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俠
(西安文理學(xué)院 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鈞臺”、“ 黃臺之丘”地望與啟都陽翟關(guān)系考
賈俊俠
(西安文理學(xué)院 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啟即位后都于何處?學(xué)者雖然從不同角度做過各種有價值的探討,但由于先夏及夏初資料的極度匱乏及田野考古資料的復(fù)雜性,存在的問題仍有不少。依據(jù)相關(guān)文獻和考古學(xué)材料,結(jié)合啟活動的“鈞臺”、“大隗之野”、“黃臺之丘”地望與陽翟的關(guān)系,以及禹州瓦店遺址的年代與遺存特征,認為啟都陽翟在今河南禹州境內(nèi)更合乎史實。
鈞臺;黃臺之丘;陽翟;瓦店遺址
《史記·夏本紀》記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 故諸侯皆棄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啟遂即天子之位, 是為夏后帝啟 。 ”[1]啟即位后以何 處為都? 學(xué) 術(shù)界仁智各 見 ,有啟都禹州陽翟說,①孫華:《夏代都邑考》,《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5 年第 1 期,第 77~82 頁;方燕明,韓朝會:《河南禹州市瓦店龍山文化遺址 1997 年的發(fā)掘》,《考古》2000 年第 2 期,第 16~39 頁;周書燦:《〈穆天子傳〉“啟居黃臺之丘”考——兼論周穆王東巡的地理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 年第 2 期,第 126~134 頁;《新砦城址非“啟都”新論》,“第八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網(wǎng)”,2014-04-02,等。有都新密、新鄭間說,②丁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中央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1935 年;鄭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 社 1988 年 ,第 15 頁;史 念海:《中國 古都和 文化 》,中華 書局 1998 年版 ,第 43、53 頁 ,等 。有都新密新砦 說,③張國碩:《夏紀年與夏文化遺存芻議》,中國文物報,2001-06-20;許順湛:《尋找夏啟之居》,《中原文物》2004 年第 4 期,第 46~50 頁;趙春青:《新密新砦城址與夏啟之居》,《中原文物》2004 年第 3 期,第 12~16 頁。 程平山:《新砦古城性質(zhì)與啟時期的夏文化》,《考古與文物》2007 年第 3 期,第 59~63 頁;顧萬發(fā):《啟居黃臺之丘及相關(guān)問題考證》,《東南文化》2004 年第 6 期,第 49~51 頁,等。也有陽翟 、新砦二都說。[2]筆者在學(xué)術(shù) 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 以 《史記》《漢書》《后漢書》《淮南子》《水經(jīng)注》《吳越春秋》 等傳統(tǒng)文獻為基本依據(jù),結(jié)合近幾十年來考古發(fā)掘新成果,尤其是征引 《山海經(jīng)》《竹書紀年》《歸藏》《連山》《帝王世紀》等古文獻資料,對啟所都地望進行翔實論證,認為“啟都陽翟”(今河南禹州)更合乎情理。 如《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 記載:“啟遂即天子位, 治國于夏?!贝恕跋摹彼冢聪暮笫现?,亦即陽翟?!妒酚浖?》引徐廣曰:“夏居陽城 。 初 在 陽 城 ,后 在 陽翟?!盵1]“初在陽城”應(yīng)指禹都陽城,“后在陽翟”應(yīng)指啟都陽翟,此說與《史記·夏本紀》“禹居陽城,啟都陽翟”可互證。 結(jié)合啟與鈞臺、大隗山、黃臺之丘等幾條相關(guān)文獻資料進行考察,以期為啟都陽翟之說提供佐證。
