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方
(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四川樂山 614000)
淺析《我彌留之際》中人物的悲劇
向 方
(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四川樂山 614000)
??思{在《我彌留之際》中采用了實驗性的敘事手法講述了本德倫一家給母親送葬的過程,文本展現(xiàn)了一個荒誕、情感枯竭的世界。本文試圖從愛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失和疏離的世界來闡釋破碎的家庭給孩子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和由此導致的悲慘命運。
愛的缺失;身份;疏離
情感上的缺失尤其是家庭中父母愛的匱乏是造成孩子們心理陰影的根源。本德倫家中的孩子無一不表現(xiàn)出行為的怪誕、精神的失落和心理的孤獨。在《我彌留之際》的所有人物中,安斯遭到評論家們最為嚴厲的批評和指責。(肖明翰289)人性的缺點懶惰、自私、冷漠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被一些評論家稱為??思{筆下最丑陋的人物之一。首先安斯是一個冷漠麻木、缺乏感情的人。安斯的冷漠從未讓艾迪感受過什么是愛,艾迪終日郁郁寡歡,最后甚至在心里上完全拒絕了安斯,將安斯僅看成一個空洞的瓶子或門,因此夫妻之間的冷漠和隔閡也無形中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其次安斯也是個懶惰的人,正如達爾在談到安斯的時候不無諷刺地說:“他襯衫上沒有汗?jié)n。我從未見過他襯衫上有汗?jié)n。他老跟別人說要是他出汗他準會死的。我尋思連他自己也相信這樣的說法是真的了?!?福克納13)父親在家庭中扮演著頂天立地的角色,象征著權威,能給予孩子勇氣和安全感,但是安斯的懶惰讓他失去了作為父親的尊嚴,因此孩子們在生活中也失去了安全感和依靠。安斯也是一個極為吝嗇的家伙,當艾迪身患重病需要請醫(yī)生時,安斯考慮的是錢的問題,安斯甚至說“我知道你沒有病,你只不過是累了”,直到艾迪病得相當嚴重時,才請來皮卡迪醫(yī)生。“倒不是因為舍不得錢,”,他說?!拔抑徊贿^老在這么盤算……,她反正是要去的,不是嗎?”(??思{38)安斯的自私、吝嗇葬送了艾迪對生活的唯一希望,也給孩子們帶來了負面影響。從故事的最后可以看出本德倫家的孩子們在關鍵時刻都表現(xiàn)出自私,這也是家庭最后走向解體的原因。
由于從小受到父親虛無主義的影響,艾迪的世界觀也是悲觀厭世的?!拔抑荒芤老∮浀梦业母赣H怎樣經(jīng)常說在世上的理由僅僅是為長久的安眠作準備?!?福克納156)父親的虛無主義在艾迪的心里埋下了惡果,導致了艾迪無法正常地和別人交流,并建立起一種和諧的關系。正如艾迪所說,“我總是期待學生犯錯,這樣我就可以拿鞭子抽他們了。鞭子落下去時我仿佛感到是落在我的身上;在它留下鞭痕使皮膚腫起來時我感到我的血液在急速地流動……我已經(jīng)用自己的血永遠永遠在你的血液里留下了痕跡。”(??思{156)艾迪期望能夠和外界取得聯(lián)系,并能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但是她采取的扭曲、暴力的方式破壞了師生間融洽關系。其次安斯的冷漠和自私也讓艾迪對婚姻生活感到失望,安斯在艾迪的心里雖生如死,艾迪早已在心里否定了安斯的存在。對安斯的失望甚至憎恨使艾迪在情感上拋棄了達爾,這也是達爾一直被孤獨、猜忌、自卑困擾的原因。艾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于自己的痛苦中,不僅沒有讓達爾體會到母愛,在對杜德·威爾的教育上也沒有擔任起作為母親的責任。
由于母愛的缺乏,自我身份的確認和存在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達爾,他是幾個兄弟中最敏感、多疑、陰郁的一個。在達爾心里,母親是空洞的一個名詞,母親對他來說意味著愛的缺席。達爾曾說:“我無法愛我的母親,因為我沒有母親?!蹦赣H在達爾心中的缺席是不僅讓達爾感到孤獨、凄涼,激化了達爾和朱厄爾的矛盾,更讓達爾對自己的身份和存在產(chǎn)生了懷疑。“我并不知道我是什么。我并不知道我是還是不是?!?福克納71)自我身份的不確定和母愛的缺失讓達爾變得乖僻,也導致了達爾怪異的行為。母親對朱厄爾的偏愛令達爾心生嫉恨,在艾迪去世之前,達爾以拉木材為借口叫走了朱厄爾,這成了他們的永別,導致母親去世時也無法見到朱厄爾。為了向母親證明自己的存在,達爾燒掉了馬棚,企圖燒毀母親的尸體,從而留下自己的痕跡。但是達爾這一瘋狂的、破壞性的行為最終讓他成為了受害者,被關進了精神病院。心理的扭曲和孤獨促使達爾將自己與周圍封閉起來,因此他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這就是達爾擁有一雙犀利的、能洞察秋毫的眼睛的原因。達爾能觀察到他不在場的事情,例如當他在外地拉木材時,他的千里眼像攝像頭一樣精確地記錄下了母親臨死前那凄楚的一幕。達爾敏銳的感知力讓他質(zhì)疑朱厄爾的身份,“朱厄爾,”我說,“你是誰的兒子?”,“你馬是一匹馬,不過你爹有事誰呢,朱厄爾?”(福克納197)達爾對朱厄爾身份的質(zhì)疑最終激怒了朱厄爾,也是朱厄爾對達爾實施報復的原因,造成了兄弟倆的自相殘殺。
