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舒 予, 劉 玲, 文怡靜, 吳 珊, 尹幫龍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四川 成都 611137; 2.中藥材標準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四川 成都 611137; 3.中藥資源系統(tǒng)研究與開發(fā)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四川 成都 611137)
穿心蓮總內酯骨架緩釋片的制備及釋放度測定
李小芳1,2,3, 舒 予1,2,3, 劉 玲1,2,3, 文怡靜1,2,3, 吳 珊1,2,3, 尹幫龍1,2,3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四川 成都 611137; 2.中藥材標準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四川 成都 611137; 3.中藥資源系統(tǒng)研究與開發(fā)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四川 成都 611137)
目的 制備穿心蓮總內酯緩釋片, 并考察其體外釋放度及機制。 方法 采用親水性高分子材料 HPMC為骨架材料,制備穿心蓮總內酯緩釋片,采用正交試驗設計,以藥物體外釋藥百分率為指標優(yōu)選制劑處方。結果 最終優(yōu)化處方為20%HPMC K15M作為骨架材料, 乳糖和淀粉比例為3 ∶1, 3%PVP作為致孔劑。 結論 所制備緩釋片的工藝簡單合理,藥物體外釋放符合零級模型,制得的緩釋骨架片具有較理想的緩釋作用。
穿心蓮總內酯;緩釋片;釋放度
穿心蓮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 Burm.f.) Ness為爵床 科穿心蓮屬植物穿心蓮的干燥地上部 分, 又名一見喜、 斬蛇劍、印度草等。其主要有效成分為黃酮類和穿心蓮內酯( andrographolide) 、 新 穿 心 蓮 內 酯 ( neoandrographolide)、脫水穿心蓮內酯 ( dehydroan drographolid) 、 14-去氧穿心蓮內酯 (DA) 和 14-脫氧-11,12-二去氫穿心蓮內酯 (DDA)等, 內酯類統(tǒng)稱穿心蓮總內酯[1]。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穿心蓮總內酯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顯著作用[2-3], 選擇優(yōu)良、高效的劑型也變得尤為重要。為減少心血管疾病患者服藥次數(shù),增強患者的順應性,降低血藥濃度波動,提高血藥濃度的谷峰比值 (T/P), 提高用藥有效性和安全性,緩釋制劑成為較好的選擇[4]。 而且主要有效成分穿心蓮內酯和脫水穿心蓮內酯在小腸中均有較好的吸收,且在不同腸段中的吸收存在的差異性,吸收窗較長,也適于制成緩釋給藥系統(tǒng)[5]。 因此本實驗擬將穿心蓮總內酯制成 HPMC親水凝膠緩釋片。
DP-I型單沖壓片機 (上海中藥機械廠); ZRS-8G智能溶出試驗儀 (天大天發(fā)科技有限公司); UV1100 紫外分光光度儀 (上海天美科技儀器有限公司); 穿心蓮總內酯(含 有 量 90%, 西 安 小 草 植 物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批 號xc110215); 穿心蓮內酯對照品 (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 批號 110797-200307); 羥丙基甲基纖維素 ( 上??房蛋录夹g有限公司); 可溶性淀粉 (AR) (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 批號 20101117); 乳糖 (AR) (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 聚乙烯吡咯烷酮 k30 (AR) (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1 分析方法[6-7]
2.1.1 對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稱取穿心蓮內酯對照品10.2 mg至 50 mL量瓶中, 用 60%乙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 配制成質量濃度為 0.204 mg/m L的標準溶液。
2.1.2 供試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稱取穿心蓮總內酯供試品適量至 50 mL量瓶中, 用 60%乙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 搖勻,配制成供試品溶液。
2.1.3 輔料溶液的配制 按處方配比, 稱取各種輔料適量, 用 60%乙醇溶液配制成不含穿心蓮內酯的空白輔料溶液。
2.1.4 測定波長的選擇 精密移取穿心蓮內酯對照品溶液、 供試品溶液各 2.0 mL至 10 mL量瓶中, 分別加入 2 m L 60%乙醇溶液溶解, 分別依次加入 2%3, 5-二硝基苯甲酸甲醇溶液和 2%KOH溶液各1 mL作為顯色劑, 搖勻后放置, 用 60%乙醇溶液定容至刻度。 分別置紫外分光光度計中在 400 ~800 nm間進行掃描, 掃描結果對照品液、供試品液吸收光譜基本相似, 且都在 549 nm處有最大吸收峰, 因此選擇 549 nm的波長處測定穿心蓮總內酯的吸收度。