1.啟有“鈞臺之享”
鈞臺是夏啟祀天享神及政治盟享之地?!吨駮o年》載:夏啟承襲帝位后,“大饗諸侯于鈞臺”,即召集眾部落酋長在鈞臺舉行大宴會,表示自己正式繼位、新王朝建立,此事史稱“鈞臺之享”。 《左傳·昭公四年》也有“夏啟有鈞臺之享”的記載。 杜預(yù)注:“啟,禹子也。 河南陽翟縣南有鈞臺陂,蓋啟享諸侯于此?!盵3]《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帝啟”條引《歸藏》云:“昔夏后啟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鈞臺枚占,皋陶曰:‘不吉?!庇帧拔粽呦暮髥Ⅲ呦砩裼跁x之墟,作為濬
臺,于 水之陽”[4]。 秦簡《歸藏》也 云:“晉曰:昔者 夏后啟卜 觴 帝 晉 之 墟 ,作 為□?!盵5]這 幾 則 文 獻 內(nèi) 容 近 乎相同,說的都是夏啟在鈞臺進行祭祀天神的活動情況。 古代會盟諸侯時要行祭天神之禮,而且祭祀禮儀場所選在較高臺地之上,以顯示對天神的尊敬。而上述文獻中 “晉之墟”、“濬臺” 以及秦簡脫落的“□”處,指的就是“鈞臺”。 唐徐堅《初學(xué)記》卷二十四《居處部·臺》第六云:“其后夏有璿臺、鈞臺。 ”注引《歸藏》曰:“夏后啟筮享神于晉之墟,為作璿臺?!庇?曰 : “享 神 于 大 陵 而 上 鈞 臺 ?!盵6]《 一 切 經(jīng) 音 義 》卷四 :“古 文 璿 、 濬 二 字 , 今 作 浚 ?!盵7]《周易·恒 》:“浚恒”,鄭玄釋文作“濬”,可見,古時“璿、濬、?!迸c“晉”、“均”音通。 另外,《離騷》中有“夏臺”,為一地。《呂氏春秋》卷十三《有始》“中央曰鈞天”[8],《淮 南子·天文訓(xùn)》解釋“何為九野”時亦說“中央曰鈞天”[9]。 古時“鈞”與“均”同,《說文》有“均,平偏也”之解。 鈞天是天上之中,鈞臺是天下四方之中。 《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 ”天上天下正好對應(yīng)。建鈞臺祭天,禮樂文明從此開始。
鈞臺在何地? 《水經(jīng)》:“(潁水)又東南過陽翟縣北。 ”注云:“潁水又逕上棘城西,又屈逕其城南”?!洞呵镒髠鳌废骞四?,楚師伐鄭,城上棘以涉潁者也。 縣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頹基尚存,舊遏潁水支流所出也。其故瀆東南逕三封山北,今無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時人謂之嵎水,東逕三封山東,東南歷大陵西,《連山》亦曰啟筮亭。 啟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鈞臺也。《春秋左傳》曰:夏啟有鈞臺之饗是也。杜預(yù)曰:“河 南陽翟縣南有 鈞臺?!盵10]劉 龐生先生亦認 為今古 鈞瓷之名,源自 鈞臺。[11]鈞臺 在 今禹州市,故 無異說,如 今禹州 城 內(nèi)仍有 鈞 臺 亭故 跡。[12]《漢書·地理志》《帝王世紀》《水經(jīng)注·潁水》《元和郡縣志》也都記載鈞臺在陽翟境內(nèi)。 《史記·夏本紀》:“(桀)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彼抉R貞《索隱》云:“(夏臺)獄名 ,夏 曰 鈞 臺。 ”皇 甫 謐云:“地在陽 翟 是也?!盵1]東周時期的陽翟古城位于今禹州市北朱閣鄉(xiāng)八里營村北側(cè) , 夯 筑 的 城 垣 遺 址 至 今 尚 可 辨 認 。[13]1959 年 ,徐旭生先生調(diào)查“夏墟”時,禹城縣城內(nèi)還有一個用磚砌筑的土臺,正中鑲嵌石板一塊,上鐫刻“古鈞臺”三 個字。[14]這個紀 念 性的建 筑 ,仍不 失 啟居陽翟的一項重要物證。
2.啟在鈞臺盜《九歌》《九辯》
