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玟兮
德國,柏林,農(nóng)歷新年。當?shù)厝A人的舞龍舞獅隊,風風火火地從街口走過來,也帶來熙熙攘攘的圍觀人群。賴明錦站在店門口,趕緊催促店員們迎上去發(fā)送宣傳單、招呼客人。
這是BoBoQ在柏林的第四年。它曾撬開了德國飲品行業(yè)的新品類,頂峰時,全德有1300家臺式奶茶店,而BoBoQ曾一天賣出500杯奶茶;它也曾面對麥當勞的橫插一腳,最后靠文化特色牌另辟蹊徑;塑化劑風波之后,BoBoQ的業(yè)績一度下滑近50%。
一路磕絆,一路風雨。個中滋味,讓賴明錦這條漂洋過海來到異國他鄉(xiāng)打拼的臺南漢子五味雜陳。
殺入咖啡叢林的奶茶店
漫步在柏林街頭,勃蘭登堡門和柏林大教堂展示著歷史的滄桑和厚重。隨處可見的咖啡館,則負責展示尋常人的日常生活。
對于德國人而言,咖啡一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咖啡館林立的街頭,BoBoQ顯得有點格格不入——傳統(tǒng)咖啡館里多是木質(zhì)或皮質(zhì)桌椅,燈光昏暗,渲染私密、安靜的氛圍。但BoBoQ店面卻主打明亮的橙色,音響里滾動著最潮的音樂。
賴明錦很清楚,臺式奶茶在柏林屬于一個陌生的品類,相當于在其成熟得幾乎固化的咖啡文化上直接與之短兵相接。而德國人向來喜歡濃郁的飲品,比如口感綿厚的鮮奶,回味甘醇的黑啤……讓這樣一群人接受清爽可口的臺式奶茶?一些試喝過奶茶的德國朋友直言不諱:你這玩意兒喝起來 “沒什么味兒”。
慢慢培育市場?對于急需站穩(wěn)腳跟的BoBoQ而言,這樣的想法太過理想主義。賴明錦只有一條路可走:不按常理出牌。
一方面,他決定主攻15~25歲的年輕客戶群——年輕人對新鮮事物有著較高的接受度。另一方面,BoBoQ設計了一套“自助模式”——不愛奶茶沒關系,DIY總是“動手能力特別強”的德國人所喜歡的吧。
BoBoQ 的“自助吧臺”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原料:芋頭、糯米珍珠、奶綠、布丁……顧客拿到奶茶后喜歡什么輔食原料就自己動手添加什么,最后再到收銀臺結(jié)賬。自助的形式在一方面減少了奶茶店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其實擴大了奶茶店的利潤空間:每一份原料單價并不高,單價約0.5歐元到0.8歐元,相當于半包薯條的價格。但新奇且顏色各異的原料很容易勾起年輕人的好奇心,幾乎每一樣他們都想嘗試。一路選下來,單杯奶茶價格平均能達到2.5歐元,而柏林家庭式咖啡館的一杯咖啡平均是1.8歐元。
靠這樣新奇的小噱頭,BoBoQ剛開店時每天人頭攢動。但很快,問題便暴露出來了:由于大家都是抱著“嘗鮮”的態(tài)度來的,回頭客很少,人氣僅僅旺了一個多月,生意就冷清了下來。這讓賴明錦意識到,不解決味道這個核心問題,只靠“小聰明”是難以為繼的。
口味本地化具體要怎么做?賴明錦要求每位店員與顧客聊天,收集意見。最后,他用了一個最笨卻最有效的辦法——從原料消耗量中找頭緒。
