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琳
(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中文與傳媒系 安徽亳州 236800)
亳州藝文志之牡丹詩初探
楚 琳
(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中文與傳媒系 安徽亳州 236800)
亳州牡丹在明清時期繁盛一時,留下了眾多歌詠牡丹的篇章。本文試從亳州藝文志中收錄的牡丹詩入手,闡述亳州牡丹的興盛以及牡丹進入文人的審美視野后所產(chǎn)生的獨具特色的牡丹審美文化,并進一步梳理出牡丹審美文化的變遷過程。
亳州牡丹;牡丹詩;審美變遷;閑適崇雅
牡丹,原為野生植物,僅有簡單五瓣花朵,后經(jīng)引種培育,才花團錦簇,色彩繽紛,雍容華貴,成為花中之王。牡丹初稱木芍,依芍藥而得名,兩千年前只把牡丹作為藥物。約在南北朝時期,才把牡丹作為觀賞花卉。隋朝進入宮苑,到唐開元始盛于長安,宋時洛陽牡丹甲天下,明朝栽培中心移到亳州,明清時期,亳州的牡丹繁盛一時,曾經(jīng)獨步天下,超過河南洛陽,可謂舉世聞名。清移曹州(今山東荷澤),世稱洛陽、亳州、曹州為我國三大丹都。
中國古代詩歌向有“詠物言志”的傳統(tǒng),牡丹以其國色天香更是早早就進入了文人的審美視野,留下了眾多歌詠牡丹的佳作名篇,亳州作為我國三大丹都之一,同樣留下了許多歌詠牡丹的優(yōu)秀詩篇。亳州藝文志共收錄牡丹詩十八首,多為文人之間的閑游唱和之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亳州牡丹的興盛以及牡丹進入文人的審美視野后所產(chǎn)生的獨具特色的牡丹審美文化。
胭脂一抹晚春天,國色園中尚宛然。
吟到斷腸朱十句,譙都花比洛陽妍。[1]
此詩是清代經(jīng)世派主要代表陶澍先生在亳州公館觀牡丹時為贊頌亳州牡丹而作,“譙都花比洛陽妍”,一語道盡了當(dāng)時亳州牡丹的繁榮興盛。
被譽為“花中之王”的牡丹,在亳州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而且以花木艷麗、秀美多姿而艷冠群芳。亳州志上記載:亳州種植牡丹始于晉,當(dāng)時就已有御衣黃、迭翠芯珠、桃花湛露等許多名甲天下的極品。后“初盛于洛(陽),再盛于亳。序至今日,亳州寂寞,而盛事悉歸曹州”[2]。北宋時,亳州牡丹品種已達150多個。到了明代,薛鳳翔酷愛牡丹,辟百畝土地作園,集天下名品種之。此后多年,亳州牡丹的種植時盛時衰。
作為著名的“藥都”,亳州大地上的牡丹,以藥用牡丹為主,粉色的居多,微風(fēng)吹來,香氣撲鼻,讓人沉醉花間,留戀忘返。后來,一些世家望族將其移入園林,品種,花色也越來越多,牡丹的觀賞盛極一時。
亳州的觀賞牡丹之所以能盛極一時,是和薛氏祖孫是分不開的。薛蕙(1489~1539),字君采,號西原,晚年號大寧居士,人稱西原先生,明代著名詩人。明正德九年(1514),薛蕙考中進士,被授刑部主事。因為諫武宗南巡,惹惱了皇帝,被當(dāng)廷杖打,并剝奪了俸祿,受此打擊的薛蕙稱病引退,回到了亳州老家。不久之后,被重招回京,擔(dān)任吏部考功郎中。嘉靖初年,朝中發(fā)生“大禮”之爭,薛蕙也卷入了這場紛爭之中,撰寫《為人后解》、《為人后辨》等萬言書上奏,反對皇上以生父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鎮(zhèn)撫司。后赦出。不久,薛蕙因給事中陳恍案和亳州知州顏木案牽連,皇帝下詔令其解職聽勘,回到亳州家中。后來吏部復(fù)其職,薛蕙不肯就,用心著述,在亳州城做了一個名流雅士。在家鄉(xiāng)閑暇無事,薛蕙就在城南買地營造了一片園林,這園子在當(dāng)時,乃至以后的亳州歷史上都是很有名氣、很氣派的園子,起名叫退樂圓。這也反映出薛蕙士大夫的清高,也反映出他想做一個隱士,內(nèi)心里怡然自樂的心態(tài)。可是事情沒有過多久,就有人諷刺薛蕙,問薛蕙“獨樂樂,與民樂樂,孰樂?”這是引用孟子的話,告戒薛蕙有點太脫離老百姓了。薛蕙怕奸黨陷害,又把園子的名字改叫了常樂園。園內(nèi)文石玲瓏,竹樹蔥郁,尤其廣植牡丹名品,春暮開放,燦若錦霞,引行人止步,嘆為觀止。薛蕙經(jīng)常呼朋喚友,徜徉于花香書韻之間,飲酒賦詩,“休論河朔飲,詎似醉流霞“,“空對玉壺連月醉,漫拈采筆記花開?!盵3]
