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華
摘要:自上市公司全面應用新會計準則以來,公允價值在我國已經應用了四年的時間,其應用的效果如何一直是人們關心的話題。學術界對其經濟影響的研究大多從“順周期效應”、對股價的影響分析其市場影響,從對會計行為和財務行為的影響方面分析其對企業(yè)內部的經濟影響。本文按該分類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了總結、分析和評價,指出目前該研究領域的成果與不足。
關鍵詞:公允價值;經濟后果
2007年1月1日起,我國境內所有上市公司開始使用新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中一項重要的變化就是大量使用公允價值,這標志著中國企業(yè)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逐漸并軌,對于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及加速我國融入全球經濟大潮中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和金融業(yè)務的發(fā)展,公允價值對我國企業(yè)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影響程度必將越來越大。隨著公允價值的逐步施行,學術界對公允價值的討論開始從“是否需要應用”升級為“應用后的效果如何”的論證與檢驗。我國學者關于其經濟影響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公允價值計量的引入是否具有順周期效應而加劇了金融危機,是否能提高會計信息有用性,是否能給公司帶來業(yè)績提升,是否會造成更多的管理者機會主義行為等。
一、公允價值與順周期效應
順周期效應是公允價值在金融危機中備受指責的原因所在。2009年FCAG發(fā)布公告,認為公允價值會計不是金融危機的根源,甚至提出如果大型金融機構更早更廣泛地采用公允價值,金融危機可能不會爆發(fā)得如此集中和劇烈。中國學者也在這方面做出了深入而詳細的理論推理和實證檢驗。于永生(2009)指出,順周期效應與公允價值之間沒有直接聯系,其產生的根源在于財務報告與金融資本監(jiān)管政策的關聯性及次貸產品的復雜性,詳細論證了“將擴大公允價值應用確定為金融工具會計長期目標”的正確性。蓋地和杜靜然(2009)認為,不確定環(huán)境是公允價值產生的客觀條件,完全信息理論是公允價值發(fā)展的理論基礎,并不是公允機制本身存在問題導致其對金融危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會計信息本身具有很強的經濟后果,很多學者也指出公允價值在金融危機期間的應用,確實對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帶來了不利影響。周明春和劉西紅(2009)指出,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經濟環(huán)境和風險的變化及企業(yè)自身信用的不確定性都會導致財務報表數據的變化,特別是對于持有金融工具的企業(yè)而言,對金融工具市場價格的重新估計并確認價格波動所引起的未實現利益和損失會導致企業(yè)利潤激烈波動,進而加劇金融市場波動。畢茜和甘熠(2009)則認為,雖然公允價值本身不是金融危機的根源,但無視和混淆歷史成本,公允價值和市場價格計量可比性的差異是次貸危機爆發(fā)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會計計量的新思路和方法以適應資本市場的發(fā)展。黃世忠(2009)在綜合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產生的機理和傳導機制進行了分析,認為從技術層面上說,公允價值會計主要通過資本監(jiān)管、風險管理和心理反應這三個機制傳導順周期效應,指出公允價值會計所蘊涵的市價代表企業(yè)出售資產可望實現的價格的假設沒有考慮到極端情形下可能出現的“羊群效應”。而在金融危機中,正是這意想不到的“羊群效應”催生了這場幾乎令市場崩潰的災難。劉玉廷(2009)指出,我國在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一方面是因為美國過度創(chuàng)新的金融工具在我國不存在,另一方面則是我國在引入公允價值時的謹慎態(tài)度和適度原則。
二、公允價值的外部影響
筆者認為,公允價值對金融危機影響的探討是從宏觀的層面對其經濟影響進行研究。微觀層面,我國更多的學者是仿照國外對其價值相關性進行了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關注的是公允價值計量下的會計信息與股價的相關性,即市場上的投資者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反應。
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是國內學者進行價值相關性檢驗的主要方式。價格模型中有兩個較為成熟的指標,即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它們在股票價格上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是,這與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在這些方面的研究結論卻大相徑庭。在王建玲、鄧傳洲(2005)、宋林的研究中,各項研究結果證明證券投資的公允價值調整不存在增量的價值相關性。但另一項研究結論卻證明,一方面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表外計量和表外披露及公允價值調整額與歷史成本比較具有明顯的增量信息含量,并且表內計量較之表外披露信息含量更豐富,另一方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調整額和歷史成本進行比較沒有增量信息含量。研究人員認為原因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流動性較差,變現能力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筆者認為,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研究結論存在如此大的差異。一方面是研究過程中行業(yè)與選取數據的時間不同,一些受公允價值影響比較大的行業(yè),會計信息對股價的影響也大,像金融業(yè)或投資性房地產行業(yè)。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環(huán)境的逐步完善,對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的理解和認識也會逐漸提高。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用后期的會計數據進行相關性研究結果必然優(yōu)于早期的相關性結果。
