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后昌
花垣縣是一個苗族人口占70%的縣,原名叫“永綏縣”?!坝澜棥?字是由清雍正八年(1730)清王朝征服那里的六里苗寨后,于吉多坪(今吉衛(wèi)鎮(zhèn))設(shè)副將“永綏協(xié)”而來 。設(shè)六里周知主管民事,治所也在吉多坪。雍正十年改六里周知為永綏廳,是為花垣縣雛形。嘉慶二年(1797)設(shè)永綏直隸廳,成為湘西四鎮(zhèn)之一。民國元年(1912)改為永綏行政廳。民國2年設(shè)永綏縣。
“永綏”寓“永遠綏靖”之意,鎮(zhèn)壓苗人起事。但是,一個地名豈能鎮(zhèn)苗疆!苗族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的200多年時間里,反抗清王朝及國民黨統(tǒng)冶的斗爭達數(shù)十次,但每次起事都遭鎮(zhèn)壓。清王朝為加強對苗疆的統(tǒng)治,在軍事上,修復(fù)明王朝所建“邊墻”100多華里,修碉卡1200多座,駐兵一萬多人:在經(jīng)濟上,強收苗田10萬多畝,建立“屯田制”,苗民過著“朝鋤土,晚鋤土,年年月月欠屯租”的悲慘生活。這種屯租制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
1938年,在抗日戰(zhàn)爭中,苗族人民通過斗爭,迫使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苗民組成1000多人的抗日隊伍開赴抗日前線,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11月6日,永綏縣解放。1952年11月,在縣人民代表會議上,代表們提出改縣名建議。1953年9月,經(jīng)政務(wù)院批準,改永綏縣為花垣縣?!盎ㄔ痹从诨ㄔ?zhèn),花垣鎮(zhèn)源于縣城南郊花園寨之“花園”。《永綏廳志》載:“花園,即今治也。舊為保靖宣慰司花園,有妝樓鏡閣之勝,雜植各色各樣花卉,春來爛漫似錦……”
“花園”為何變“花垣”?清嘉慶元年(1795),因原永綏廳治吉多坪“孤懸苗地”,常受苗人起義軍襲擊,于是撥銀萬兩在花園寨旁新建石城一座,名曰“花園石城”?!墩撐摹吩唬骸霸?,墻也。壁,垣也。墉,城垣也。”花園之“園”逐漸演變?yōu)榛ㄔ?,與這座新石城有關(guān)。
在花垣縣境內(nèi),有一標志地質(zhì)年代分界線的代表地點,就是排碧鄉(xiāng)“金釘子”地層剖面。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省地質(zhì)局405隊陳永安等科技人員發(fā)現(xiàn)的。2002年7月,這一地層剖面戰(zhàn)勝競爭對手哈薩克斯坦的小卡拉套剖面,被國際地層委員會以全票確立為寒武系首枚“金釘子”,其正式名稱叫“全球?qū)有推拭婧蛯有忘c位”。
花垣縣還是原總理朱镕基的第二故鄉(xiāng)。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立第八中學遷至花垣辦學長達8年之久。1944年10月至1946年7月,朱镕基在此求學21個月?;ㄔ嗣駸崤沃扉F基回來看看花垣的變化。2001年4月7日,正在總理任上的朱镕基來到花垣。那一天,睛空萬里,春光明媚,花垣城里,萬人空巷,熱烈歡迎朱總理到來。朱镕基連同視察洞庭湖后的感想留詩一首,感嘆故地的變化,并對湖南寄予期望。詩文是:
湘西一夢六十年\故國依稀別有天\吉首學中多俊彥\張家界頂有神仙\熙熙攘攘人興旺\童山濯濯心快然\浩浩湯湯何日現(xiàn)\山不蔥蘢夢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