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友者
隨著江南地區(qū)經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大批有名的鑒藏家,如文徵明父子、董其昌、李日華、項元汴、汪砢玉、吳其貞等人。沈德符道:“嘉靖末年,海內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園亭,教歌舞之隙,間及古玩?!彼麄冎g相互聯(lián)系與交往,并伴有藝術品交易,共同構成了江南地區(qū)的鑒藏家群體。
晚明江南地區(qū)值得一提的文人鑒藏家還有馮夢禎。馮夢禎(1546一1603),字開之,浙江秀水人。萬歷五年(1577)會試第一,選庶吉士,除編修。他因反對張居正“奪情”而被免職。從此歸隱于西湖孤山之麓,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閑暇之余以游樂和文字消遣,流傳有《快雪堂日記》、《六研齋筆記》等著作。正如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所說:“馮公儒雅風流,名高三席,歸田之后,閑娛情聲伎,箏歌酒宴,望者目為神仙中人。”他被當時杭嘉和蘇南一帶稱為“風雅教主”。
馮夢禎在書畫史上是有名的鑒藏家,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收藏的一張名畫——王維的《江山雪霽圖》。這是那個時代屈指可數(shù)的王維真跡。剛開始可能是為了分享和獲得認同,馮夢禎幾乎向每個來訪的客人展示這張畫。在萬歷二十三年二月十四日那天,日記中寫道:“與客同披王維江山雪霽圖卷”。七天后“同書宗來,寓齋中,午后同觀王維雪霽圖”。弄得滿城風雨,馮氏因此在當?shù)芈暶笤?,從而引起了董其昌的注意,便親自寫信欲索觀《雪霽圖》。五個月后他“得董玄宰書,借王維卷閱,亦高興”,興奮之情溢于言表。董其昌是當時最權威的鑒定家,假如能得到他的肯定和題跋,其書畫作品不僅能流傳千古,而且其價值也會成倍上升,所以馮氏非常爽快地答應了。
在萬歷二十三年十月之望,董其昌極為莊重地拜觀了王維的《江山雪霽圖卷》,并寫下了五百余字的著名長跋,認定此圖卷是王維傳世的唯一“真跡”。這也是一篇光標中國繪畫史的重要文獻。而當董其昌第二次看到此畫時,是在九年后,也就是快雪堂落成的萬歷三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那一天,董其昌病發(fā)瘧疾,住在杭州昭慶寺養(yǎng)病。無聊之余,寫信給馮夢禎借醫(yī)書,并提到了《江山雪霽圖》。五天之后,馮派人給董氏送去了王維《雪霽圖》,《瑞應圖》和小米山水三幅。董其昌觀賞過后又寫了一大段題跋,言語中念念不忘此圖。
董其昌一生來到作為江南中心的杭州達十八次,除了游山玩水外,大部分時間會見杭州地區(qū)的鑒藏家,相互品評字畫,因此他對于杭城來說是一位關鍵性的人物。是他讓馮夢禎與其《雪霽圖》“名著東南”,從而引來眾多好事者前來邀請、鑒定和索畫,忙得不亦樂乎。如《快雪堂日記》所述:“赴高深甫之約,再見開皇《蘭亭》,成國家物品,在諸本之上,與趙魏國臨本偽跡同卷,深甫云以三十金得之。又《黃庭》,亦佳本,后一二十行乃別本綴上者”。此外,還有一些鑒藏家拿來家藏讓馮給予品評:“連日旭公出所藏法書名畫見示,多有佳者”。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鑒藏家之間相見還有攜帶書畫古玩的習俗。馮夢禎在家里時,就有“吳康虞來,持李龍眠《大阿羅卷》見示。徐季恒持閩人方孝謙宋硯二枚見示”。這方面內容不勝枚舉。這種鑒藏風氣可以使書畫作品得以共享。他們之間以圍繞藏品,翰墨往來,互通有無,鑒真駁偽,無形中構成了一個以品鑒書畫為主的文化圈。這對鑒藏家的審美眼光和鑒賞水平的提高不無好處。
除了鑒藏家外,馮夢禎還擁有多重身份。他是嘉興鑒藏家李日華和收藏巨富項元汴兒子項又新的老師。李日華23歲時入他門下學業(yè)。學習之余,經常一起游玩于西子湖畔,參加馮夢禎的那些朋友集會,其中鑒賞書畫是集會的內容之一。杭州水路商運的發(fā)達,李日華曾多次從嘉興來到杭州,有時是陪兒子過來應試的,在杭城會住一段時間。這期間,他會見了杭州眾多的鑒藏家。亦逛當?shù)氐臅嫻磐媸袌?。由于品賞書畫成風,馮氏還將家藏名跡《唐陸柬之蘭亭詩五首》當作禮物,贈送給自己的學生項又新。李日華對此事有詳細的記載:“《唐陸柬之蘭亭詩五首》后以三十金歸其弟又新。又新游太學,又以奉馮司成”。
馮夢禎時常鑒定書畫,有一次“項晦之、德達各持名卷見示”,他看重定武水跡本,并認定“其為趙子固所藏無疑”。事實上,要論馮夢禎的鑒定水平,無論從眼力還是財力,他確實都無法與項元汴、董其昌、吳其貞等人相比,甚至都沒法與他的學生李日華相比。馮夢禎收藏書畫目的似乎并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而主要應該是審美鑒賞的作用。這正如王世貞在《題文太史云山卷》中所說:“應龍絕寶愛之,戒其后人勿為餅金懸購者所得。去六十余年而其諸孫強以留余,得厚其值而去,余聊以寓目而已,平泉莊草木不能畢文饒身,人失弓人得之,吾安能預為子孫作券耶”。雖說鑒別能力不高,但馮夢禎就是在一邊學習,一邊收藏的過程中逐漸確立起個人鑒藏觀和鑒定水平的。馮缺乏鑒別經驗,遇到難題時會臨時查閱書本。有一次他在南京時,有人攜來一張署名顧望之的竹。他在日記中記道:“望之,吳仲圭齊名。畫竹師文與可。見《圖繪寶鑒》”??赡苁菫榱烁闱孱櫷钦l,才查閱了相關的史料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