后來薛鳳翔的父親,又在常樂園的附近修建了南園。薛蕙一生喜歡牡丹,還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詠牡丹的詩《無題》:“錦園處處鎖名花,步障層層簇絳紗。斟酌君恩似春色,牡丹枝上獨繁華。”[3]根據(jù)薛鳳翔《亳州牡丹史》記載,“亳之有牡丹,自茲園始?!碑?dāng)時,與唐寅、文征明、仇英并稱明之四大家的沈周,也曾經(jīng)來到常樂圓,并且寫下了題寫常樂園牡丹的優(yōu)美詩句:“天于清高補富貴,人從草木寄文章”。可見,在當(dāng)時常樂園的牡丹已經(jīng)很有名氣了。
后來薛鳳翔的父親,又在常樂園的附近修建了南園。在薛家的常樂園、南園,經(jīng)過薛蕙父子的精心培育,牡丹已經(jīng)名滿天下,到了薛鳳翔這一代,他從小生活在牡丹園中,耳濡目染,對牡丹更是情有獨鐘,從小博覽群書,專好收集牡丹方面的資料,寫詩作畫,尤以牡丹為工。也許是受到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不熱衷功名,后來雖以例貢入仕,官至鴻臚寺少卿,還是早早掛冠歸隱了。薛鳳翔什么都能放下,然而最讓他放不下的,還是家中那滿園的牡丹。薛鳳翔歸隱之后,經(jīng)過他祖孫三代的精心培育,常樂園中已經(jīng)是滿園春色,到處是牡丹婆娑了,可謂群英會萃于一園,品種多達二百六十七種。有詩人稱之為:“牡丹時節(jié)斗繁榮,十畝香幾送客車?!比藗兞魬儆谀档せ▍仓?,吟詩作賦:
鳳頭村看牡丹(節(jié)錄)
(清)潘 瑛
黃塵百日朝如暮,顛風(fēng)欲斷譙西路。
譙西地近古洛陽,名園三月多名芳。
歐公品花此第一,丹州延州非匹敵。
……
張園牡丹
(清)張葆光
譙國名花世所稀,由來佳種滿柴扉。
天上云霞惜顏色,山中蘭蕙避芳菲。
洛陽曾誦名園記,惆悵村亭昔已非。[1]
……
亳州牡丹的興盛從中可見一斑。
自明代以來,不少文獻、稗史中記述亳州牡丹一度甲埒洛陽,芳冠華夏,蔚然成為全國種植、觀賞、研究牡丹的中心。戲曲唱云:“昨夜細雨又東風(fēng),城里城外牡丹香。牡丹鄉(xiāng)里牡丹香,牡丹紅透亳州城?!碑?dāng)時,亳州城鄉(xiāng)較著名的牡丹園有十四處,尤其是常樂園、涼暑園、且適園、南園、東園、西園更為壯觀?!叭雸@縱目,如涉花海,茫無涯際……”種花、賞花、斗花一時蔚然成風(fēng):“家無牡丹不為貴,不諳牡丹非名流?!盵4]
明“公安派”大學(xué)者袁中道贊頌亳州牡丹一文中說:“亳州之牡丹盛于洛陽,其種繁矣,其色燦矣,歷代之所著者詳矣。以今亳州牡丹之所產(chǎn),其名、其種、其色新,故大不相同也……”[5]。清朝末年,朝政極度腐敗,民不聊生,黃淮地區(qū)商業(yè)重鎮(zhèn)亳州的經(jīng)濟、文化遭到嚴重破壞,亳州牡丹也黯然失色了。為了弘揚亳州文化,讓名城重放牡丹光彩,1990年,亳州市決定重建牡丹園,廣采紅、黃、綠、白、藍、黑等觀賞牡丹300余種,植于渦河灣的大寺鎮(zhèn)邊。據(jù)說,這里曾是明代牡丹園的舊址。
中國古代的文人,一直堅守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條。仕途失意,則寄情于山水花木之間,建一所園子,邀三五知己,觀景賞花,詩酒唱和,成就一段佳話,這樣的生活,讓無數(shù)文人心向往之。在亳州牡丹興盛時期,每當(dāng)花開之時,飲酒賞花,作詩賦文,便成了一時盛事,也留下了眾多佳作。從亳州藝文志收錄的牡丹詩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文人與牡丹的不解情緣。
