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智
(嘉興學院 文法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
“谷”字有三音,《宋本廣韻》屋部第一榖下,古祿切第十七:“谷,山谷,亦善也……漢有谷永,又欲鹿二音?!睜T部第三欲下,余蜀切第九:“谷,山谷。”屋部第一祿下,盧谷切第四十七:“谷,漢書匈奴傳有谷蠡王?!薄稘h語大詞典》等辭書皆從其音。至于 “谷”字為何又音 “祿”,現(xiàn)在通行的說法認為 “谷”上古本為復輔音聲母,當擬為 “gl-”。隨著語音形式的發(fā)展演變,復輔音聲母消失,“谷”字的讀音也隨之發(fā)生分化,形成了現(xiàn)今語料中所見的 “谷”有三音的形式。竺家寧先生在論及上古復輔音聲母舌根塞音和流音的接觸時也將此作為例證:“90(例):《史記·匈奴傳》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集解:服虔曰:谷音鹿?!保?]381在復輔音聲母是否存在的問題上,唐蘭先生曾對此類觀點做過駁斥,他指出:“例如角字在說角里先生時,谷字在說谷蠡王時都讀作祿,羹字在說不羹時音郎。主張復輔音的人也許更振振有詞,說這是很好的證據(jù)??墒窃谥C聲字里沒有讀來母的,所以高本漢的Grammata也沒有寫作kl-?!保?]39
唐蘭先生將此解釋為是聲母的轉(zhuǎn)讀而造成了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中國語言何以有這么多的聲母轉(zhuǎn)讀呢?我不想多做假設,但是,我就聽到過有人把 ‘順’念作 ‘忿’。這種異讀的偶然流布,在廣大的區(qū)域、綿長的歷史內(nèi),當然可能造成這種混亂的局勢的?!保?]41誠然,唐蘭先生是從宏觀上對復輔音聲母在漢語史上是否存在的問題進行推斷的。對于上古音復輔音聲母到底存在與否的問題,本處并不涉及。具體到 “谷”字,認為上古其聲母該擬為 “ɡl”似乎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從 “谷”得聲的字絕大部分都是喻母字,而無一例來母字。如果 “谷”字存在所謂的復輔音聲母現(xiàn)象,則在從 “谷”得聲的字當中應當也有來母字出現(xiàn),但現(xiàn)實情況卻并非如此,從 “谷”聲的字除此例以外別無他證,這不能不說語音分化演變得有些蹊蹺。其次,遍查典籍,當 “谷”音 “祿”時僅有一用,即 《史記》所載 “谷蠡王”一語。《宋本廣韻》:“谷,盧谷切,《漢書·匈奴傳》有谷蠡王。蠡音離?!泵封哽?《字匯》:“谷,又盧谷切,音祿。谷蠡,匈奴王名,蠡音離?!薄墩滞ā?“谷,又力竹切,音祿。谷蠡,匈奴王名,蠡音離?!?/p>
另外,“谷蠡王”一語從史料來看,出現(xiàn)于漢代已毫無疑問。谷蠡王本為冒頓單于所設的一種匈奴官名,位于屠耆王之下,且分左右,管理軍政事務,由單于子弟擔任?!稘h書·宣帝紀》:“五鳳四年,匈奴單于稱臣,遺弟谷蠡王入侍?!币院鬂u漸用以稱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唐張柬之 《出塞》詩:“手擒郅支長,面縛谷蠡王?!碧拼菔滥?《從軍行》: “朝摩骨都壘,夜解谷蠡王?!痹鷱垜棥对伿贰ぶ躅^杯歌》:“穹廬側(cè)生呼韓邪,谷蠡撫掌賢王歌?!倍鴮W界較為認可的漢語復輔音聲母分化時間下限為春秋戰(zhàn)國之間,何九盈先生曾論:“以前,我認為遠古漢語有可能存在復輔音?,F(xiàn)在,我認為不是有可能,而是肯定有……但我又不贊同上古漢語 (指 《詩經(jīng)》時代,包括戰(zhàn)國時期在內(nèi))仍然存在復輔音。我認為在上古漢語中留下了許多遠古漢語復聲母的遺跡,但復聲母作為一個系統(tǒng)已經(jīng)消失?!保?]93此類觀點可謂代表了當前學界關(guān)于上古復輔音聲母問題的主流意見。對于 “谷蠡”這個出現(xiàn)在漢代的音譯詞,這未嘗不是個令人感到疑惑的問題。
