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敬新
清乾隆 白地軋道紅彩戲珠龍紋蓋茶碗 (一對)
清代,茶藝逐漸從上層社會普及到民間,經(jīng)過不斷改造演變,各種俗飲方法相繼出現(xiàn),并由此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飲茶風(fēng)習(xí)。而蓋茶碗成為這一俗飲風(fēng)氣的代表性茶具。
蓋茶碗,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盛行的一種重要陶瓷茶具。明代陳師曾在《茶考》中批評直接用茶甌沖泡茶葉,有味不盡出、費而可惜等不足之處。蓋茶碗,正是陶瓷藝人針對這種批評,對茶具進行改造的結(jié)果。
蓋茶碗一般由蓋、碗、托三部分組成,蓋呈碟形,有高圈足做提手;碗為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為中心下陷的一個淺盤,其下陷部位正好與碗底吻合,可避免燙手之虞。蓋既可保溫,利于茶葉滲出,又可于飲茶時撥浮沫飄茶之用。茶人還將蓋碗茶盞三部分的完美組合,賦予了“天、地、人”三才的哲學(xué)內(nèi)涵,表現(xiàn)了中國茶陶藝術(shù)深厚的文化底蘊。
自晉以來,飲茶一直被視為是文化人和有錢有閑階層的雅事。一般百姓喝茶,只是為了滿足解渴等低層次的需求,繁瑣的茶藝是一般人學(xué)不來,吃不起的,即使學(xué)得會,也沒有充裕的時間來操弄。
清代,茶藝逐漸從上層社會普及到民間,經(jīng)過不斷改造演變,各種俗飲方法相繼出現(xiàn),并由此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飲茶風(fēng)習(xí)。諸如京師蓋碗茶、潮汕工夫茶、廣東早茶、湖南擂茶、桂北打油茶、云南鹽巴茶等等,皆由清初興起。這種民間茶風(fēng)的特點大大有別于古之文人、隱士、道家、佛徒飲茶的那種隱幽、沉寂的清寥氣氛,而傾向于多人相聚,追求熱鬧與歡快。遍布于各地大小城鎮(zhèn)的茶館、茶樓、茶肆、茶坊,構(gòu)成了形形色色的“茶館文化”,特色不一,各有千秋。蘇杭一帶茶室,以幽雅仙趣著稱;四川茶館則以吃茶、聽書、擺龍門陣綜合效用見長;廣東茶樓更是與“食”密切相結(jié)合;北京的茶館則是集各地之大成,以種類繁多,功用齊全,內(nèi)涵豐富深邃為重要特點。徐珂《清稗類鈔·茶肆品茶》載:“京師茶館列長案, 茶葉與水之資,須分計之。有提壺以往者,可自備茶葉,出錢買水而已。漢人少涉足,八旗人士雖官至三四品,亦側(cè)身其間,并提鳥籠,曳長裾,就廣座,作茗憩,與圉人走卒雜坐談話,不以為忤也。然亦絕無權(quán)要中人之蹤跡?!毙扃孢€在文中說:“乾隆末葉,江寧始有茶肆。鴻福園、春和園皆在文星閣東首,各據(jù)一河之勝,日色亭午,座客常滿?;驊{闌而觀水,或促膝以品泉。皋蘭之水煙,霞漳之旱煙,以次而至。茶葉則自云霧、龍井,下逮珠蘭、梅片、毛尖,隨客所欲,亦間佐以醬干生瓜子、小果碟、酥燒餅、春卷、水晶糕、花豬肉、燒賣、餃兒、糖油饅首,叟叟浮浮,咄嗟立辦。但得囊中能有,直亦莫漫愁酤也。”通過茶館這種特殊場合,俗飲大行其道,將茶這種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俗飲最易融進民眾的倫常觀念及生活習(xí)俗,例如分茶,一把大茶壺,幾個小茶杯,稱作“茶娘式”,充分體現(xiàn)了母生子、生生不息和親密的關(guān)系。至清末民初,俗飲被大力推廣,飲茶內(nèi)容還上了楊柳青年畫、小說插圖乃至畫刊廣告等,使得茶文化開始從有錢有閑階層中解放出來,成為人民大眾的文化。
由于飲茶方式的改變和陶瓷藝術(shù)的發(fā)展,清代也與明代一樣,成為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鼎盛時期,茶具在釉色、造型和裝飾上有了很大的變化。如五彩瓷茶具、琺瑯彩瓷茶具、粉彩瓷茶具都迎來了發(fā)展的鼎盛期,造型和紋飾都十分豐富,其中,蓋茶碗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清代陶瓷茶具。清朝晚期,使用蓋茶碗的蓋碗茶流行于京、津和四川一帶,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陶瓷茶具的重要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