2.1.5 空白輔料溶液吸光度的測定 精密移取 2.0 mL空白輔料溶液于 10 mL量瓶中, 加入 2 mL 60%乙醇溶液溶解, 依次加入顯色劑, 搖勻后放置, 用 60%乙醇溶液定容至刻度。 于 400 ~800 nm掃描, 結果顯示在 549 nm處無吸收。
2.1.6 標準曲線的繪制 分別精密移取穿心蓮內酯標準溶液 0.5、 1.0、 2.0、 3.0、 4.0、 5.0 mL于 10 mL量瓶中,分別依次加入顯色劑, 搖勻后放置, 用 60%乙醇溶液定容至刻度, 分別于 549 nm處測定吸光度。 以取樣標準品溶液質量濃度 (C) 對吸光度 (A) 進行線性回歸, 得回歸方程A=4.871C+0.017 3 (r=0.999 2), 結果表明穿心蓮內酯在0.010 2 ~0.102 mg/mL質量濃度范圍內呈現(xiàn)良好的線性關系。
2.1.7 精密度考察 精密移取穿心蓮標準溶液 2.0 mL于10 mL量瓶中。 余下操作同測定波長的選擇一致, 于 549 nm處 連 續(xù) 6 次 測 定 吸 收 值, 平 均 為 0.173, RSD 為0.68%, 表明該儀器精密度良好。
2.1.8 回收率試驗 分別取線性范圍內高、 中、 低 3 種質量濃度的穿心蓮總內酯溶液按處方比例加入輔料進行回收率的測定,每一質量濃度各做3個樣品。計算回收率值為98.04%, RSD為 1.03%, 結果詳見表 1。
表 1 穿心蓮總內酯回收率結果 (n=3)
2.2 穿心蓮骨架緩釋片的制備 將穿心蓮內酯和輔料分別過80目篩。 按處方稱取各組分, 將穿心蓮內酯與輔料按等量遞加法混合均勻, 加適量的黏合劑制軟材, 制顆粒, 60℃干燥 1 h, 2 號篩整粒, 加入顆粒質量的 1%的潤滑劑硬脂酸鎂, 壓片壓力控制在 7 ~9 kg/cm即得。 本品每片約含穿心蓮內酯主藥 80mg, 片重約為 300 mg。
2.3 釋放度測定方法 取本穿心蓮總內酯骨架緩釋片, 按《中國藥典》 2010 年版[8]二部釋放度測定法, 附錄第一法(轉籃法) 操作, 釋放介質為 1.0%十二烷基硫酸鈉溶液(SDS) 800mL, 轉速為 100 r/min, 溫度為 (37 ±0.5)℃,分別于 2、 4、 6、 8、 10 h 取樣 5 m L, 30 s內經 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同時補充等體積同溫介質,定量移取續(xù)濾液4 mL于 10 mL具塞試管中, 揮干溶劑, 加入60%乙醇適量溶解, 照分光光度法于 549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 代入標準曲線方程計算濃度,計算累積釋放百分率。
2.4 緩釋片處方優(yōu)化
2.4.1 正交設計 在單因素考察的基礎上確定了進行正交試驗的輔料種類與用量范圍,選擇影響藥物釋放的因素,4個因素分別為: A、 HPMC規(guī)格; B、 HPMC用量; C、 乳糖與淀粉比例; D、 致孔劑 PVP用量。 擬將本品制成 12 h釋放的骨架片。 根據(jù) 《中國藥典》 2010 年版有關規(guī)定確定以下處方釋放標準: ①藥物釋放初期 (1 ~2 h) 累積釋放度20% ~30%, 用于考察藥物是否有突釋。 ②藥物釋放中期(4 ~6 h) 時累計釋放度 40% ~70%, 用于確定釋藥特性。③藥物釋放后期 (8 ~12 h) 時累計釋放度 80% ~100%,用于考察釋藥是否基本完全。 參考文獻[9-10], 設計綜合評分 Y值為篩選指標, 即 (Q10- [ ( Q2-30)2+ ( Q6-50)2]1/2)。 [ ( Q2-30)2+ ( Q6-50)2]1/2反映了 2、 6 h 釋放度的偏差, 此偏差越小越佳; 10 h 時應釋放 80%以上,Q10應越大越佳, 故以綜合評分 Y值與釋放度指標共同描述其體外釋放情況。對4個因素進行考察,每因素分設3水平, 按 L9(34) 正交試驗表設計試驗方案, 測定各處方的體外釋放度, 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結果見表2~4。
表2 因素水平
表3 正交試驗分析及結果
表4 方差分析
2.4.2 方差分析與結論 由直觀方差分析結果可見, D因素極差比其他因素極差小得多,故可以D項為誤差項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B因素差異有極顯著性,A和 C因素差異無顯著性。 根據(jù)極差分 A3>A2>A1, C1>C2>C3,而綜合考察指標Y值越大,藥物緩釋越接近理想,因此選取三因素 Y值最大的水平, D因素則選取 PVP用量最少的水平, 穿心蓮總內酯緩釋片的最佳處方, 即藥物與20% HPMC K15M混合, 乳糖和淀粉 3 ∶1 加至足量, 過 80 目篩, 用85%乙醇溶液為黏合劑制軟材, 濕法制粒, 加1%硬脂酸鎂壓片,即得。
2.4.3 優(yōu)選處方的驗證 按篩選出來的最佳制劑處方制得3批樣品,在各時間點的體外釋放度,進行工藝重復性考察, 結果如表5。
表5 3批樣品的體外釋放度測定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3批骨架緩釋片中藥物的釋放度均較理想, 12 h 的釋放量均達90%以上, 且重復性好, 工藝設計合理,可行。