在BoBoQ的食材清單中,每日消耗最大的原料是白砂糖和果汁類,傳統(tǒng)“珍珠”的用量只有臺灣的一半。當?shù)厝硕及选罢渲椤笨闯赡滩枥锏摹爱愇铩?,一口奶茶喝下去,如果混著“珍珠”,他們不知道是該吞下去還是吐出來。為此,BoBoQ店還有專門教外國人怎么吃“珍珠”的教程,以防他們被噎著。許多學不會的顧客,就不要“珍珠”了。而且相對華人喜歡木薯粉做的“珍珠”的嚼勁,外國人卻很不適應木薯粉的粘牙,也不習慣喝飲料時還需要動用牙齒。
賴明錦還發(fā)現(xiàn),德國人更喜歡果凍的口感,因為可以吸進嘴里。在雞尾酒和西式甜點中,包裹著果汁的果凍顆粒很常見,而且果凍顆粒比傳統(tǒng)“珍珠”要小得多,就算被直接吸進嘴里,也不會被噎到,于是用果凍顆粒代替“珍珠”的方法就應運而生。在成本上,木薯粉需要從臺灣進口,果凍顆??梢灾苯訌漠?shù)刭徺I,原料成本反而減少了很多。
賴明錦還試著調(diào)低以綠茶,紅茶為底的傳統(tǒng)臺式奶茶比例,提高以牛奶,酸奶和果汁為底的飲品數(shù)量;在奶茶調(diào)制過程中,調(diào)高糖和冰的比例,迎合歐洲人喜甜嗜冰的習慣。
改良后的BoBoQ,徹底在柏林風靡起來?!敖咏霐?shù)德國人喝到的第一口珍珠奶茶就是BoBoQ。”
BoBoQ的成功,在德國開啟了飲品行業(yè)全新格局。臺式奶茶們?nèi)缬旰蟠汗S般出現(xiàn)在德國各大城市街頭,有其他自創(chuàng)的品牌,也有不掛名的小店,到2012年底,全德的臺式奶茶店突破了1300家,其中BoBoQ有90家。
挑戰(zhàn)巨無霸的滋味
讓賴明錦感覺到新危機的事情,并不是各路興起的臺灣奶茶店各施本事吸引顧客,畢竟這也算和BoBoQ一起做大了奶茶市場的“蛋糕”。他擔心的是,巨無霸麥當勞的橫插一腳。
或許是看到奶茶的熱賣,2012年5月,德國麥當勞播出了新廣告:穿著黃白相間衣服的小丑喝著充滿彩色小球的飲料,在歡快的音樂中跳著舞,為即將上市的三款珍珠奶茶造勢。廣告無間斷地在各大電視臺、視頻網(wǎng)站滾動播出。一個月后,德國麥當勞在近800家麥當勞咖啡店開始販賣號稱德國制造的珍珠奶茶。奶茶上市第一天就出現(xiàn)了大排長龍的盛況。
不是猛龍不過江,但麥當勞賣的真的是珍珠奶茶嗎?
與BoBoQ專門為德國市場開發(fā)的果汁和酸奶類奶茶不同的是,麥當勞新開發(fā)了一種以碳酸飲料為主的飲料,只是在碳酸飲料中加入了德國人喜歡的果味珍珠。這明顯已經(jīng)不能歸為“奶茶”類飲品了。
“珍珠奶茶對外國人而言本來就是新事物,沒有特定的產(chǎn)品印象,只要受歡迎就好?!辟囧\明很擔心德國人逐漸接受麥當勞設定的奶茶印象,從而讓BoBoQ陷入果味奶茶華人不承認,珍珠奶茶德國人不喜歡的不倫不類的尷尬處境。
麥當勞珍珠奶茶的優(yōu)勢在于它作為快餐連鎖店,渠道寬,價格低,在全德有800家店鋪,而BoBoQ的規(guī)模在其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不管是在規(guī)模、資金,還是品牌形象上,BoBoQ想與麥當勞掰手腕,簡直是不可能的。
如何才能正本清源,彰顯自己“奶茶正宗”的地位?
