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找了班里一個小姑娘談話。這孩子是班里的值日小班長,性格樂觀開朗,學習成績優(yōu)秀,向來作業(yè)都寫得非常漂亮工整,還畫得一手好國畫??墒沁@個學期以來,她上課老是開小差,作業(yè)字跡潦草就不說了,還經(jīng)常漏題,甚至漏做,空白的本子就交來給我了。那天,她又交來了一本空的語文訓練冊。
我把小姑娘叫到我身邊,打開的作業(yè)本放在她面前。我還沒開口,她的臉就沉了下來,想哭。
我問她:為什么不寫作業(yè)啊?孩子不說話,慢慢地紅了眼眶。
我拉著她細細的手臂,讓她站得離我更近些:“告訴老師,怎么了?”
孩子還是不說話,眼淚一顆一顆地打在上衣的前襟上。
“上學期你一直都表現(xiàn)特別好,上課聽講總是那么認真,也愛舉手。老師還特別喜歡改你的作業(yè),因為你的字寫得好漂亮。這學期你是怎么了呢?”
孩子抽泣著說:“我爸爸每天很晚才下班,我媽媽要做飯還要加班,沒人管我寫作業(yè)……”
“我記得以前都是奶奶在你的作業(yè)本上簽名的,奶奶呢?”
孩子哭得更厲害了:“爺爺奶奶回去了,不在深圳了……”
哦,原來如此!這么說來,好像孩子的一切變化都解釋得通了。
深圳就是這么個城市,中青年承受著最大的生活壓力。要工作,要養(yǎng)房養(yǎng)車,還要養(yǎng)孩子。當工作忙得昏天黑地,孩子就成了被忽略的對象??墒悄軌蚬诌@些爸爸媽媽嗎?他們不舍得讓孩子在家鄉(xiāng)做“留守兒童”,堅持把孩子帶在身邊已屬不易,還能苛求些什么呢?
但是只是把孩子帶在身邊就夠了嗎?物理的距離近在咫尺,孩子心理的需要是什么?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做些什么?這才是作為父母要考慮的問題吧。
我也是個不稱職的媽媽。每天下班回家的時候都已暮色四合,九點半左右孩子就睡覺了,所以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其實很有限。以前每次晚飯后孩子下樓到小區(qū)里玩的時候,都會要求媽媽陪著一起去。我有時會去,更多時候卻是各種理由推脫。后來孩子已經(jīng)習慣了沒有我陪伴,也不再提出這個“非分”的要求。
早上我離家較早,孩子有時還沒睡醒。他要求我走之前一定要和他告別,給他一個擁抱或者一個吻。有次我走的時候匆匆親了他一下,潦草地算是告了別,孩子看了我一下,翻身又睡了。我在路上的時候,孩子哭著打電話給我:“媽媽,你怎么沒有跟我說一聲就走了?”我趕緊解釋:“媽媽跟你說了?。∧惴瓊€身又睡了……”“那你記得下次一定要把我叫醒,跟我說一下才能去上班!”
掛了電話,我一直在想:這件事對大人來說是小事,對孩子卻是大事,這是一個承諾,一個安慰,一種情感的慰藉。孩子需要家長滿滿的愛,需要被關注被關心,需要那種確定無疑的感覺。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條微博:“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處于‘成長的危險之中,家長唯一能夠做的事情是:親自為孩子提供有點科技含量和智慧含量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師組成‘教育同盟,共同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什么工作都可以找人代替,惟有教育不能找人代替。家長一旦放棄了親自教育孩子的機會,孩子就可能成為‘問題孩子?!?/p>
(劉靜 深圳市福田區(qū)園嶺實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