2.5 穿心蓮總內酯緩釋片釋藥模型的擬合 將穿心蓮總內酯的釋放數(shù)據(jù), 分別以下列方程擬合。 零級方程 Q=kt+ b; 一級方程 ln (100-Q) =kt+b; Higuchi方程 Q=k t1/2;Peppas方程 Q=ktn。 其中 Q為累計釋放分率, t為時間,結果見表6。
表6 穿心蓮總內酯釋藥機制的模型
2.6 釋放機理考察 藥物從親水凝膠骨架片中心釋放一般通過兩種機制: 藥物擴散和凝膠骨架溶蝕[11]。 對于圓柱型制劑 (如片劑) 而言, 當 0.45 <n <0.89 時, 表現(xiàn)釋放規(guī)律是擴散和骨架溶蝕綜合作用的結果,為不規(guī)則轉運;當n <0.45 時, 為 Fick 擴散; 當 n >0.89 時 為 溶 蝕 機 制[12]。用 peppas方程來考察穿心蓮總內酯緩釋片的釋放, 首先將方程轉化為下列形式: ln Q∞=ln K+n ln t, 將 3 批緩釋片體外釋放度結果數(shù)據(jù)代入公式計算, 求得釋放指數(shù)值 (n)為 0.67 (r=0.996 5), 表現(xiàn)為擴散和骨架溶蝕綜合作用。
本研究以HPMC為骨架材料, 以乳糖、 淀粉為填充劑,PVP為致孔劑, 制備了穿心蓮總內酯骨架型緩釋片, 2 h 釋放約 30%, 6 h 釋放約 60%, 10 h 釋放約 80%, 12 h 釋放90%以上, 結果證明其緩釋藥效果理想, 符合設計要求。
本研究采用的模型藥物穿心蓮總內酯為水難溶性藥物,因此加入表面活性 1.0%十二烷基硫酸鈉以增大其溶解度,以滿足漏槽條件[13]。
本研究采用比色法測定穿心蓮總內酯的吸光度,參考文獻[14], 表明穿心蓮總內酯在 15 ~25 min 之內穩(wěn)定, 因此選擇在 15 min 測定穿心蓮總內酯的吸光度。
藥物釋放動力學方程符合零級方程和 Peppas方程, 應用 Peppas方程作為擬合方程, 計算 n 值等于 0.67, 說明藥物釋放更傾向于骨架的溶蝕。這與緩釋片在溶出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一致。
[1] 陳 艷.穿心蓮的化學成份及其制劑分析方法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 2009, 22(9): 1698.
[ 2 ] 劉國利, 劉永瓊.穿心蓮內酯的研究進展[J].醫(yī)藥導報,2006, 25(1): 48-50.
[3] 方淑賢,鄭 恒,劉 東,等.穿心蓮內酯對二磷酸腺苷誘導血小板聚集的拮抗作用 [ J].醫(yī)藥 導報, 2004, 23(11): 805-806.
[ 4 ] 黃延路.中藥緩釋制劑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 9(17): 296.
[5] 李 貞,葛 建,等.穿心蓮內酯和脫水穿心蓮內酯在大鼠小腸中吸收動力學研究[J].中國科技博覽, 2009, 30:229-230.
[6] 曹相林,陳 東,丁平田.燈盞花素緩釋片的制備及體外釋放度研究[J].海峽藥學, 2009, 21(1): 14-17.
[ 7] 汪 磊, 殷春陽, 劉曉紅, 等.布洛芬 HPMC骨架型緩釋片的體外釋放度考察[J].中國藥劑學雜志, 2011, 9(3):51-57.
[ 8 ]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010 年版一部[S].北京: 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0.
[9] 高迎春,張 亮,王曉娟,等.卡托普利混合骨架片的處方篩選及優(yōu)化 [ 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 2004, 24 (3 ):159-160.
[10] 向軍濤, 蔣琳蘭.硝苯地平緩釋片的制備及其體外釋放度考察[J].中國藥房, 2007, 18(7): 526-528.
[11] Alderman D A.A review of cellulose ethers in hydrophilicmatrices for oral controlled-release dosage forms[ J].Int J Pharm Tech Prod Manufact, 1984, 5(3): 1.
[12] 王效山, 王 健.制藥工藝學[M].北京: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127-136.
[13] Royal hanson, Givian gray.溶出度實驗技術[ M] .寧保明,張啟明譯.3 版.北京: 北京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7: 94.
[14] 郭山山, 衛(wèi)瑩芳, 閆 婕, 等.全國不同產地及不同部位穿心蓮中總內酯的含量測定[J].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0,21(11): 2797-2798.
R944
: B
: 1001-1528(2014)03-0634-04
10.3969/j.issn.1001-1528.2014.03.044
2013-03-14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科技發(fā)展基金 (ZRMS201240)
李小芳 (1964—) , 女, 醫(yī)學博 士, 教授, 從 事 中 藥新劑 型 及 中藥新 技 術 研究。 Tel: 13808195110, E-mail: lixiaofang918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