“谷蠡王”之 “谷”為何音 “祿”,這當是語音發(fā)展演變的結(jié)果?!肮润弧睘闈h語對匈奴語的記音詞,源于匈奴語 “tura”。[4]124“谷”本非復輔音聲母字,“谷”本音 “欲”(顧炎武 《音學五書》),最初在被用來記 “谷蠡王”音時,“谷”當音 “穀”(“谷”的 “欲、穀”二音上古都屬于牙喉音,發(fā)音部位相近,可以通轉(zhuǎn))。從與匈奴語的語音對應上也可知 “tura”并非與 “祿蠡”相對應,“谷”最初并無 “祿”音。后來由于受到 “蠡”的聲母 “l(fā)-”的影響,為了語音上和諧而迫使 “谷”的聲母 “k-”變成為 “l(fā)-”,最終被同化為與 “蠡”同紐的來母字,形成了 “谷蠡”這樣一個雙聲音譯詞。雙聲疊韻形式是漢語構(gòu)成雙音節(jié)詞的一種基本構(gòu)詞方式,尤其是在上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的構(gòu)詞方式表現(xiàn)得更為活躍。先秦語料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復音詞是由這種語音構(gòu)詞法所形成的,不僅僅是聯(lián)綿字,許多復合詞亦是這種構(gòu)詞方式的最終生成物。王力先生曾論此:“漢語自始至終就不是單音節(jié)語,先秦時代已經(jīng)有了大量的雙音詞。漢代的雙音節(jié)詞有一種特殊的構(gòu)詞法,他們大多數(shù)是由雙聲疊韻構(gòu)成的。”[5]45他在考證之后進一步指出:“這種構(gòu)詞法上的雙聲疊韻,比較等韻學家 (韻圖的研究者)所謂雙聲疊韻,范圍要廣些。凡十分接近的聲母 (如心母和山母)和十分接近的韻母 (如上古的脂部和徵部)都可以認為雙聲疊韻。因此,有些雙音詞可以認為雙聲疊韻。但是兩字并非完全同音……這種構(gòu)詞法一直到現(xiàn)在還起著作用,成為歷代構(gòu)詞方式之一?!保?]46那么,漢語詞匯中可以說存在大量的雙聲疊韻和準雙聲疊韻詞語。漢語因其音節(jié)構(gòu)成方式的獨特性,對聲律和諧的要求更體現(xiàn)在聲韻調(diào)的搭配組合上,而雙聲疊韻的語音構(gòu)詞方式更是適應了人們追求語言聲律美的審美心理。所以,從語音發(fā)展角度來看,“谷蠡”一詞中的 “谷”后世記為 “祿”音可以說是完全受到了這種雙聲模式對其語音演變的影響,從而使得 “谷”最終被后面的 “蠡”音同化而由見母變?yōu)閬砟缸帧?/p>
雙聲疊韻形式使復音詞中或前或后的音節(jié)受鄰近音節(jié)影響而產(chǎn)生某個語音成分發(fā)生變化而被同化的現(xiàn)象,俞敏先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曾在 《古漢語里面的連音變讀 (sandhi)現(xiàn)象》一文中系統(tǒng)地論述了漢語語流中的音變現(xiàn)象,他提到的其中一個類型就是同化現(xiàn)象:“兩個或兩組語音雖然分在兩個音綴里,但是卻因為這兩個音綴的地位緊接著所以其中的一個就蒙上了另外一個或一組的色彩。(注:亦叫 ‘遠同化’)日爾曼系的umlant的來源,便是最好的例證?!保?]32而雙聲疊韻模式的同化現(xiàn)象就是這一類型的主要表現(xiàn)。
由牙音而同化為來母字古籍中亦有之,如 “磊砢”,《文選·司馬相如 〈上林賦〉》:“蜀石黃碝,水玉磊砢?!惫弊?“磊砢,魁礨貌也?!眳蜗蜃?“磊砢,相委積貌?!庇謱懽?“磥砢”,晉戴凱之《竹譜》:“竹之堪杖,莫尚於笻,磥砢不凡,狀若人功?!蹦铣蝿⒘x慶 《世說新語·賞譽》:“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jié)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薄稌x書·和嶠傳》作 “磥砢”。北魏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淇水》:“巨石磥砢,交積隍澗?!薄墩f文》:“磊,眾石也,落猥切,砢,磊砢也,從石可聲,來可切?!鄙蚣媸肯壬J為,可聲字不應讀來紐,此蓋涉上文 “磊”字而變其聲“紐”。[7]286“砢”當從 “可”聲,當在溪紐,涉前 “磊”字聲旁來紐之類化而變?yōu)閬砑~。此蓋亦雙聲模式同化之例。
