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上學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不接送也無可厚非,而鬧鬧為何因為要坐一輛普通車去上學就不愿意了呢?家長對孩子的嬌慣竟讓孩子養(yǎng)成如此的攀比心理,不得不讓我們反思: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養(yǎng)孩子。
送孩子上學原本是家長出于交通安全和節(jié)省時間的考量,如今卻成了家長不得不為的生活之累,甚至演變?yōu)楹⒆觽兣时褥鸥坏妮d體和機遇。6歲的鬧鬧“不用霸道車送我不上學”的撒嬌與任性,不過是孩子們畸形心態(tài)和扭曲價值觀的行為一瞥,折射的卻是時下社會令人擔憂的家教誤區(qū)。
鬧鬧為什么執(zhí)意要用“霸道”送才上學呢?起因在于其一天前已向同學夸下“會有霸道車送我上學”的???,如果“食言”則勢必有失臉面;而孩子的夸口炫耀則緣自其父曾有“一開回來就送鬧鬧去上學”的允諾。也許,父親的隨便一說不過是為了滿足孩子的“試新”感覺,但“60萬元”豪車激起的卻是孩子難以抑制的虛榮心,這與大人們在談?wù)摗皳Q車這事”時不經(jīng)意流露出的“炫富”情緒有關(guān)。
與其責怪孩子的攀比炫富,不如檢視大人們的“面子”心理。鑒于功利化價值理念的大行其道,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顯尊比闊的事例俯拾即是。豪車盛宴何嘗不是身份的象征和富有的彰顯?擁有“一分價位一分尊貴”心態(tài)者又何止有車一族?以“送學”為例,公車接送透視的是“權(quán)利”,豪車送孩顯擺的是“實力”,“講排場”的又何止是下一代?
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與孩子零距離、難割舍的“終身”師者。其言傳身教的影響力不可低估。盡管我們沒有權(quán)利對其父的更換豪車說三道四,但我們不能把6歲孩子的“霸道”情結(jié)當玩笑,良好家教當從娃娃抓起。
嚴格說,“攀比”未必就是貶義詞,畢竟有比較才有鑒別與進步,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攀什么、怎樣比。正確的家教應該規(guī)避對孩子圖享樂、慕虛榮、不耐挫的言行誤導,多些比學習、比助人、比家務(wù)的正面引領(lǐng),至于對“財富”的認知引導,似應秉持淡漠功利、艱苦奮斗以及取之有道等家教理念。
攀比炫富是兒童病,更是社會病。孩子們的攀比炫富何止于對交通工具的苛刻選擇,更顯露于高檔玩具、品牌用具、新款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個層面。這也從一個層面反映出孩子們的思維觀念和價值取向,與其父母及社會的失當表現(xiàn)不無耳濡目染的因果關(guān)聯(lián)。
摒棄孩子攀比心理,不僅需要矯正由父母主導的“小家教”,更需構(gòu)建遠離功利的社會“大環(huán)境”,每個公民都是社會大家庭不可忽視的“家教”成員。所以,讓我們從自身做起,教育孩子通過努力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家有奢侈物品的家長一定要給孩子講道理,這些都是爸媽辛苦掙來的,買這些東西是因為爸媽需要它們,不是專供孩子使用的。通過這些趨好向善的身體力行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產(chǎn)生“模仿”效應,為摒棄孩子的攀比心理助力。