啟不只在鈞臺祀天享神,傳說他在鈞臺有盜《九歌》《九辯》之疑,《山海經(jīng)》《左傳》《歸藏》等許多文獻都有記載。 郭璞《山海經(jīng)注》引《歸藏·鄭母經(jīng) 》:“夏后啟筮 ,御飛龍登于天 ,吉。 ”[15]關(guān)于夏后啟乘龍賓天的神話,《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 記載甚為翔實,其曰:“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開上三嬪(賓)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 ,開(啟 )焉得 始 歌《九 招 》?!盵15]《太 平 御 覽》卷八 十二 引 《 帝 王 世 紀 》: “ 啟 升 后 十 年 ,舞 《 九 韶 》?!盵4]《 九辯》《九歌》《九招》《九韶》,當為一事。 郭璞注曰:“(《九歌》《九辯》)皆天帝樂名也,開(啟)登天而竊以下用也?!眴⒑我浴叭龐逵谔欤谩毒呸q》與《九歌》以下”,這應(yīng)與他是人神交配所生之子,本身具有神性相關(guān)。神話之外,史書相關(guān)史實多有記載。如《墨 子·非 樂 》[16]《離騷》[17]中對啟竊 天 樂 《九 辯 》《九歌》以自娛自縱的行為給予刺譏。 在這里不討論啟竊天樂以助興的事實本身,而啟舞《九辯》《九歌》于“天穆之野”卻尤為重要。 《大荒西經(jīng)》提到的“天穆之野”,王念孫《讀書雜志》校改作“大穆之野”,實際上依據(jù)其他經(jīng)書內(nèi)容應(yīng)作“大隗之野”。 “天”、“大”古本一字,“隗”、“穆”形近易訛。 “大隗之野”的地名是對的,但《大荒西經(jīng)》所述“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的方位以及“高二千仞”都是不對的。 大隗之野在今大隗山、大隗鎮(zhèn)一帶,下面將會討論,此不詳述。
3.鈞臺與“大隗之野”地望
啟不僅在鈞臺上進行政治及祭祀天神的宗教活動,而且所居之地也在鈞臺之北的地區(qū)。
《山海經(jīng)》中有啟“舞于大隗之野”的記載,“大隗之野”的地望正在鈞臺之北。 《海外西經(jīng)》曰:“大運(運)山高三百仞,在滅蒙鳥北。 大樂之野,夏后啟于此舞《九代》;乘兩龍,云蓋三層。 左手操翳,右手操環(huán),佩玉璜。 在大運(運)山北。 一曰大遺之野?!盵15]按“大運山”即“均(鈞)臺之丘”,“均”、“鈞”皆以“勻”為聲符;“運”以“軍”為聲,而“軍”亦以“勻(去掉兩點)”為聲。 且云“山”,但只有三百仞,不到五百米的山,也只能稱之為“丘”。 因不算太高,故一般稱之為“鈞臺”?!按髽分啊奔础按髾狄啊?。鈞臺之北有“櫟”,西周稱“歷”,春秋時稱“櫟”。 “樂”是“歷”的音變,春秋時可稱“櫟”。 “大遺之野”,應(yīng)是以“騩山”而命名的,古時“遺”、“騩”二音常通用。 “大隗山”在古文獻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不少。 如《山海經(jīng)·中次七經(jīng)》:“苦山之 首……又東 三 十里,曰 大隗 之 山 ?!盵15]郭 璞注 :“今滎陽密縣有大隗山?!碑呫洹渡胶=?jīng)集解》云:“《說文》作 大 隗山,在 今河南 新 鄭 縣 西 南 四十 里 ?!盵18]今在 河南省密縣之東南有“大隗鎮(zhèn)”,原是“大遺之野”命名之處。
4.大隗(騩)山即具茨山
《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密縣” 下班固自注云 : “有 大 騩山 ,瀵 水 所 出 ?!盵19]《 水 經(jīng) 》 有 “ 瀵 水 出 河南密縣大騩山”。 酈道元注:“大騩即具茨山也,黃帝 登 具 茨 之 山 …… 即 是 山 也 。”[20]《 莊 子·徐 無 鬼 》云 : “黃帝 將 見大隗 于 具 茨之 山 ?!盵21]唐 李 吉 甫 《 元 和郡縣圖志·河南道一》:“大隗山在縣(密縣)東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黃帝見大隗于具茨之山,故亦謂大騩 山 ,潩 水 出 于此。”[22]“潩 ”與“瀵 ”在《說 文 》中 二 字并存。 而位于禹州之西北部、北部、東北部,新密之南部、東南部及新鄭西部、西南部的具茨山,古稱大隗山,是沒有歧義的。 明代天順五年李賢《大明一統(tǒng)志·山川》:“具茨山,在新鄭縣西南四十里,又名大隗山?!盵23]王先 謙 《莊子集解》注:“司馬云:‘具 茨在滎陽密縣東, 今名泰隗山?!薄堕_封府志》:“大隗山在禹州北四十里,接密縣東界、新鄭縣西南界。”由此可以證明夏啟“舞于大隗之野”、“舞于大遺之野”的地方,在今河南禹州北四十里,密縣東南四十余里,新鄭縣西南四十里處,離夏代鈞臺故跡也不遠。