小說中的杜德·威爾既是一個愚昧的人物,也是生活在破碎家庭中的一個悲慘人物。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杜德·威爾幾乎沒有善惡觀念,甚至還不及她母親對人生的些許思考。杜德威爾和萊夫之間像一場不負責任的游戲。(肖明翰305)杜德威爾懷孕后,對是否要留下孩子,她沒有自己獨立的意見。萊夫給她十元錢去打胎,她便接受打胎的想法。然而當懷孕威脅到她的聲譽時,杜爾·威爾卻找不到可以述說、依賴的人。“問題是我孤零零的。要是我能感覺出它呢,那么事情也就不一樣了,那樣一來我就不是孤零零的了??墒侨绻也皇枪铝懔愕?,所有的人就都會知道這件事了。要是那樣的話我即使孤獨也沒有關系了?!?“孤零零”這個詞重復的出現(xiàn)深刻地表達了杜德·威爾內(nèi)心的孤獨和彷徨,也表達了她內(nèi)心懼怕別人知道懷孕這件事的焦灼。母親對她的忽視、父親的自私,與兄弟關系的疏離讓她在面臨困難時一籌莫展?!拔蚁胛沂切阎目墒俏铱床灰娨哺杏X不出來我感覺不出我身子下面的床我也想不起來我是什么我想不起我叫什么名字我甚至也想不起我是個女孩我連想也不會想了……”這一段無任何標點符號的繁蕪思緒是杜德·威爾對自我存在的思考,正如達爾所說的“我不知道我是誰”一樣,杜德·威爾對自己的存在也表現(xiàn)出同樣的迷惑和未知。名字是一個人身份的符號,杜德·威爾甚至想不起自己的名字是潛意識中對自己身份的否定。盡管杜德·威爾沒有達爾深刻的思考能力,并未意識到內(nèi)心的孤獨是由母愛的缺失造成的,但是她夢中的囈語是對這個破碎、冷漠的家庭和悲觀厭世的母親給孩子留下心理創(chuàng)傷的最有力的見證。沒有家人的關心和安慰,杜德威爾為了打胎,委身于藥房的伙計,當她離開時,自言自語道:“我知道不會起作用的”,“不會起作用的,我知道肯定不會起作用的?!???思{236)杜德·威爾無助的哀怨也反應了窮苦的南方白人在城市里所受到的歧視,和悲哀的處境。
在《彌》中,人與人的疏離幾乎被刻畫地淋漓精致。福克納采用的多視角敘事方式不僅讓讀者觀察到了每個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更重要的是將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疏離關系微妙得呈現(xiàn)出來。在故事中,家庭里的幾個孩子通過獨白的方式來敘述了為母親送葬的經(jīng)過,可以看出孩子們之間幾乎沒有交流,缺乏溝通和互助。失去了母親的瓦德曼等于失去了最后的那根稻草,安全感被剝奪了。當母親的棺材在洪水中被沖走,達爾去尋找棺材時,瓦德曼無標點符號的、迫切的述說表達了他對母親的強烈需求以及瓦德曼失去母親后內(nèi)心的痛苦、掙扎?!八赜芜^來了于是我知道他抓住了她了因為他在慢慢地游過來我沖下去跑到水里去幫忙我不想叫可是怎么也止不住……”(??思{138)。
福克納在《我彌留之際》中通過不同人物的敘述展現(xiàn)了一個破碎的、母愛匱乏的家庭,以及孩子們因此在心靈中受到的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傷。達爾瘋狂的舉動和對自我身份的痛苦追尋、杜德·威爾悲慘的結局和冷漠,以及瓦德曼在給母親送葬過程中各種怪異的行為和內(nèi)心的掙扎都展現(xiàn)了在一個缺乏母愛和父愛的家庭里,孩子們在心理上承受著無法言說的痛苦,成為孩子健康成長路上的巨大障礙,也是孩子們變得自私、冷漠、相互嫉恨的根源。沒有愛的家庭,最終使本德倫一家走向了毀滅。
[1]威廉·??思{.我彌留之際[M].李文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2]肖明翰.威廉·??思{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伊格爾頓.二十世紀文學理論[M].陜西:陜西大學出版社,1986.
The tragedy of figure in "I deathbed"
Xiang 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614000, China)
Faulkner in the "I" deathbed with experimental narrative to tell the story of an a mother funeral process, text displays an absurd world, emotional exhaus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letion from a lack of love, self identity and alienated world to explain broken families give children bring the wounds of the soul, and the tragic fate of the resulting.
lack of love; identity; alienation
I106.4
A
1000-9795(2014)06-0129-01
[責任編輯:董 維]
2014-03-08
向 方(1981-),女,四川樂山人,講師,從事英美文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