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上周分班收官,一大批90后“小鮮肉”被四位導師采摘完畢,成為炎熱夏季最令八卦群眾垂涎的“食物”。
黃鑫亮:我們可以參照日韓的娛樂工業(yè)的成才速度,日本樂壇的組合的選材大多在十二三歲的豆蔻年華就已經展開,韓國樂壇的練習生培訓稍晚但也從十六七歲開始選拔,而我們的樂壇好苗子的發(fā)掘大多已經處于20出頭,你不能說他們20歲之前的時光都被虛度了,然而畢竟每一個人的成長規(guī)律中學習東西速度最快的時候顯然是在20歲之前。
為什么不將小鮮肉鮮嫩爽滑的時候讓他們和社會評價體系來判斷他們是不是好的音樂材料,那么本是冷凍的幾年就能讓他們顯現自己音樂纖維和潛質肉質,即使被歌手的選拔淘汰,20出頭的他們也能夠更好地進入社會,成為與音樂相關的詞曲創(chuàng)作人、樂評人、駐唱歌手、樂器店老板、聲樂老師……
納蘭驚夢:相比前兩季《中國好聲音》而言,至少從第三季第一期節(jié)目帶給觀眾的“驚喜度”少的可憐,節(jié)目結束以后就有不少觀眾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吐槽“沒驚喜”。
一如納蘭在很早之前預言過,一名真正的好歌手是需要時間和經歷的磨礪而成,而音樂節(jié)目對于好歌手的需求量遠遠大于好歌手本身的生長周期,尤其是在前幾年音樂節(jié)目泛濫對于好歌手的透支更是嚴重。兩季之后的《中國好聲音》面臨著同樣的窘境。畢竟對于音樂節(jié)目來說,有記憶點有辨識度好歌手才是節(jié)目的精髓與本質,譬如第一季的吳莫愁李代沫吉克雋逸,譬如第二季的姚貝娜金潤吉李琦。如果節(jié)目一旦失去了優(yōu)質選手這個砝碼,《中國好聲音》便也與它的巔峰開始作別了。
黃嘯:說實話,到第三季,這個以導師椅子為賣點的節(jié)目明顯有點轉身疲勞了。背對背遴選的方式、絕對的聲音話事是雙刃劍。好處不說了,弊端是因為沒有臺風、相貌、表情、風格等綜合考量,聲音特質突出、唱功劍走偏鋒的歌者容易上位,所以前兩季中大嗓門能吶喊的歌者特別多。本季看來,貌似清新一些,但還是感覺選手一喊,導師們就五官和注意力集結,不喊驚動不了導師。
另外我很受不了這句“好聲音”特供——“來到好聲音這個舞臺上,你的夢想是什么”以及標準答案“想唱歌給更多的人聽”,什么話一旦成為套話,就會刺耳和面目可憎。不過這些孩子也難,他們初出茅廬,急功近利,寧可枯燥和格式化也不敢說錯——總不能讓他們說,我的夢想就是想紅這樣的大實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