依據(jù)“鈞臺”、“大隗之野”的地望,結(jié)合文獻中所記啟在“鈞臺”、“大隗之野”的一系列活動,可以推測啟都陽翟當在“鈞臺”附近,即河南禹州境內(nèi)。
1.“有夏之居”即陽翟
《逸周書·度邑》記載:“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陽(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又曰:“武王問太公曰:‘吾將因有夏之居,南望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有夏之居,即河南也?!秉S懷信先生《逸周書匯校》引《史記集 解 》徐 廣 語 :“夏 居 河南 ,初居陽 城 , 后 居 陽 翟?!盵24]意思是說河南的陽城、陽翟,都是夏居之地?!端?jīng)注·潁水》亦云:“潁水自堨東逕陽翟縣故城北。 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 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營洛邑 ?!盵10]由此說明 ,禹都陽城、啟 都 陽翟與東都洛邑相距不遠,陽城與陽翟也相距較近。 陽翟在春秋時期稱“櫟”,屬鄭,常見于先秦秦漢文獻之中。 《穆天子傳》卷五謂周穆王有十虞,其中“西虞曰櫟丘”。 晉郭 璞注曰:“櫟,今 河南陽翟縣?!盵25]陽翟西周時作“歷”,《國語·鄭語》中鄭武公所取新鄭十邑中有“歷”(今河南禹州市),《逸周書·世俘》記武王克商后所伐有“磿”國,即“歷”國。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 1 冊記 載“宗周、成周 附近”就有“歷 ”。[12]可知西周稱“歷”,春秋稱“櫟”,戰(zhàn)國時稱“陽翟”,均為一語之音變。 《水經(jīng)注·潁水》云:“《春秋經(jīng)》書:秋,鄭伯突入于櫟……服虔曰:檀伯,鄭守櫟大夫。 櫟,鄭之大都。 宋衷曰:今陽翟也,周末韓景侯自新鄭徙都之。 王隱 曰:陽翟,本櫟 也,故潁川郡 治 也?!盵10]從《春秋經(jīng)傳》《逸周書》《國語》《水經(jīng)注》 等文獻記載看,周武王所選的“有夏之居”應(yīng)該是陽翟。
2.“黃臺之丘”在“陽翟”東北
今本《穆天子傳》卷五記載:“丙辰,天子南游于黃□室之 丘,以觀夏后 啟之所居,乃□于啟室?!盵25]丁山先生據(jù)《文選·雪賦》李善注,將穆天子所游的“黃□室之丘”定為“黃臺之丘”,并引《水經(jīng)注·洧水》“洧水又東南,赤澗水注之,水出武定岡東南,流逕皇臺岡下”的記載,認為赤澗水旁的“皇臺岡”就是“黃臺之 丘”,推測夏后 啟 所居之地在 洧 、黃間。[26]鄭杰祥、史念海等先生也重視此說法。 隨著新砦城址與城內(nèi)建筑遺存的相繼發(fā)現(xiàn),有些學(xué)者直接將啟都與今河南新密市新砦城址關(guān)聯(lián)起來。周書燦先生不同意此說法,他從啟的活動地域及《穆天子傳》記載的東巡路線綜合考察,把“啟居黃臺之丘”定位在今禹州境內(nèi) 的“鈞臺”。[27]這些 觀 點雖可言之 成 理,且在目前夏文化研究中備受關(guān)注,但仔細比照古文獻與考古成果,仍有許多值得思考和商榷之處。