再如 “屢空”一詞,《論語》:“回也其庶乎,屢空?!碧脐懙旅?《經(jīng)典釋文》:“空,力從反?!焙侮碳?“言回庶幾圣道,雖數(shù)空匱而樂在其中?!睍x陶潛 《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詩:“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鄙蚣媸肯壬?“屢空殆謂聰慧為玲瓏耳,……其聲變之式如下:來過+溪東→來過+來鐘?!保?]286按沈兼士先生所論,則此例亦為牙音同化而變?yōu)閬砟钢?/p>
這種雙聲模式在一些情況下也會促使外來詞的語音形式在轉(zhuǎn)譯為漢語時發(fā)生音變,而存在這種聲紐同化構(gòu)詞的,上所論 “谷蠡”即為其例,再如 “瑟瑟”一詞,唐代以后文獻多見?!吨軙ぎ愑騻飨隆げㄋ埂?“(波斯國)又出白象、師子……馬瑙、水晶、瑟瑟?!薄缎绿茣じ呦芍鳌?“仙芝為人貪,破石,獲瑟瑟十余斛?!薄缎绿茣び陉D傳》:“德宗即位,遣內(nèi)給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闐,得……瑟瑟百斤,并它寶等?!薄对贰と首诩o一》:“帝曰:所寶惟賢,瑟瑟何用焉?!泵魃虻路?《野獲編·外國·烏思藏》:“其官章飾,最尚瑟瑟;瑟瑟者,緑珠也?!睏钌?《升庵外集》:“瑟瑟,本是寶名,其色碧。”顯然,“瑟瑟”應為外來詞。史有為說:“瑟瑟,是一種類似翡翠、綠松石的寶石,也叫天青石。”并認為該詞來自于波斯語。[8]114張永言先生指出:“據(jù)近人考證,古代伊朗所產(chǎn)綠松石(turquois)很馳名,波斯語稱一種質(zhì)地較粗的綠松石為jamsat,‘瑟瑟’大約就是這個詞的省譯。”[9]296如此,以 “瑟瑟”對擬 “jamsat”,顯然也是受后一節(jié)聲母s的影響,而使得前一音節(jié)由j變?yōu)閟。
這種聲母同化而產(chǎn)生的音變現(xiàn)象古籍中也存在許多例證?!渡胶=?jīng)·中山經(jīng)》:“又東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穀作棘,其草多藷藇蕙,多寇脫?!惫弊?“寇脫草生南方,高丈許,似荷葉而莖中有瓤,正白。零桂人植而日灌之以為樹也。”《爾雅·釋草》“離南活莌”。郝懿行 《爾雅義疏》引唐代陳藏器 《本草》:“通脫木生南側(cè),葉似草麻,心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俗亦名通草,《爾雅》所謂離南活莌也?!贝酥参锩?《山海經(jīng)》中寫作 “寇脫”,《爾雅》中作 “活莌”,至唐代又可寫作 “通脫”。“寇”上古聲母當擬為k-,而隨著語音的發(fā)展,聲母隨之由 “k-”而演變?yōu)?“th-”這顯然是受后面 “脫”聲母的影響而發(fā)生了同化,從而完成了由 “寇脫”“活莌”而演變?yōu)?“通脫”的雙聲類化過程。
如,“沕滑”一詞,“沕”在 《集韻》中音 “呼骨切”,唐代盧照鄰 《釋病文》:“郁弗沕滑兮中瞀亂,蟠薄煩冤兮長憤惋?!薄稄V韻》“沕”又音 “美畢切、文弗切”?!皼^”音本當為微母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裴骃集解引徐廣曰:“沕,深藏也?!彼抉R貞索隱:“張晏曰:‘沕音密,又音勿也?!焙螽敒榱俗非笳Z音上的和諧,雙音節(jié)詞 “沕滑”出現(xiàn)了語音上的同化現(xiàn)象?!皼^”受到后面 “滑”字語音上的影響,由微母而變?yōu)楹?“滑”相近的曉母 (“滑”《廣韻》戶八切,匣母。二者同屬喉音)。清代黃景仁 《夾詩》:“山腴發(fā)嬋娟,水媚蕩沕滑?!?/p>
