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葉徽生
作者簡介:張婷婷,女,云南大學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小說。
葉徽生,男,云南大學美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藝美學。
摘要: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作為古典文言志怪小說的經典,向來是古典小說研究界研究的焦點。新時期以來,《聊齋志異》及蒲松齡的研究幾成顯學;關于《聊齋志異》小說文本研究討論的文章和書籍蔚為大觀。然而,《聊齋志異》的思想價值及其所蘊含的豐富文化意義遠沒有被窮盡。本文從文化研究的視域對《聊齋志異》中的“異史氏曰”進行初步梳理,對其體例源流、思想、旨趣等方面的問題進行探究,藉此為學界由思想史角度重新審視《聊齋志異》進一解。
關鍵詞:蒲松齡;《聊齋志異》;“異史氏曰”學界對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的系統性研究始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主要涉及《聊齋志異》的版本、蒲松齡生平行狀的考訂以及著作的輯佚等工作。①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路大荒先生的《蒲柳泉先生年譜》及劉藜仙所藏寫本《聊齋志異》佚稿的發(fā)現等。截止2013年,僅以《聊齋志異》作品相關論文據不完全統計達兩千篇之多。②這些研究一般站在小說研究的立場來研究和分析《聊齋志異》單純針對“異史氏曰”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見。
一、“異史氏曰”及其研究概說
《聊齋志異》中的“異史氏曰”是蒲松齡對自己小說文本的評論,一般出現在每篇文章的末尾,偶爾也有在篇首(《念秧》)和中間(《折獄》)出現的情況。以中華書局1978年張友鶴輯校的會校會注會評本(三會本)為例,《聊齋志異》全書共491個短篇(另附9篇存疑),有“異史氏曰”評論出現的篇幅194處,接近全書篇幅總量的五分之二。這些“異史氏曰”短則兩三句話,長則洋洋灑灑七百余字,成為全書一個獨特的存在。
早在1818年馮鎮(zhèn)巒先生評點《聊齋志異》時,就注意到了“異史氏曰”的獨特意義與價值,在《讀聊齋雜說》中他認為“此書即史家列傳體也。以班、馬之筆,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說。”將一般認為是小說的《聊齋志異》及“異史氏曰”評論提到了正統史傳文學的高度上。傳統文學觀念認為,小說在傳統文學的領域難登大雅之堂;小說作為一種文學的獨立文體其價值得以彰顯,還是二十世紀初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出現后的事。站在今天的立場和視角,我們不好像前人那樣把實際上是小說的《聊齋志異》硬往史傳文學的傳統上去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聊齋志異》中的“異史氏曰”確有十分嚴肅嚴謹的態(tài)度。
“異史氏曰”并非像有的論者認為的可有可無③,過去對“異史氏曰”的研究總體上可以歸屬為三類:文本研究、敘事研究、文體研究。文本研究主要是個案分析,敘事研究從作者對文本的干預、敘事策略等入手研究,文體研究則集中對這種獨特文學體例研究。然而,過去在文藝工具論的解釋框架下,論者的文本研究大都習慣將蒲松齡的“異史氏曰”研究作意識形態(tài)的考察,分析其中的階級立場,并藉此考評其世界觀,借以表明作為底層文人的蒲松齡的進步思想認識;這自然是特定時期社會學的研究和分析,并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研究。
二十世紀以來的“異史氏曰”研究,伴隨著蒲松齡研究的學術性、學科性的日益加強也越來越顯得較為規(guī)范,論者觀點也趨向于客觀和公允,并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異史氏曰”的內涵進行解讀。像夏春豪先生借助西方符號學的理論對“異史氏曰”進行分析,他說:“所謂“‘異史氏曰”,即‘聊齋主人自評,即‘小說家自評。蒲氏如此自謂,是自覺地將聊齋區(qū)別于歷史著述,是文學創(chuàng)造意識的自我張揚?!愂肥显皇菍ψ约盒蜗髣?chuàng)造所寓含的意義,或表達安排用心等作出評述,是小說評點。一篇小說寫就,形象走完了他自身發(fā)展的道路,作家作為一個特別的受眾,對自己孕育出的形象世界作論析,比一般受眾有更多更獨特的發(fā)現?!雹茌^為客觀的將《聊齋志異》中的“異史氏曰”放在小說文本的世界去研究,并能發(fā)掘其自身的獨立價值。
二、“異史氏曰”的源流及其分類