依據(jù)《水經(jīng)注疏》所引《地形志》記載,在潁水、洧水流域有兩處叫黃臺崗的地名。 如 《水經(jīng)注·洧水》楊守敬疏:“《地形志》,黃臺縣有黃臺崗。 即《潩水》篇所謂皇臺七女崗也。在今禹州東北。北黃臺崗在今密縣東,中隔洧水,判然各別,《一統(tǒng)志》混而一之,疏也?!边@段史料表明,黃臺崗在黃臺縣,又叫皇臺七女崗,位置在禹州東北,與密縣黃臺崗顯然不是一地。 《洧水注》引《太平寰宇記》曰:“黃臺在陽翟縣東北四十里。”這里的黃臺縣因黃臺崗而得名。據(jù)《魏書》《太平寰宇記》《禹州志》等記載,禹州曾設(shè)過“黃臺縣”,附近又有“黃水”、“均臺”等水名及地名。據(jù)道光《禹州·山川志·禹山》引《魏書·地理(形)志》云:“魏時分陽翟東北境置黃臺縣,則今之東北境為黃臺地,今州西南境為魏陽翟地也?!庇帧盎逝_崗,《魏書·地形志》陽翟郡黃臺有黃臺崗”。 古時黃、皇通用,皇臺崗即“黃臺崗”,即指“黃臺之丘”。 東魏時的黃臺縣、黃臺崗在陽翟東北約四十里的地方,現(xiàn)禹州市東部偏北與許昌、長葛交界附近仍保留有黃臺的地名。 而有些學(xué)者卻把此“黃臺崗”與密縣“黃臺崗”等同,并依據(jù)康熙《密縣志》、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古跡下》,將位于密縣東四十里被當?shù)厝朔Q為“黃臺崗”的“力 牧臺”[28],誤以為《穆天子 傳》中的“黃臺之丘”,實在是太牽強附會。 黃水在密縣新鄭之間
亦有,丁山先生把它與“黃澤”等同,作為考證“黃臺之丘”地望的重要依據(jù)。 但據(jù)現(xiàn)代學(xué)者研究考證,匯入古洧水的黃水河原本是古溱水,西晉時才改名為黃水。 據(jù)此,因黃水、黃崖而得名的黃臺,與周穆王曾游過的黃澤(或黃池)及“黃臺之丘”關(guān)聯(lián)并不是很大。 而文獻中較早出現(xiàn)在禹縣、長葛一帶的地名“皇臺崗”、“黃臺(寨)”、“黃水”等,與前面所論述的啟有“鈞臺之享”、“舞于大隗之野”等活動,在方位、地名、事件等方面多與《穆天子傳》相吻合。
在今禹州市的潁水兩岸,有多處屬于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的文化遺存。新密市東南劉寨鎮(zhèn)一帶發(fā)現(xiàn)的新砦龍山城址、新砦二期文化及城址,填補了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文化一期的研究空白,意義重大。 有不少學(xué)者依據(jù)《穆天子傳》將新砦城址稱為 夏 啟之都或啟 之 離宮別都。[29]也有學(xué)者從聚落性 質(zhì) 分析,將其認 定為夏代啟之 都城。[30]這與文獻比照,有再商討的余地。
根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之考古學(xué)年代、相關(guān)新 的14C 檢測數(shù)據(jù), 將 夏 王朝的 始 年定在 公 元 前2070 年。 又《新密新砦》公布夏文化分二期三段,夏前期禹、啟二代當在新砦龍山文化一期早段,絕對年代為公元前 2030 年~公元前 2000 年。而龍山文化城址建于一期晚段即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 1900 年,絕對年代下限為公元前 1880 年~公元前 1850 年。[31]按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夏禹在位 45 年(包括受禪前治水的 13 年),夏啟在位 39 年(一說 29 年),太康在位 29 年, 三代君王在位時間加起來共計 98年。 按以上年代推算,夏啟在位之年正好是在新砦一期的前段略晚,新砦龍山城址已進入太康時代,明顯晚于啟所處的時代。 因此,從城址的時代、文化屬性、地望來看,新砦城址應(yīng)與“啟居陽翟”關(guān)聯(lián)不大。 而禹州瓦店遺址從其年代和遺存特征看,與文獻中有關(guān)夏啟時期政治中心位于潁水上游地區(qū)以及啟居(都)陽翟的記載正好相符合。 瓦店遺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火龍鄉(xiāng)瓦店村東部和西北部,已探出面積達 20 萬平方米,包含有龍山文化早、中、晚期遺存,以龍山文化晚期遺存為主。該遺址規(guī)模較大,遺物的規(guī)格、檔次較高。[32]加 之,文獻所記 啟 所都陽翟地望在禹州,許多學(xué)者認為瓦店作為啟時期政治中心的可能性很大。
