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琳 李玲玲
(河北大學研究生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2)
德里克·博克(Derek Curtis Bok),哈佛大學第二十五任校長,任期長達二十多年,以領導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修訂和學術機構改革著稱于世,并以其巨大影響力享譽高等教育界。同時,博克是一位卓越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及實踐者,其研究成果頗為豐碩[1](P1)。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博克先后出版高等教育方面的著作有:《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1984)、《美國高等教育》(1988)、《大學與美國的未來》(1990)、《河之源:大學錄取中關心種族問題的長遠發(fā)展》(1998)、《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yè)化》(2003)、《回歸大學之道》(2005)、《幸福政治學》(2010),以傳達其關于大學教育的理念[2]。其中《回歸大學之道》一書于2007年由侯定凱等翻譯,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回歸大學之道》一書的副標題直接翻譯過來是“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這就表達出關于本文所要闡釋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反思。在博克眼中,美國高校本科教育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問題?二是展望。博克始終保持著一份樂觀的心態(tài),認為只要大學認同本科教育本身的重要性,那么自然會去積極尋找合適而具體的目標,并孜孜以求,教育改革前景仍充滿希望。
在《導言》部分,博克明確說明本書寫作的真正原因是:對于真正影響本科教育質量的多數問題,在大學內還未得到本該有的重視,這意味著“負責教學質量的主管人員并未真正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更別提清楚地理解這些問題了”[1](P6)。博克希望在這本書中呈現“一幅學生在大學里如何成長的清晰畫面”[1](P6)?!痘貧w大學之道》一書除《導言》外共分為十二章,各章間銜接自然,內容緊扣寫作主題。
此書各章內容在編排中具有如下邏輯特點:第一章首先對美國高校本科教育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作簡要闡述,然后列舉出大學和學術界以外對高校教育的常見批評,而博克指出這些說法顯得底氣不足,進而引出教育質量的評判可以借助考察大學教師行為的方法。接著在第二章中,博克描述了教授們對高校本科教育所持有的態(tài)度問題。原因是,他認為學生所受到教育質量的好壞,從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自身的判斷力、價值觀及態(tài)度決定的[1](P21)。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至少暴露出六大教育問題,如教師間缺乏合作、過于強調通識教育、教育評估常忽視課外活動等。在本章的最后,博克指出常見的批評實際上大多偏離了教育的真正主題[1](P33),同時提出合理的方法應該是:“更好地評價大學在進步還是退步——在評價前首先明確大學的目標是什么”[1](P34),這就切入了本書的主題:回歸大學之道,即引出對高校教育目標的探討。本書第三章,博克明確界定大學本科教育目標框架,具體包括8個方面的內容:表達能力、批判思維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識、適合多元文化的素養(yǎng)、全球化素養(yǎng)、廣泛的興趣、為就業(yè)做準備。他指出,之所以列出這些目標清單,并不是說人類智慧只能構想出這些重要目標,而是由于他個人對這些目標有深入了解,且堅信這些目標的重要價值[1](P48)。接著在后面的四章到十一章對各個目標分別展開具體闡述,這是本書的重心所在。最后,第十二章,展望美國高校本科教育的光明前程。博克指出美國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的真正提升“需要調動政府、社會團體、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的力量,并建立較為完備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3],對此,他一一給出了相對應的建議。博克堅信,只要不斷地努力完善,就能更好地解決本科教育所遇到的問題,教育改革就充滿希望。
高等教育質量的評價是一個“黑箱”問題,而教育目標的清晰定位則是撬開這一“黑箱”的關鍵所在。W·B·卡諾奇(W.B.Carnochan)曾說:“如果對大學的目標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們就無法知道實踐中高等教育的質量如何,甚至無法知道所謂‘高等教育的質量’的 內 涵是什么?!保?](P26)博克也同 樣 指出:要對“大學在進步還是退步”這一問題有個合理的評判,首先必須明確高校教育的目標是什么[1](P34)??梢?,對本科教育目標的明確是大學教育質量評判的前提,也是提高培養(yǎng)質量的出發(fā)點。在《回歸大學之道》中德里克·博克將美國高校本科的教育目標界定為八項內容,并指出這些教育目標之間是相互作用、彼此交叉的。
第一,表達能力。博克借用課程改革委員會的強調來說明,所有的本科生都應該擁有用母語進行各種形式表達的能力,包括能用精確而優(yōu)美的語言進行書面表達和采用清晰而有說服力的形式進行口頭表達,并做到用盡可能優(yōu)雅的方式來進行。表達能力,作為公民所應擁有的基本素質,在讀書期間和畢業(yè)之后都會被廣泛地需要,故培養(yǎng)學生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應成為高校不容推卸的使命。博克認為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在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盡量做到教學目標明確并由專職教師負責,同時提供及時、充分的反饋來更好地幫助學生取得進步。
