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冰
在基礎教育中被疏離于中華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遺棄。“無根”,則必有文化抑郁與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態(tài),坦然自處于世界文化之林?
大約少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無論童叟,都能念誦幾句唐詩宋詞。中秋,李白會浮上億萬國民心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詩魂;送別,則用王勃來安慰親友,“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從大師到庶民,大都有過小時被父母摟在懷中,課讀《三字經(jīng)》《千字文》或淺顯古詩的溫馨記憶。
中國文化就這樣薪盡火傳,浸潤著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縷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滲入魂靈、攏在懷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詩入骨入相思,還親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腸。說咱們是詩國,不算溢美。
那么,當孔夫子的故鄉(xiāng)飛入航天時代,是否就不再需要三墳五典以及唐詩宋詞元曲漢文章了呢?
人們時常追思先賢,不管是科學家還是指戰(zhàn)員,抑或是領導干部,業(yè)余都雅好詩書,那份修養(yǎng),要么是自小偏得的家教,要么是源于幼學根底。如李四光、陳毅們,都自小浸潤在國學氛圍之中。當時的“基礎教育”,凡學問均為“國學”。后來,在東漸的西學面前,“國學”不得不退了一箭之地,才縮頭縮腦起來。
這樣的現(xiàn)狀,頗令人扼腕。要知道,那些美妙蘊藉的詩詞誦讀,不獨培養(yǎng)出中國孩子典雅的表達,更能滋養(yǎng)出峨峨兮若泰山、湯湯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因此,請在基礎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給李白、杜甫們更大的空間,讓孩子們有充分的機緣被中華文明的薪火淬過,讓那一片源于屈陶李杜、飄自王楊盧駱的清風朗月,在新的時代,繼續(xù)吹拂照耀今人,給我們的心靈一份滿溢充實,讓下一代依然優(yōu)雅如瓷、堅韌如絲,讓這份“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傳承下去…… (摘自2014年9月11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