品的主要出口國。美國則主要出口大型電子計算機、飛機及其零部件、汽車等高附加值的產品,是世界上最大的IT產品出口國。相比中國出口的服裝、鞋襪,美國的出口顯然能夠賺更多的錢,“中國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1架飛機”。美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輸出國,小麥、玉米、棉花、牛肉、豬肉的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拉丁美洲國家眾多,物產豐富,是大宗商品的主要輸出地,例如阿根廷的飼料、谷物,巴西的鐵礦砂、咖啡、大豆、橙汁、原糖,智利和秘魯?shù)你~以及圭亞那的鋁。小國林立的中美和加勒比地區(qū)主要出口香蕉、咖啡、甘蔗,巴哈馬等島國則盛產龍蝦等美味的海產品。出口產品以原材料和礦產品為主固然能夠說明這塊土地得天獨厚,但大宗商品價格受投機行為的影響經常波動,直接影響拉美各國的出口收益。
亞洲幅員遼闊,多樣性突出,不同區(qū)域的出口商品有不同特點。東亞無疑是“全球制造業(yè)中心”,不但為全球輸送紡織、服裝、鞋等物美價廉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yè)產品,同時也輸出船舶、汽車、鋼材等重工業(yè)產品。我國是服裝出口大國,但我國出口收入的將近一半來自機電產品的輸出。日本最大的出口產品則是車輛及其零部件。位于東北亞地區(qū)的蒙古出口的主要是煤炭、銅礦以及羊絨、羊皮;東南亞國家除出口服裝、鞋之外,馬來西亞的橡膠、泰國的大米以及遍及該地區(qū)的有色金屬錫也聞名全球。南亞地區(qū)的國家較少,珠寶和茶葉是印度和斯里蘭卡的著名出口產品,印度的棉花出口量僅次于美國。
高企的油價使得石油成為許多國家最賺錢的出口產品,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中東地區(qū)。就已探明的儲量而言,中東地區(qū)擁有全球將近一半的石油,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總出口量的36%,中東各國收獲了大量“石油美元”。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聯(lián)酋等國家可謂“富得流油”。除中東地區(qū)之外,石油、天然氣等資源也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最主要的出口收入來源。
1978年,我國的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改革開放使我國的對外貿易駛上“快車道”——1988年突破1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2013年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100多年來首次坐上世界貨物貿易“頭把交椅”的發(fā)展中國家。
體量增長的同時,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也在不斷優(yōu)化。以出口商品為例,我國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yè)制成品所占比重則由49.7%上升到95.1%。
非洲大陸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出口尤以貴金屬與石油見長。其中北非已成為出口原油和石油制品的后起之秀,出口量僅次于中東和前蘇聯(lián)地區(qū),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南部非洲的黃金、白金、鉆石儲量豐富,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黃金出口國,而博茨瓦納則被戲稱為“窮得只剩下鉆石”。非洲的自然條件不太適宜農作物生長,但該地區(qū)是世界重要的飲料作物種植地帶,西非有世界最大的可可產區(qū),科特迪瓦、加納、尼日利亞是世界重要的可可供應國;非洲也是世界第二大咖啡產地。這些飲料作物大多都流向歐美國家,為非洲國家換取了較豐厚的外匯。
(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東凌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