牡丹,作為花中之王,在最初進入文學(xué)審美視野時,因其雍容華貴與繁華盛世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牡丹詩最初的繁榮是在唐代,其國色天香、艷極無雙的特征與大唐的恢弘盛世渾然一體 ,成為皇家貴族爭相追捧的時尚新寵。牡月從山野走向了皇宮內(nèi)苑、貴族家園,開始了人工栽培與觀賞的歷程,牡丹審美文化也就此起步。李白以中國古代詩歌浪漫主義巔峰代表的詩仙地位創(chuàng)作了第一組牡丹詩也給了牡丹題材文學(xué)一個極高極輝煌的起點。
經(jīng)過了唐朝末年的動亂,到了宋代,牡丹審美由唐時的賞其艷色過渡到賞其品格,承載著人們對于繁華昌盛、太平氣象的祈求,標(biāo)志著一種端莊從容、高潔堅貞的德性品質(zhì)。宋代文人的風(fēng)雅閑情,尤其是蘇軾與牡丹的情緣,使牡丹也沾染了文人榮辱不驚,通達樂易的氣度:
人老替花不自羞,花應(yīng)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yīng)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吉祥寺看花》
牡丹的雍容美艷,生命過往的繁華,以花解憂,閑適放曠,牡丹在他筆下,有了文雅風(fēng)流、疏狂脫灑的文人氣質(zhì)。
元明時期,繼承了宋人那種飄逸通達的心態(tài),“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fēng)流”。牡丹的審美意義進一步的生發(fā),成了與封建禮教枷鎖對立的人生自由美滿的至情的符號。不僅凸顯出牡丹國色天香之美,更張揚了對牡丹所蘊含之自在無羈、美滿充盈的生命狀態(tài)的大膽肯定與追求。牡丹象征著對自由、美滿的生活狀態(tài)的追求。
明清時期的亳州,園林興盛,文采風(fēng)流。薛蕙、劉開、陶澍、王寰洽……一批亳州本地或宦游亳州的文人;常樂園、涼暑園、且適園、南園、東園……一座座遍植牡丹的園林,交相輝映。自宋以來,文人追求閑適崇雅的生活方式,所謂琴棋書畫詩酒茶,成為文人休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花下吟賞更為清雅脫俗?;ㄏ嘛嬀瀑x詩,花前行吟座談、花中淺斟低唱,這種審美化、藝術(shù)化的生活方式,滲透在牡丹種植、培育、觀賞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體現(xiàn)著一種對人生命運的追求,一種對生活向往的韻致,一種無法用文字語言表述的意蘊。
王寰洽品評牡丹名種:
步搖香轉(zhuǎn)細,承露色逾新。姚家稱帝后,黃綺不為臣。
明光垂麗景,方寸疊針奇。不是因只巧,虛無織女絲。
怯露痕猶重,冷霞色好如。天風(fēng)吹不去,誰為結(jié)仙裾。 《題牡丹六首》[1]
……
薛蕙沉醉于牡丹叢中:
無勞地主留堅坐,貪為名花醉不辭?!兜涝嚎茨档ぁ?/p>
白頭更覺鐘情劇,忍訴清尊不醉歸?!赌档ぁ?/p>
人非九品羲皇上,園似千花佛界中。
隱幾自堪消永日,褰裳何待御冷風(fēng)?!蹲再x常樂園》[1]
美酒,牡丹,田園,讓薛蕙忘記了官場上的榮辱與沉浮,讓他找到了畢生的自由與快樂:“唯余對酒時,暫作伸眉客”;“借問煎熬催白首,何如潦倒醉青春”。這對一生坎坷的薛蕙來說無疑使最好的歸宿。
士大夫們不僅將個人的審美和理想傾注于牡丹,追求閑適崇雅的生活方式,而且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比德于牡丹,賦予她從容優(yōu)雅、莊嚴尊貴的王者風(fēng)范與堅貞高潔、勁心剛骨的仁者風(fēng)神。中國古代的文人向來有比德于花木的傳統(tǒng),從屈原筆下的香草美人到“君子四友”的梅蘭竹菊,他們自覺地以崇高的道德規(guī)范引導(dǎo)自己,在自然界中尋找德性高標(biāo)的芳物崇之敬之、師之友之。正如程東所言:“士大夫作為社會政治、經(jīng)濟體制的既得利益者,對維護和強化封建倫理秩序有著更切身的體驗和自覺的責(zé)任,特別注重于自身的思想建設(shè),由此激發(fā)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義精神,尤其是道德品格意識的普遍高漲?!盵6]