第二,批判思維能力。博克指出,盡管圍繞高校課程問題存在頗多爭議,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卻得到幾乎是所有教師的認可[1](P65)。然而教師們強調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卻并不意味著會為此付諸行動,他們大多是說說而已。多數教育研究結果表明:影響批判性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關鍵并不是課程本身,而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付出多少努力[1](P85)。博克認為,課堂內外的有效結合、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師生間的積極互動以及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是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方式。固然,教師可以挑剔教育研究結論,但博克強調,挑剔的同時,教師們還是應當“針對如何有效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問題積極組織校本研究”[1](P86),其意義深遠。
第三,道德推理能力。在眼下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大學很難推卸學生道德教育方面的責任。盡管美國人有著“道德自由”的道德觀,即關于“好與善”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遵循已有的道德準則。博克認為大學應提供最有幫助的信息和最能觸發(fā)道德思考的機會給學生,教師應盡最大可能地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斷。雖然教授們所做的一切并不能保證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意識有所提升的學生就一定會在實際行動中更講道德,但至少能對學生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高校教育對學生的道德意志起著或多或少的強化作用,旨在幫助學生把正確的道德觀念轉化為其積極的實際行動?!暗赖陆逃蝿赵谕ㄗR課程中的地位如何”,這一觀念的澄清,是大學對學生道德培養(yǎng)給予重視的關鍵所在[1](P101)。
第四,公民意識。公民責任感不能自發(fā)形成,而是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來幫助實現。盡管大學有責任培養(yǎng)開明的公民,這對整個民族具有重要意義,但面對公民責任感缺失所帶來的挑戰(zhàn)時,大學的表現卻常常不盡人意。源于此,關于高校應該如何開展公民教育的問題,博克表述:大學必須首先明確公民教育的目標,進而明確其核心知識并確定具體課程[1](P111),同時,學校要采取多種方式擴大和改進社區(qū)服務項目,對學生組織給予鼓勵,幫助學生塑造積極的公民責任感,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如辯論賽等,幫助學生了解有關的政治活動[1](P114)。博克強調,無論是從自身利益出發(fā),還是源于公民責任的要求,教育者都應當盡其全力,為改善現有公共生活的質量而有所作為。
第五,適合多元文化的素養(yǎng)。在當今的大學校園里,學生群體在種族、宗教、性別和國籍方面愈加趨向于多元化,如何使多元化的學生在校園里和諧發(fā)展已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和諧平靜的校園,潛在的緊張關系和誤解實際上是存在的。大學在增進多元群體之間的理解和寬容方面,可謂任重而道遠。但是,增進多元群體間的相互理解并不是增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唯一方式[1](P133)。博克認為,大學通過開設多元文化課程、開設口頭表達課程、提供性別研究項目、進行小組學習實驗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懂得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共事[1](P135)。
第六,全球化素養(yǎng)。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大學有責任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意識,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zhàn)。實際上,多數美國大學為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開設大量的跨文化課程、開設外語學習課程、提供海外學習或是工作的機會,以及大量國際學生的加入都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1](P139)。在國際化愈演愈烈的環(huán)境下,大學面臨著一項特殊的挑戰(zhàn):“如何建構一套知識基礎,以便讓學生有效地適應任何可能出現的國際問題,把握任何可能出現的機遇。”[1](P45)但博克堅信,只要在校方和學生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推動全球教育的展開,幫助學生為全球化生活做好準備。
第七,廣泛的興趣。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通識教育起著重要作用,它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學科或專業(yè)的狹隘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世界以及定位自己的價值。美國高校的通識課程基本包含四種類型:指定選修課程,經典名著課程,概論課程,探究課程。每種模式都有其優(yōu)點和不足,各學系最常見的做法是采取混合課程的模式[1](P162)。博克認為,在現實中根本就不存在最好的課程模式,評價大學所采用的課程模式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夠喚起教師的責任感,是否能夠加強院系之間的銜接,是否能夠提高師生對教育的認識[1](P163)。培養(yǎng)學生廣博的知識、激發(fā)學生廣泛的興趣,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而高質量的師資是其成功實行的關鍵所在。
第八,為就業(yè)做準備。盡管在大學里的教授們大多抵制職業(yè)課程,然而學生卻對職業(yè)指導有著很大的需求。事實上,現在的學生如果不仔細思考將來從事什么行業(yè),就很難真正了解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1](P170)。學生作為高校教育的最終消費者,學校理應為學生將來的職業(yè)旅程做一些必要的指導。博克認為,只有職業(yè)學科的教師和文理學科的教師攜手并進,相互合作,積極配合,自由教育和職業(yè)教育才有可能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潛能,達成和諧,以滿足學生的需求[1](P186)。