筆者以為,目前即使難以確認禹州瓦店遺址就是陽翟故城,但將陽翟古城定位在今河南禹州市境內(nèi)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戰(zhàn)國陽翟,春秋為“櫟”,有鈞臺。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 1 冊記載“春秋鄭宋衛(wèi)”中“鈞臺”在櫟南[12],與武王 所 見“宅 茲 中國 ”的 “有 夏 之 居 ” 是 同一地點。 從文獻資料看,“鈞臺”既是夏代祀天享神卜筮盟諸侯的重要場所,也是最早的觀天臺。 《水經(jīng)注·潁水》謂鈞臺又名“啟筮亭”。 《太平御覽》卷八二引《歸藏》有啟享神上鈞臺與“作璿(璇)臺”之說。“璿臺”,即“鈞臺”,“璿”蓋即今文《堯典》“璿璣玉衡”之類。鈞臺或璿臺應(yīng)為觀測天象臺。童書業(yè)先生曾指出“鈞臺”即“天臺”、“鈞天之臺”,并以為《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楚辭·天問》、古本《紀年》所說啟上賓于天,竊 《九辯》《九歌 》以下等神話與 此有關(guān)。[33]筆者認為其說是可信的。 《呂氏春秋·有始覽》與《淮南子·天文訓(xùn)》均有“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之文。高誘注《有始覽》曰:“鈞,平也。 為四方主,故曰鈞天。 角亢氐……韓鄭分野。”[8]鈞臺 就 是地處 中 央 的“鈞天”之臺,它為“四方主”,故可祀天享神。 鈞臺春秋時期屬鄭,戰(zhàn)國時屬韓,與分野說也正好一致。 依此看,鈞臺就是一個最早的祀天測影觀天象的天文臺。 它的地理緯度約 34°05′,與《周禮·大司徒》所提供的“建王都”之“地中”緯度 34°04′一致,絕不是偶然的。也就是說,鈞臺北所在的陽翟就是西周何尊銘文所說武王“廷告于天”,并打算“宅茲中國”的地方。[34]這 也 符合中國古代 天子“擇天下 之中為都”的觀念。
除以上資料外,古陽翟境內(nèi)的夏亭古城亦可作為一例。 《史記·夏本紀》正義引《括地志》云:“夏亭古城在汝州郟城縣東北五十四里,蓋夏后啟所封也?!盵1]郟城即今郟縣,在禹州西 南 ,其 東北正 在 古 陽翟境內(nèi)。 范文瀾先生曾經(jīng)指出:“戰(zhàn)國以前書,從不稱夏禹,只稱禹、大禹、帝禹;稱啟為夏啟、夏后啟。這種區(qū)別,還保存兩人時代不同的意義,開始居大夏的是啟 ,子孫雖然遷 居 ,夏的名稱仍 相沿不改?!盵35]以上證據(jù)說明夏啟建都在陽翟 (今河南省禹州市)的論據(jù)是可信的。
綜上所述,通過對考古發(fā)掘成果、出土文獻以及傳世文獻,尤其是《山海經(jīng)》《歸藏》等古文獻的比對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啟出生于陽城,嵩山的啟母石遺存可為據(jù);啟建立夏王朝后,都于陽翟,即河南禹州市境內(nèi);如今潁水兩岸發(fā)現(xiàn)了多處屬于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的文化遺存,古文獻中所記載的 “鈞臺”(夏臺)、“大隗之野”、“黃臺之丘”、
“夏亭古城”等地望,都與啟都陽翟不遠;不僅如此,這里還是古代天文意義上的 “天下之中”,“有夏之居”曾是周武王打算“宅茲中國”的理想之地。 由此證明,今河南境內(nèi)黃河以南,伊、洧之間,汝水、潁水流域以北的嵩山一帶,既是先夏、夏初時夏人活動的主要地理空間和夏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中國早期國家政治組織形態(tài)形成并發(fā)展的源地。
[1][漢]司馬 遷.史 記:卷二[M].北京:中華 書局 ,1959.
[2]張 國碩.夏王 朝都 城新探[J].東南 文化,2007(3):23~28.
[3][唐]孔穎 達疏.十三 經(jīng)注疏·春秋左 傳 正 義[M].北京:中 華書局,1980.