三、公允價值的內部影響
研究者根據實際數據探討公允價值計量對財務報告信息的影響,從各類金融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還有某些像金融業(yè)、房地產業(yè)的特定行業(yè)及利益相關者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對財務報告、財務報告使用者造成的影響。
研究者通過對上市公司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發(fā)現持有金融資產較高比例的上市公司,管理層會將金融資產的大部分確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金融資產持有過程中,管理人員會將盈利不好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處置,用綜合收益表代替財務報告中利潤表來體現經營業(yè)績。還有一些學者分析了房地產公允價值的計量在我國特定環(huán)境下引發(fā)的問題,指出公允價值引入后, 企業(yè)的財務和經營通過公允價值計量自然反映到企業(yè)財務報表中,與宏觀經濟市場的聯系更為密切。劉浩、孫錚等研究人員在對上市公司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后對薪酬契約效率影響進行分析后發(fā)現,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調整。
四、文獻評述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公允價值計量作為會計計量的重要計量方式,其經濟后果性應體現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對相關數據造成的影響。因此,要從公允價值計量對信息使用者的影響的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研究發(fā)現,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對公允價值計量采取的不同的態(tài)度和行為。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跟美國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市場運行的規(guī)范程度還相去甚遠,距離完全市場還有相當的差距。從上文可以看出,公允價值的應用帶來的影響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財政部在引入公允價值的過程中均堅持了謹慎適度的原則,這是非常合理的。然而,從長遠來看,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是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必然。
從整體上看,目前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還比較小,引入的時間也還較短,但就此就對公允價值的應用下結論有失偏頗。隨著應用的不斷推廣,對其經濟影響進行更為全面的動態(tài)考察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應該站在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視角對其進行審視,將公允價值應用與利益相關者行為結合起來,從契約的角度對其進行雙向和動態(tài)考察。筆者認為,這既是我國當前對公允價值經濟影響研究的疏忽之處,也是未來研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羅斯·L.瓦茨,杰羅爾德·L.齊默爾曼.實證會計理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宋在科,王柱.企業(yè)會計政策選擇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J].會計研究,2008(06).
[3]威廉R.斯科特.財務會計理論[M].工業(yè)機械出版社,2006.
[4]孫錚,劉浩.中國會計改革新形勢下的準則理論實證研究及其展望[J].會計研究, 2006(09).
[5]葉建芳,周蘭,李丹蒙,郭琳.管理層動機、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9(03).
[6]葛家澍.關于在財務會計中采用公允價值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7(11).
[7]肖永軍.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企業(yè)的影響研究[J].財會研究,2010(03).
[8]毛新述,戴明德.會計制度改革、盈余穩(wěn)健性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9(12).
[9]徐經常, 曾雪云.公允價值計量與管理層薪酬契約[J].會計研究,2010(03).
[10]冉春芳. 從會計政策選擇談會計倫理建設[J].財會月刊,2010(02).
(作者單位:保定市建功建筑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