《回歸大學之道》的最大特色主要體現在:第一,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目標框架的清晰界定,并作為負責任的學者,博克誠懇地提出一些合理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指導;第二,用具體數據佐證,借助高等教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博克以較為平和的方式闡述了美國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存在的典型問題,其中,對呈現的問題表現得更為重視和關心,這并不是杞人憂天,而是一種虔誠的憂慮,一種敢于面對問題并不斷追求卓越的態(tài)度。《回歸大學之道》的原英文題目直接翻譯過來是:“我們不達標的本科教育”。譯者取“大學之道”作為書題,不僅兼顧中文美之需,更傳達著一種教育理念。教育的過程,是靈魂對靈魂的塑造,好的學校教育,應該能夠促進靈魂的美善和德行的增長。這意味著,要回歸“大學之道”,追求卓越,大學首先應堅守教育的“靈魂”。在《回歸大學之道》一書中,德里克·博克明確重塑了美國高校本科教育的目標,我們雖然可以對其所闡釋的內容本身持一種懷疑態(tài)度,但博克務實的批判精神、負責任的研究態(tài)度以及直視問題不斷追求卓越的胸懷卻值得認真學習和借鑒[5]。
大學應該是這樣一個地方——提供一種可能,努力幫助學生實現充分的自我發(fā)展。當學生離開大學校園時,他應該發(fā)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能在實現自我升華的同時成就別人美善的人,一個敢于為自己選擇負責又懂得服務社會的人。為了實現這樣的教育理想,大學在進行自己教育目標的界定時,應堅守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信念,同時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定位務實的大學教育目標,是撬開高校教育質量“黑箱”問題的支點,亦是合理進行教育評價的關鍵所在。博克重樹高校教育目標的理念,對我國大學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啟示:
籠統(tǒng)而空洞的目標界定,會給教育過程的實施帶來一定困惑。教育者和學習者對目標理解的不透徹,以及對目標實行具體途徑的不確定都嚴重影響著高校的教育質量。當前,高校所培養(yǎng)的“人才”常會面臨各種問題,如道德品質令社會擔憂、無法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大學對學生培養(yǎng)目標以及實施方式的不明確。實際上,教育目標是導航,具有導向性,只有清晰明確、切實可行的教育目標,才能較好地引導教育過程的實施,才能真正地提高教育質量。
教育目標的來源一般是按照各教育利益相關者的意圖而制定的教育追求目標。如何合理權衡各方利益,又不失“教育”的真正內涵,是教育目標制定問題的關鍵所在。好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在尊重學生主體性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較好地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既能合理維護各群體利益,又能堅守教育的真諦。換句話說,大學所尋求的應該是一條“中間道路”。其意義在于:中間道路既能夠使大學對社會的需求做出反應,又能真正促進大學自身的發(fā)展[6]。作為教育的主要執(zhí)行者,大學應該權衡各利益團體的需求,努力堅守大學精神,同時回應時代要求,制定出符合本土文化和國家所真正需要的大學教育目標。
要真正完成教育目標,單純靠一系列教育內容的簡單拼湊并不能實現,否則,越是全面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越是一盤缺乏核心的散沙。實際上,教授們“怎么教”比“教什么”更為重要[7]。如果教師能在教學方法上多費時間,努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并始終堅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的信念,就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育哲學解釋:“教學”不等于“教授”,“教學”也不僅僅是“教授”,它還包括啟發(fā)及友愛的內容[8]。教師的“友愛教學”對學生來說傾注了更多的精神上的沐浴,是一種心靈深處的啟迪。所以,教授們對教學方法的在意程度,直接影響著教育目標的最終實現效果。
“教育質量”本身的內容較為抽象,不易被衡量。但是,把教育目標作為標桿,卻為合理評價教育成敗提供了尺度。如合理度量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前后的自身變化,就是表現教育成敗的一種合理方式。即根據設定好的教育目標,大學可以了解教育方面的實際“產出”,這種“變量”有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及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公眾清晰地了解大學的運作,有助于大學積極完善自身。這就意味著,大學時刻存在一種發(fā)展的壓力,其自身需要積極反思,努力探求實現教育目標的最佳方法。
總而言之,德里克·博克作為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第二十五任校長,其治校的理念與目標必然有其卓越之處,在此基于《回歸大學之道》一書來探討其關于大學本科教育目標的思想,并敘述了對其目標思想所引發(fā)的啟示,以期豐富我國高等教育理論并幫助指導高等教育實踐。博克高等教育思想所蘊含的精神值得進一步學習和挖掘。
[1]【美】德里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M].侯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曲銘峰,龔 放.哈佛大學與當代高等教育——德里克·博克訪談錄[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3]李先富.美國大學本科教育質量問題及其對策[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2,(5).
[4]W.B.Carnochan.The Battleground of the Curriculum:Liberal Education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1993.
[5]張楚廷.大學的憂慮,憂慮的大學——有感于重溫博克講話之時[J].大學教育科學,2011,(2).
[6]趙衛(wèi)平,陳貴青.博克對美國現代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反思[J].江蘇高教,2003,(4):125-127.
[7]侯定凱.作為一種信仰的本科教育[J].復旦教育論壇,2008,(5).
[8]約翰·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