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益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湖南 益陽 413002)
?
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效果觀察
楊 柳
(益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湖南 益陽 413002)
目的:探討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慢性盆腔炎患者124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對照組患者則采用西藥治療,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相關指標改善情況。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提高,分別為51.61%和96.7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腰骶部疼痛消失時間平均為(5.39±2.25)天,下腹墜脹消失時間平均為(5.60±2.69)天,盆腔腫塊消失時間平均為(10.13±5.61)天,白帶常規(guī)正常所需時間平均為(5.24±2.40)天,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傳統(tǒng)中藥保留灌腸能明顯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相關臨床指標,提高治療有效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慢性盆腔炎;中藥;保留灌腸
慢性盆腔炎為婦科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其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周圍結締組織及盆腔黏膜纖維組織增生所導致的盆腔臟器及周圍組織黏連性慢性炎癥病變[1]。慢性盆腔炎具有病程相對較長、病情反復發(fā)作等臨床特點,嚴重者甚至會誘發(fā)不孕或異位妊娠??股厥侵委熉耘枨谎椎某R?guī)藥物,雖有一定效果,但易復發(fā),產(chǎn)生耐藥性[2]。因此,筆者以我院收治的12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傳統(tǒng)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3~49歲,平均(35.74±6.20)歲;病程2個月至3年,平均(2.15±0.68)年。所有入選患者均經(jīng)婦科常規(guī)檢查和B超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慢性盆腔炎,并嚴格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語言、意識障礙和精神類疾病患者以及全身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方劑組成:紅藤30g、蒲公英30g、敗醬草30g、三棱20g、兩面針20g、莪術20g,將上述藥物濃煎取汁100mL,從患者月經(jīng)干凈后的第3天開始,于晚上臨睡前將38℃左右的藥液置于一次性灌腸袋中。首先指導患者采用左側臥位的姿勢,同時借助墊枕使其臀部抬高,然后對導管前端予以充分潤滑后置入直腸內,使置管深度達到14cm以上,并在5~10min內灌注完畢,灌腸結束后積極協(xié)助患者采用平臥位的姿勢,同樣使臀部墊高約10cm左右,并持續(xù)保留藥液達30min以上,每天1 次,10天為1個治療周期。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具體給藥方法和給藥劑量:苯酰甲硝唑分散片(海南皇隆制藥廠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0749)0.32g,每天3次,分別于早、中、晚三餐后用溫開水送服,10天為1個治療周期。醫(yī)務人員應依照患者具體病情調整藥物用量,3個治療周期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3 療效評價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進行評價[3],具體標準:①治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婦科檢查結果正常,B超檢查顯示子宮附件正常,盆腔無包塊和積液,理化指標顯示正常;②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子宮及附件壓痛感明顯減輕,白帶基本正常,B超檢查顯示盆腔包塊和積液明顯減少;③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緩解,理化檢查指標有一定改善,B超檢查顯示盆腔包塊和積液有所減輕,但病情時有反復;④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與治療前無差別。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三者之和為總有效率。
臨床指標考察項目包括腰骸部疼痛消失時間、下腹墜脹消失時間、盆腔腫塊消失時間、白帶常規(guī)正常所需時間。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提高,分別為51.61%和96.7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腰骶部疼痛消失時間平均為(5.39±2.25)天,下腹墜脹消失時間平均為(5.60±2.69)天,盆腔腫塊消失時間平均為(10.13±5.61)天,白帶常規(guī)正常所需時間平均為(5.24±2.40)天,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近年來,隨著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的傳承和發(fā)展,慢性盆腔炎的中醫(yī)病機也逐漸闡明[4]。慢性盆腔炎在中醫(yī)學理論中屬于“痛經(jīng)”“帶下”等婦科病癥范疇,臟腑失調、勞綣過度、氣血失和、經(jīng)絡氣血受阻是其主要病因,故應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止痛為關鍵治則[5]。本研究選用的灌腸藥物主要由紅藤、蒲公英、敗醬草、三棱、兩面針、莪術組成,其中紅藤具有活血通絡、敗毒散瘀之功效,敗醬草具有清熱解毒、祛瘀止痛之功效,蒲公英可清熱解毒,三棱能祛瘀通經(jīng),兩面針可活血散瘀通絡,莪術能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可共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效。
保留灌腸療法主要是通過肛門將藥物送入腸管,使藥物通過直腸黏膜吸收入血,以發(fā)揮局部治療或全身治療作用,該法具有易釋放、易吸收、易擴散等優(yōu)勢和特點[6]。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主要是利用盆腔豐富的血管及相鄰組織器官的靜脈叢等,將中藥濃煎液始終保留在與盆腔組織相臨近的直腸內,從而使藥物更直接有效地滲透至病變部位,最大限度地提高局部藥物濃度,全面改善組織血液循環(huán),有效促進增厚增粗的附件組織粘連消退、消除包塊,最終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提高,分別為51.61%和96.7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腰骶部疼痛消失時間平均為(5.39±2.25)天,下腹墜脹消失時間平均為(5.60±2.69)天,盆腔腫塊消失時間平均為(10.13±5.61)天,白帶常規(guī)正常所需時間平均為(5.24±2.40)天,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傳統(tǒng)中藥保留灌腸能明顯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相關臨床指標,提高治療有效率,療效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樂杰.婦產(chǎn)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49-255.
[2] 李昂.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5):505-506.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52.
[4] 趙祖昌.自擬中藥保留灌腸方治療慢性盆腔炎69例[J].江西中醫(yī)藥,2013,44(10):39-40.
[5] 吳菊珍,黃小桃,張海蓮,等.改進法中藥保留灌腸加熱敷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9):172-173.
[6] 劉小靜.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33):4427-4428.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4-04-22
楊柳(1977-),女,湖南省益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主管中藥師,研究方向為中藥臨床。
R452;R711.33
A
1673-2197(2014)16-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