實際上,作為小說文本的《聊齋志異》最有特點的就是里面出現的“異史氏曰”這個全知視角。清代馮鎮(zhèn)巒先生論及此,認為“異史氏曰”的出現“模仿《史記》,先論后敘。篇末不用贊語,又一體也?!蓖跣懔料壬J為這是蒲松齡刻意將史家精神運用于小說的天才型創(chuàng)造。他說:“太史公是司馬遷在《史 記》贊語中的自稱,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贊語中自稱為異史氏……這是蒲松齡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藝術手法等諸方面對于《史記》追求高度認同的一個標識。……以《史記》為追尋目標,從表現形式到思想主張全面繼承司馬遷的著述傳統”⑤《聊齋自志》中蒲松齡是明確將此書稱為“孤憤之書”的,似有與司馬遷相似的抱負。
但是小說與史傳文學畢竟屬于不同的文學范疇,小說的獨特藝術手法,可以有對傳統各種文學藝術的借鑒,但難以完全坐實認定受某家之影響。即以小說對史傳文學的借鑒,歷史也是十分久遠的,早在唐傳奇中就有類似的嘗試。李公佐的《謝小娥傳》篇末有“君子曰”,晚唐皇甫遵美的《三水小牘》有“三水人曰”字樣的論贊。宋代的文言小說《楊太真外史》以及《綠珠傳》也在文本中出現了“史臣曰”及“南陽生曰”的字樣。到了清代文言小說中,實際上已形成了一種較為盛行且獨特的體例,不獨我國傳統文學有這個特色,據學者研究,韓國的漢文古典傳統的小說中也有諸如“史氏曰”、“總論曰”、“系曰”、“外史氏曰”、“野史氏曰”、“花史氏曰”、“梅花外史曰”、“花淑外史曰”、“副墨子曰”、“凰山子曰”、“桂巷稗史曰”、“伊山子曰”、“君子謂”、“經畹子曰”、“許子曰”、“閏人曰”,以及直接以第一人稱“余曰”等內容的文中評述。⑥
作為“異史氏曰”的全知視角對小說文本的介入,確實是《聊齋志異》中的一個特色,是蒲松齡在綜合前人藝術手法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文本的寫作產生的一個獨特場域;它直接為我們敞開了十七世紀中晚期包括蒲松齡在內的一批傳統底層知識分子的思想世界,具有彌足珍貴的思想史意義與文化價值。徐小梅認為:“蒲氏托名‘異史氏,顯然以董狐、司馬遷自喻?!愂肥显幌喈斢谝欢巫h論文,寫在故事之后,作為結束,在《聊齋志異》中,占有相當份量。如此,每篇故事便有了它特殊的寓意、微旨的作用,不致淪為街談巷議,徒快耳目而已?!雹呔推洚a生的歷史源流來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聊齋志異》的版本較多,在近兩百則的“異史氏曰”中,篇幅和內容都不盡一致,從篇幅上看短的只有十來個字,長的則幾百字。從內容和思想旨趣上看,“異史氏曰”基本上可以分成以下幾種類別:1.同現實政治狀況相關類;2.科舉制度與文人階層相關類;3.傳統倫理孝道觀念類;4.有關愛情思想的觀念類;5.宗教信仰相關類;6.社會風尚置評類等六類。
三、“異史氏曰”思想探繹舉例
筆者以為對“異史氏曰”的研究,首先不能忽略的是蒲松齡下層文人的身份和社會處境;“異史氏曰”的思想及其內涵,實際上恰恰可能是這種先天社會文化語境的顯現。任何的作者在其進行思考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都無法脫離其實際的生存環(huán)境。通觀《聊齋志異》所記載的奇聞異事,基本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下層文人階層包括士人、學子、縉紳先生之徒之間的事跡;另一類是與之關系較為緊密的市井百姓一般民眾的生活。全書近五百個短篇與“文人運蹇”主題相關的占據相當大的篇幅。
《聊齋》中大量出現的市井商販、販夫走卒、游民無賴、和尚道士的奇特遭際,無不活靈活現。由此我們也不難發(fā)現蒲松齡的生活狀況,以及他的下層文人交游生活空間情況。這對于我們從這個角度考察當時的民間社會生活狀況、觀念以及普通民眾與下層文人階層之間的互動關系,無疑是非常有用的?!爱愂肥显弧弊钅芊从硶r代特色的不是傳統對科舉功名的熱衷,也不是對永恒的美好姻緣的贊嘆,而是日常生活里出現的新變,亦即文人階層與商業(yè)階層之間的互動日益頻繁和界限越來越模糊。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一文曾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十六世紀到乾嘉時期棄儒從商的現象,并認為這是士商關系變化及界限松動的明證,《聊齋志異》中“異史氏曰”中的態(tài)度與批評正好可為這個判斷作最好的注腳。⑧如《促織》中的“異史氏曰”評論的: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之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第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促織》)
這里,蒲松齡明顯流露出對以“促織”為業(yè)的人持某種艷羨甚至肯定的態(tài)度,而非從傳統儒家知識分子的道德立場予以置評。以蒲松齡為代表的下層文人,雖然掙扎在社會的底層,但偶爾還有對所謂科舉之途不順、命途多舛的悲憤之感,流露出對傳統知識分子出路問題的疑惑,其間也包含了自己親身經歷的心酸體會,讀來尤其貼切感人:
“魂從知己,竟忘死耶?聞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離枕上之魂;千里良朋,猶識夢中之路。而況繭絲蠅跡,吐學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嗟乎!遇合難期,遭逢不偶。行蹤落落,對影長愁;傲骨嶙嶙,搔頭自愛。嘆面目之酸澀,來鬼物之揶揄。頻居康了之中,則須發(fā)之條條可丑;一落孫山之外,則文章之處處皆疵。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爾;顛倒逸群之物,伯樂伊誰?抱刺于懷,三年滅字;側身以望,四海無家。人生世上,只須合眼放步,以聽造物之低昂而已。天下之昂藏淪落如葉生者,亦復不少,顧安得令威復來,而生死從之也哉?噫!”(《葉生》)
此外,“異史氏曰”中也突出表現和反映了文人生活世俗的一面。關于傳統知識分子世俗生活的描寫在過去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并不多見,《聊齋志異》不同于沈復的《浮生六記》以及蔣坦、冒襄等人的直接記載他們世俗兒女閨房生活。它更多的是對一般文人知識分子普通而平常的日常生活,這些細致而看似瑣碎的生活場景、日常交游更將豐富和貼切的再現下層文人生活的實際,這是其它文言文學作品所難以比擬的。
總之,在《聊齋志異》出現之前,涉及文人日常生活的的文本及研究在過去并不太引人注意,一般的視域也只集中于文人的交游、文藝活動、詩詞酬唱、琴棋書畫等方面,這些實際上是文人文學或文化的生活形式,它與文人階層的日常生活仍有一定的區(qū)別。文人的日常生活除了具有藝術化的某些方面外,還有較多世俗的一面,這些往往為人所忽略。蒲松齡的“異史氏曰”中所針對的問題與評述,基本集中于文人生活世俗的一面,更能真切的還原和展現文人生活的較為真實的面貌,殊為難得。其中涉及下層文人市井或世俗生活的身份轉換與角色認同問題,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傳統社會文化結構的緩慢重組過程,值得學界深究。(作者單位:云南大學)
本論文是第六屆云南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聊齋志異》中的“異史氏曰”研究(一般項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云南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贊助~項目編號:ynuy201317
參考文獻:
[1]徐小梅: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M],臺北:黎明出版社,1983年11月。
[2]蔡信發(fā):話說史記[M],臺北:萬卷樓,1995年10月。
[3]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詩論[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4]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5]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4月。
[6]夏春豪:《聊齋志異》“異史氏曰”略論[J],青海師專學報,2004年第4期。
[7]閆峰:25年(1980-2004)來蒲松齡研究簡述,長春教育學院學報[J],2006年6月。
[8]王秀亮:異史氏與太史公[J],《聊齋志異》研究,2007年第1期。
注解:
①實際上,當時學界對蒲松齡研究的興趣,可能與胡適發(fā)表《<醒世姻緣傳>考證》有很大的關聯;胡的文章不能算是第一個對蒲松齡有系統的研究,但某種程度上卻也起到了推動研究的效應。蒲松齡研究的開拓者路大荒先生曾說:“蒲氏文名,時升時降,已經三變。當其始,舉世競稱《聊齋》,惟其文體是效,是為全盛時代。已而文風丕變,囂然倡言新文化,蒲氏適為眾矢之的。凡以古文行文者,輒詈之為“聊齋體”,是為沒落時代。及《醒世姻緣》發(fā)見于世,昔之百端毀詈者,又從而多方稱譽、擁戴,是為重光時代。”
②參見高坤:近十年中國大陸蒲松齡研究綜述[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5月)及閆峰:25年(1980-2004)來蒲松齡研究簡述(長春教育學院學報[J],2006年6月)相關數據。
③如朱堯先生的《論<聊齋志異>“異史氏曰”思想和藝術上的缺陷》一文,就認為“異史氏曰”擠壓小說文本本身的獨立意義,無異于畫蛇添足,并批評“異史氏曰”的內容多有與正文不盡吻合之處,顯得方枘圓鑿,藝術上亦屬敗筆。此外還有如周雁翔主編、劉玉湘副主編的全譯白話《聊齋志異》便直接將原文中的“異史氏曰”盡數刪除,也反映了對“異史氏曰”的某種態(tài)度。
④夏春豪:《聊齋志異》“異史氏曰”略論[J],青海師專學報,2004年第4期,第19頁。
⑤王秀亮:異史氏與太史公[J],《聊齋志異》研究,2007年第1期,第59-60頁。
⑥參見蔡信發(fā):話說史記[M],(臺北:萬卷樓,1995年10月),第231頁。
⑦徐小梅: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M],臺北:黎明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54頁。
⑧參看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