再如 “布谷”,鳥名,以鳴聲似 “布谷”,又鳴于播種時,故相傳為勸耕之鳥。 《后漢書·襄楷傳》:“臣聞布谷鳴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薄斗窖浴?“布谷,自關(guān)東而東西梁楚之間謂之結(jié)誥,周魏之間謂之擊谷?!薄稄V雅·釋鳥》:“擊谷,布谷也。”《爾雅釋鳥》:“鸤鳩,鴶鵴?!薄稜栄拧饭弊?“鸤鳩,江東呼為獲谷。”唐代陳藏器撰 《本草拾遺》:“布谷,亦曰郭公?!憋@然。民間多言 “布谷”為 “擊谷”亦當為聲母同化之例,“擊”“結(jié)”“鴶”“郭”皆為見母,和 “谷”聲母同,由 “布”“獲”而變音為 “擊”“結(jié)”“鴶”“郭”,是為雙聲模式制約而完成的。
在方言中也存在這種聲母同化的現(xiàn)象,如泉州話 “三合土”,就讀作 “sam33bak23-21th?54”,[10]中間 “合”受后面 “土”聲母的影響,而音變?yōu)?“b-”,與后一字土聲母 “th-”發(fā)音相似。
總的來說,漢語中的雙聲疊韻對漢語雙音節(jié)詞的構(gòu)造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詞匯的生成上,在語音的發(fā)展上也留下了痕跡,這也是語流上的一種同性遷移的現(xiàn)象,在任何一種語言中都普遍存在。這種雙聲模式并不針對于特定的聲母而存在,但構(gòu)成雙音詞的聲紐音近,則更容易發(fā)生這種音變,尤其是在聯(lián)綿詞中,可能更為頻繁。雙聲疊韻對詞的語音形式上的這種類化在漢語典籍中表現(xiàn)得較為隱蔽,這主要是由于記錄漢語的漢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不是以記音為主,但這種模式對漢語雙音節(jié)詞的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
[1]竺家寧.上古漢語帶舌尖流音的復輔音 [M]//古漢語復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0.
[2]唐蘭.中國文字學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何九盈.上古音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劉正埮,高名凱,麥永乾,等.漢語外來詞詞典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
[5]王力.漢語史稿 [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俞敏.古漢語里面的連音變讀 (sandhi)現(xiàn)象 [M]//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7]沈兼士.聯(lián)綿詞音變略例 [M]//沈兼士學術(shù)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8]史有為.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9]張永言.漢語外來詞雜談 [M]//語文學論集.增補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10]李如龍.再說廣州話 “聽日”和 “琴日”及詞匯音變 [J].中國語文,2007(5):46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