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章書香
人生路上沒人替你埋單
You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Your Own Fault
□錦章書香
好友阿建的兒子聰明伶俐,哪都好,就是有點淘氣。那可不是一般的淘。這不,聚餐時,孩子們吃好了都跑出去玩,我們正在飯店的包房里熱火朝天地聊著,就聽走廊里“嘩啦”一聲同時伴隨著服務員的尖叫,“誰家的孩子,把走廊的花盆踢碎了!”阿建卻不慌不忙地起身,走出去沖著服務員說,“沒事,沒事,多少錢,我來賠。”
事情過去沒幾天,阿建兒子的學校新買了一臺公務車,停在教學樓前,阿建的兒子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上去一腳,把車門踹了一個坑。學校找到阿建,阿建電話里輕描淡寫地說:“我兒子腳沒事吧,小孩子淘氣,多少錢,我來賠就是。”
阿建兒子“捷報”頻傳,“戰(zhàn)果”不斷,成了學校有名的“破壞王”。我有時善意提醒該管教一下時,阿建總是說:“男孩子嘛,正是淘的時候,不淘氣不聰明?!?/p>
終于有一天,在一次聚會的時候阿建愁眉不展,原來這次阿建的兒子闖了大禍。老師再三叮囑同學課間不許打雪仗,但阿建的兒子還是用雪球打傷了一個同學的眼睛。阿建雖然按往常一樣,親身出馬,賠錢道歉,但這次卻沒擺平,對方的家長說眼睛沒事了,但孩子心理受到了傷害,還要求精神賠償。沒完沒了的“官司”讓阿建有些招架不住了,我覺得這次是個好機會,于是給阿建講了兩個故事。
高橋敷是日本著名的文化學者,他寫過一本著名的書——《丑陋的日本人》,在書中記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當年,高橋敷先生在秘魯一所大學任客座教授,曾與一對來自美國的教授夫婦比鄰而居。有一天,這對夫婦的小兒子不小心將高橋先生家的門玻璃打碎了。高橋先生和他的夫人估計那對美國夫婦會很快登門賠禮道歉。然而,他們想錯了。
那對美國教授在兒子闖禍之后,根本就沒有出現(xiàn)。第二天一大早,是那個孩子自己,在出租車司機的幫助下,送來了一塊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禮地說:“叔叔,對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為商店已經(jīng)關門了,所以沒能及時賠償。今天商店一開門,我就去買了這塊玻璃。請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諒我的過失。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fā)生了,請您相信我?!?/p>
理所當然地,高橋夫婦不僅原諒而且喜歡上了這個通情達理的孩子,他們款待孩子吃了早飯,還送給他一袋日本糖果。
原以為事情畫上了句號。出人意料的是,那對美國教授夫婦出面了,他們將那袋還沒有開封的糖果還給了高橋夫婦,并且解釋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個孩子在闖了禍的時候,不應該得到獎勵。在他們看來,這個小男子漢應當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擔起他能負的責任。這孩子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為了賠償這塊玻璃,他幾乎花掉了自己積攢的所有零花錢。但是,他決不會因此得到父母一分錢的“財政補貼”。如果錢不夠的話,父母可以考慮借錢給他,但他必須有自己的還款計劃。比如,早晨為附近的鄰居送牛奶、取報紙,周末為別人修剪草坪,節(jié)約自己每周的零花錢等等。之所以這樣做,是讓他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只有付出這種代價之后,他才能接受這個寶貴的人生教訓。
在美國威斯康星一所中學里。有兩個孩子出去爬山,一個中國孩子,一個美國孩子。
他們選擇的山比較危險,因為風化,時常有巖石坍塌。很不幸,兩個孩子在要下山的時候遇到了坍塌。結果,兩個孩子分別被困在了巨大的巖石與碎石的兩邊,那個美國孩子被碎石砸傷了腿,一動就疼徹心肺,他判斷,自己是骨折了。
天色黑下來,寒冷和饑餓會奪去他們的生命。于是,美國孩子開始嘗試著慢慢地向上爬去,傷腿的劇痛讓他無法雙手繼續(xù)用力抓住巖石,他重新掉落下來……經(jīng)過數(shù)次嘗試,他終于取得了成功,爬上了巖石。沒有人能想象,這個孩子是如何堅持爬回小鎮(zhèn)的。他向別人冷靜地講述了自己遇到危險的地點、時間,而且說有一個中國孩子很可能還在那里。
經(jīng)過檢查,這個美國孩子左腿脛骨骨折,在滾落巖石的時候,肋骨受到撞擊,也折斷了兩根,身上碰撞出來的傷口不計其數(shù)。大人們趕緊把他送到了醫(yī)院,同時去救那個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被找到的時候,寒冷和恐懼已經(jīng)讓他奄奄一息……
美國孩子為什么如此堅強?其實說起來,原因簡單得讓人無法置信,只因為美國人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出去吃飯都是AA制,他們每個人都會告訴孩子,就是無論什么事情,沒有人替你買單,就算你的父母、至愛,也不會。所以,美國孩子知道,要活下去必須靠自己,無論有多么危險。而中國孩子則受到過太多的幫助,習慣性地等待別人。
孩子做了錯事,由父母替孩子認錯、向別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愛孩子。然而,這種“疼愛”合情卻不合理。從客觀角度看,你是在袒護孩子的過錯,孩子既不能從中獲得應有的教訓,也不能樹立起對自己言行的責任感。
阿建聽完這兩個故事,端起的酒杯又放下,呆呆地坐在那兒,若有所思……
孩子年幼,一般做不出太出格的事,但由于父母總是出面代孩子“受過”,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因為有父母“罩著、保護著”,萬事都可迎刃而解,從而逐步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這是非常危險的。同時,孩子做了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情,就該讓孩子向別人賠禮道歉。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小,不懂什么,如果別人硬要堅持,由我們來替孩子道歉就行了。這樣的處理方式看似通情達理,卻也是錯誤的。
有一項研究,想了解小孩子在設有籬笆和未設籬笆的游樂場玩耍,哪種環(huán)境孩子的活動范圍更大。研究結果表明:小孩子在未設籬笆的游樂場,他們所到的場地范圍反而較小,大都擠在游樂場的中央。有籬笆的保護時,孩子玩耍的范圍卻很大,一直延伸到籬笆的邊緣。讓孩子認識規(guī)則、了解規(guī)則并按規(guī)則行事,不一定就是束縛了他。有時候看起來你是一種限制,但實際上這是一種重要的保護。
責編/南漁
nanyu2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