[4][宋 ]李 昉 著 .夏 劍 欽 校 點 .太 平 御 覽 : 卷 一 [M].石 家 莊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5]王明欽.王家臺秦墓竹簡 概 述[M]//艾 蘭 ,邢 文 編.新 出 簡 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6][唐]徐堅.初學(xué) 記[M].北京 :中華書 局,1962.
[7][唐]釋慧 琳.一 切經(jīng) 音義[M].南 京:江蘇 古籍出 版社 ,1988.
[8][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書店,1980.
[9][漢]劉安 撰.張 雙棣 校釋.淮南 子校釋 (上 )[M].北 京:北京 大學(xué)出版社,1997.
[10][北 魏]酈 道 元 注 .陳 橋 驛 校 釋.水 經(jīng) 注 校 釋 [M].杭 州 :杭 州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1]劉 龐 生.陽 城 、陽翟 是 先 夏伯都 ,非早 夏 帝 都— ——〈全 夏都初 探 〉 之 一 [M].西 北 大 學(xué) 學(xué) 報 (哲 學(xué) 社 會 科 學(xué) 版 ), 2001(4):73~77.
[12]譚 其 驤 .中 國 歷 史 地 圖 集 [M].北 京 :中 國 地 圖 出 版 社 ,1985:9~10.
[13]國 家文物 局.中國文 物地 圖集·河南 分冊[M].北京:中國 地圖出版社,1991:319.
[14]徐 旭 生 .1959 年 夏 豫 西 調(diào) 查 “ 夏 墟 ”的 初 步 報 告 [J].考 古 ,1959(11).
[15]袁珂校注.山海經(jīng)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6:254,473.
[16]吳 毓江 撰.孫 啟治 點 校.墨子 校 注 上:卷 八[M]//新 編 諸 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3.
[17]聞 一多.離騷 解詁[M].上海:上海 古籍 出版社 ,1985:31.
[18][清]畢沅.山海 經(jīng)集 解[O].廣益 書局.
[19][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 華書局 ,1962.
[20][北魏]酈 道 元 注.楊 守 敬 ,熊 會 貞 疏.水 經(jīng) 注 疏 :卷 二 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1][清]王先 謙.莊 子集 解:卷六[M].北 京:中華 書局,1986.
[22][唐 ]李 吉 甫 撰.賀 次 君 點 校 .元 和 郡 縣 圖 志[M].北 京 :中 華書局,1983.
[23][明]李 賢 ,彭時 等 修.大明 一 統(tǒng) 志:卷 二 六[O].臺灣影 印 本 ,1965.
[24]黃 懷信 ,張 懋镕,田 旭東,等注.逸 周 書匯校 集 注[M].上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5]王 貽樑.穆天 子傳 匯校集 釋[M].上 海:華東師 范大 學(xué)出版社,1994.
[26]丁 山.由三代 都邑 論其民 族文 化[J].中 央研院 歷史 語言研究所集刊,1935.
[27]周 書燦.〈穆天 子傳〉“啟 居黃臺 之丘 ”考 ——兼 論周 穆王東 巡的 地 理問 題[J].中 國歷史 地理 論叢,2005(2):126~134.
[28]馬 世之.新砦 城址 與啟都 夏邑 問題探 索[J].考 古與 文物,2007(3):54~58.
[29]程 平山.新砦 古城 性質(zhì)與 啟時 期的夏 文化[J].考古 與文物 ,2007(3):59~63.
[30]李龍.新砦城址的性質(zhì)探析[J].中州學(xué)刊,2013(6):118~121.
[31]北京大學(xué)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新密新砦——1999 年~2000年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2]方燕明,韓朝會.河南禹州市瓦店龍山文化遺 址 1997 年的 發(fā)掘[J].考古,2000(6):16~39.
[33]童 書 業(yè) .春 秋 左 傳 研 究 [M].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1980:22,295.
[34]王暉.周武王東都選址考辨[J].中國史研究,1998(1):14~24.
[35]范 文 瀾.中 國 通 史 簡 編 ( 修 訂 本 )[M].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1964:104.
(責任編輯 卞建寧)
K871.2
:A
:1671-9123(2014)04-0008-05
2014-10-23
賈俊俠(1963-),女,陜西扶風人,西安文理學(xué)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先秦秦漢文獻與古都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