賴明錦首先找到當?shù)芈糜螜C構(gòu)合作,把BoBoQ打造成柏林旅游的特色項目。對于西方游客而言,臺式奶茶店本身就充滿了異域風情。去BoBoQ親身體驗奶茶制作工序成為特色旅行安排,BoBoQ也樂于宣傳臺式奶茶文化,以樹立自己的正宗形象,比如宣傳臺灣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方式,BoBoQ甚至專門拍攝了主題為“友情與分享”的宣傳視頻,視頻中,德國演員扮演一對發(fā)生爭執(zhí)的朋友用奶茶來作為道歉禮物,然后喝著BoBoQ的奶茶一起逛街聊天。
賴明錦最成功的營銷活動當屬躋身柏林大大小小的文化節(jié)。作為代表中國臺灣地區(qū)特色食品,BoBoQ在熱鬧的文化節(jié)中人氣超高。而作為臺式奶茶店,BoBoQ本來就受到華人游客的關注。店鋪門前的華人聚集,潛移默化地傳遞著“中國人都喜歡的奶茶”的信息,進一步樹立起其正宗、地道的形象。
自此,BoBoQ的名字開始頻繁出現(xiàn)在當?shù)芈眯行麄鲀缘奶厣朗车臋谀恐校蔀榱苏嬲摹懊啤蹦滩?。靠著文化特色牌,BoBoQ不僅沒被麥當勞這只“大象”不小心踩死,還越活越滋潤。
毒奶危機
德國人向來以精準嚴格聞名于世,這也使得他們在食品安全上有著近乎偏執(zhí)的謹慎。開店之初,賴明錦最大的問題就是奶茶原料供應商。直到遇見了被譽為臺灣最有保障的奶茶原料供應商伯思美,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優(yōu)質(zhì)安全的原料也讓BoBoQ在市場競爭中直接淘汰掉不少對手。
賴明錦沒想到的是,一場奶源危機正在向BoBoQ襲來。2012年8月,一家德國人經(jīng)營的奶茶店向德國食品安全機構(gòu)爆料,稱來自臺灣的奶茶原料含有致癌物質(zhì)。這讓德國人如臨大敵,隨即展開一系列的抽樣調(diào)查,在沒有確切證據(jù)前,所有原料從臺灣進口的店鋪統(tǒng)統(tǒng)停業(yè)。
經(jīng)過整整一個月的調(diào)查,德國食品安全機構(gòu)發(fā)布聲明:部分臺灣原料含有塑化劑,但是由伯思美提供的所有原料都符合德國食品安全標準。
盡管BoBoQ是“清白”的,但是整整停業(yè)一個月已經(jīng)讓其原氣大傷,整個德國的臺式奶茶也因這次風波一蹶不振:將近有一半的奶茶店宣布倒閉,整個奶茶行業(yè)業(yè)績下滑70%。BoBoQ也難免受到牽連,一并被歸為“無良商家”,甚至會有人在店門口辱罵。
——重塑品牌形象成為當務之急。
BoBoQ先是更換了原料供應商。一方面伯思美因這次風波提出解約,一方面賴明錦找到了德國的一家奶商,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同時也將更換供應商的聲明貼在每家店門口,向廣大消費者表明其原料來自德國,請大家放心。
為了主動出擊,BoBoQ搞起了游擊售賣車。特別定制的橙色外賣車被推進了柏林的大小社區(qū)。12月的柏林天寒地凍,BoBoQ為在寒風中工作的工人,放學路上的學生,街頭表演藝術家提供熱飲。賴明錦希望此舉能賦予臺式奶茶溫暖貼心的形象,逐漸淡化之前的不良印象。
奶茶的價格從原來的2.5歐元降到了“更親民”的1.8歐元,相當于一杯普通咖啡的價格。雖然賣價降低,由于成本的降低,外加流動性外賣車帶來的客流量,BoBoQ的營業(yè)額終于開始緩慢回升。
賴明錦還幸運地得到當?shù)厝A人商會的幫助。雖然柏林的各大文化節(jié)不再邀請BoBoQ參加,但當?shù)厝A人的各種會議開始把飲品項目包給BoBoQ。轉(zhuǎn)眼到了中國農(nóng)歷新年,每年一度的華人巡演路線本來并沒有路過BoBoQ所在街區(qū)的計劃,但華商們都提出“去老賴店門口轉(zhuǎn)轉(zhuǎn)”。
“做生意總是有起落的,我們經(jīng)歷過大風大浪,大家打起精神!”賴明錦每天操著臺南口音的國語進行員工培訓,也給自己打氣。“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這首老派的閩南語歌曲,無疑代表著這位闖蕩德國的臺灣商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