明清時期,文人備受壓制,處境不如宋時那么寬松,可謂處處小心,時時在意,但傳統(tǒng)儒學(xué)所培養(yǎng)起來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文人責(zé)任感仍在他們的良知里游蕩。無能為力之下,只好借詩歌來釋放這種無奈之情,標(biāo)榜自已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 九試不第的明代亳州詩人王寰洽,清代“桐城派”著名學(xué)者劉開,都在牡丹中寄寓著自己的情操:
富貴從來夸絕倫,誰識芳心冷耐貧。
不是早時甘寂寞,安能艷盛高陽春。劉開《牡丹后歌》[1]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眲⒂礤a的《賞牡丹》奠定了牡丹花中之王的地位,杜安世一句“直須共賞莫輕辜,回首萬金何處買”透露了國人對牡丹的幾多憐惜幾多狂熱。時至今日,被尊為“國花”的牡丹,人們?nèi)栽诓粩嗟刭x予它新的精神和內(nèi)涵。
[1]劉澤溥,高搏.(順治)亳州志:卷四藝文[М].安徽省圖書館縮微膠卷.
[2](清)陳嗣良修.曹州府曹縣志[М].居敬書院,清光緒.10年(1884)影印本.
[3](明)薛蕙.考功集[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272-428.
[4](明)薛鳳翔.牡丹史·風(fēng)俗記[М].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88.
[5](明)袁中道.牡丹史·序[М].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2.
[6]程杰.梅花象征生成的三大原因[J].江蘇社會科學(xué),2001(04).
Peony poems of Bozhou Yiwenzhi
Chu Lin
(Chinese and Media Department, Bozhou Normal College, Bozhou Anhui, 236800, China)
Bozhou peony flourish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eaving many singing peony chapter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ony poems included in the Bozhou Yiwenzhi, to explain the prosperity of peony in Bozhou and the unique peony aesthetic culture, and further to tease out the change process of peony aesthetic culture.
Bozhou peony; peony poems; aesthetic changes; leisure elegant
I207.22
A
1000-9795(2014)01-0063-02
[責(zé)任編輯:董 維]
2013-11-22
楚 琳(1978-),女,安徽蒙城人,講師,從事現(xiàn)當(dāng)代作家作品和地方文化研究。
安徽省教育廳社科項目“亳州舊志中的藝文志研究”(SK2012B31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