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燕 楊新榮
不起訴決定權是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職責和司法裁量權,具有終止刑事訴訟活動的效力。正確把握不起訴的適用條件,既有利于正確執(zhí)行刑事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也有利于化解當事人的矛盾,節(jié)約司法資源,挽救輕微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促進社會矛盾化解、維護社會穩(wěn)定。
一、檢察機關行使不起訴權的現狀
一是相對不起訴適用案由具有一定局限性。從筆者的執(zhí)法辦案實踐來看,相對不起訴案件中,絕大部分是涉嫌交通肇事的案件,而且這類案件做出不起訴決定都是以有自首情節(jié)為前提,且對被害人或其家屬進行了賠償、取得諒解?!度嗣駲z察院辦理不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規(guī)定,對初次實施輕微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主觀惡性較小的;因生活無著落偶然實施盜竊等輕微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險性不大的;群體性事件引起的刑事犯罪中的犯罪嫌疑人,屬于一般參與者的,可以依法做出相對不起訴決定?!蛾P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guī)定,對詐騙公私財物雖已達到“數額較大”的標準,行為人認罪、悔罪的,具有法定從寬處罰情節(jié)的,一審判決前全部退贓、退賠的,沒有參與分贓或者獲臟較少的,被害人諒解的等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起訴或免于刑事處罰。上述司法解釋和刑事司法政策均表明,能夠適用相對不起訴的范圍是比較廣泛的。但辦案人員擔心執(zhí)法中出現偏差,實踐中不敢大膽適用相對不起訴。
二是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適用不起訴權,把握較為嚴格?!段闯赡耆吮Wo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guī)定》等法律和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不大的,應依法做出相對不起訴決定。但在實踐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案件數占全部未成年犯罪案件比例相當小。然而,在提起公訴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中,絕大多數都被判處了緩刑。
二、檢察機關不能充分行使不起訴權的原因
一是內部考評制度的限制。檢察機關上級業(yè)務部門對各部門的業(yè)務工作都進行了量化考評,有的把逮捕后不訴的案件,作為批捕案件質量不高而予以扣分。因此對于一些在審查逮捕環(huán)節(jié)沒有調解好的故意傷害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通過教育,以理釋法,并取得被害人的諒解,達成和解,對這類可訴可不訴的案件為了不影響偵查監(jiān)督部門的考評,而決定將案件提起公訴。
二是執(zhí)法者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在一些有被害人的傷害案件中,往往被害人存在一定過錯,為了一時怨氣或面子,對犯罪嫌疑人提出不切實際的賠償要求,導致調解不成。針對此類案件,承辦人擔心一旦作出不起訴決定,被害人不理解,有可能會出現上訪纏訪的情況,往往也會決定將案件訴至法院。另外,對一些可訴可不訴的案件,承辦人會顧慮如果決定不起訴是否會被誤會存在徇私情況,而堅持將案件訴至法院。
三、檢察機關充分行使不起訴權的對策
一是正確把握寬和嚴的標準,嚴格掌握相對不起訴條件。準確理解“可以”、“應當”、“必須”的關系,從化解群眾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大局著眼,對可訴可不訴的案件,在法律規(guī)定的框架內適用不起訴。
二是建立起訴必要性審查制度。要求公安機關對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寫出起訴必要性說明,檢察機關主要從犯罪事實情況、人身危險性、社會公共利益等方面進行審查和判斷。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相對不起訴的辦案效果,另一方面也要嚴格把握起訴必要性的條件,防止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三是執(zhí)行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行訴前社會調查制度。在審查起訴階段,以不影響正常訴訟為前提,委托司法行政部門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有無幫教條件進行全面的調查,并承擔對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考察工作,這樣更有利于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挽救和感化,從而讓更多的失足青少年健康重返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